《藥性辭典》是近代吳克潛編著寫的一本綜合性中醫著作,成書於1934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藥性辭典
- 作者:吳克潛
- 創作年代:近代
- 類別:綜合性中醫著作
《藥性辭典》是近代吳克潛編著寫的一本綜合性中醫著作,成書於1934年。
《藥性辭典》是近代吳克潛編著寫的一本綜合性中醫著作,成書於1934年。內容簡介全書注重實用,搜羅常用中藥六百餘種,註明藥性功效、主治等,又節選歷代醫家之言論,便於查核、借鑑,後附煎藥及服藥方法,有助指導臨床。全書按筆畫順...
《藥性詞典》是近代吳克潛撰寫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全一冊,刊於1922年。內容簡介 共收藥六百餘種,按筆畫順序排列。每藥不分述正名、產地、性味(包括毒性)、主治、用量、禁忌、編者按等內容,而於主治論述尤詳,並將歷代諸家之言加以節錄、總括,標明書名或人名,便於檢索查核。書末附有藥物別名表及煎藥服藥法...
《實用藥性辭典》是近代胡安邦編寫的一本綜合性著作,成書於1935年。內容簡介 本書注重實用,共載藥物計三百八十八味,皆屬常用必需之品,按藥性實用之區別,分為三十一門。每一藥名下,又列別名、產地、成份、性味、主治、各家學說、用量、禁忌、藥價、編者經驗等項。是一部實用性較強的藥物辭典。版本信息 現...
《標準藥性大字典》是近代潘杏初編的一本綜合性中醫文獻,成書於1935年。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植物、礦物、動物、自然、物用五大門類。每一藥名以下,首列別名,次述產地,再列分科、形態、品類、成分、性味、功效、醫治、作用、處方、單方、用法、用量、禁忌、反藥等十六日。共載藥物約千種,附錄藥物近百種。本...
《藥性彈詞》是清代王錫盎撰寫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內容簡介 為《醫學切要》卷一內容之一。全書收藥二百十一種,分寒、熱、溫、平四類。每藥下列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別名、藥用部分等內容。末附分類見病用藥歌、十九畏歌、十八反歌等。版本信息 現存版本見於《醫學...
《(本草藥性)國藥字典》是近代陳景岐編寫的一部綜合性中醫著作,成書於1930年。內容簡介 共載藥物近千種,附錄藥物六百餘種。每一藥品按其性味、功用、產地、形態、禁忌、用法、製法、雜項、附錄等,分別論述。另載有藥名、別名之目錄,便於檢索。版本信息 現存1930年、1939年上海中西書局鉛印本,1935年、1940...
《藥性便讀》是近代天徒生撰寫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38年。內容簡介 載述約三百種中藥的性味、功用、主治、適應證、七情和合等內容。介紹功用嘗試中西匯通,如雲當歸甘溫,補虛養榮,促進血液之代謝,故能去瘀而生新,引致卵巢充血,故能通經而種子。版本信息 現存1938年抄本,藏於揚州市圖書館。
藥性匯集 《藥性匯集》是清代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清末。內容簡介 卷一為藥性歌,按功效分類,以歌訣形式記述藥物二百餘種;卷二亦為藥性歌,但不分類別,載藥二百四十餘種;卷三為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卷四為《本草備要》藥性補錄。版本信息 現存清抄本,藏於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
《藥性輯要》是近代丁甘仁編的一本本草類中醫文獻,刊印於1917年,為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教材之一。內容簡介 續補一卷。書前有《藥性總義》。正編以《本草通玄》為藍本,收藥三百六十六種,附藥五十八種,分革、木、果、谷、菜、金石、土、人、獸、禽、蟲魚等部。每藥以驕文概述性味、歸經、功用、主治、毒性...
藥性鈔 《藥性鈔》是一部本草類中醫文獻,共一卷,不著撰者,成書年代未詳。內容簡介 收藥四十六種,每藥分列性味、毒性、歸經、功用、主治、禁忌、按語等項。藥後附載天王補心丹等方二十三首。書末列產後、牙痛、心痛、腹痛等門,分別介紹有關主治方藥。版本信息 現存抄本,藏於上海圖書館。
《藥性類要》是近代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19年。內容簡介 載《神農本草》名例、五味宜忌、五味偏勝、標本陰陽、五臟五味補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傷寒六經見症法、徐之才十劑、張景岳用藥八陣式、李東垣用藥凡例、陳藏器補虛用藥凡例、五運六氣用藥式、病有六要五失六不治等內容。版本信息 現存...
全書分上、下、附編三冊,上、下冊為正文,收載藥物6008味,每一味藥物下設異名、基原、原植(動、礦)物、栽培(飼養)、採收加工(或製法)、藥材、成分、藥理、炮製、藥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選方、臨床報導、各家論述等內容。附編為索引和參考文獻,是檢索查閱《中藥大辭典》的嚮導,另行出版。《中藥大辭典...
藥性指要 《藥性指要》是近代殷啟源編寫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1937年。內容簡介 首列用藥輕重歌訣;次錄常用藥物三百餘種,每藥下記述性味、功用、適應病證等內容;末附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妊娠禁忌、四言脈訣等內容。
《藥性辭源》是近代馮伯賢編的一本綜合性中醫文獻,成書於1937年。內容簡介 本書為初學中醫者之入門讀物。書中例舉常用中藥一百八十三味,論述其性味、主治、配伍、處方及禁忌。並對每味藥物的用法、配伍進行詳細講解,在雜論中附錄炮製方法。全書突出了實用性和普及性。版本信息 現存1937年上海中央書店鉛印本。
《明醫指掌藥性賦藥性解合刻》是明代王肯堂編寫的一本綜合性著作,刊於明天啟二年(1622)。內容簡介 本書匯刻金元明時期名家醫籍四種,即李果撰《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四卷、滑壽撰《診家樞要》、皇甫中撰《明醫指掌》十卷、李士材編《鐫補雷公炮製藥性解》六卷。版本信息 現存明天啟二年古吳汪復初刻本,...
藥性簡要三百首 《藥性簡要三百首》是近代佚名編寫的一本本草類著作,成書於1912年。內容簡介 以《本草備要》為基礎,將三百味常用中藥的性味、功效、主治編成七言四句歌訣,便於初學者誦記。版本信息 現存抄本,藏於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圖書館。
《藥性八略》是一部本草類中醫文獻,共二冊,不著撰者,成書年代未詳。內容簡介 本書將一百多種常用中藥分成辛甘寒、甘平淡、辛溫香燥、鹹寒溫、辛寒、鹹平、苦溫、酸寒、酸溫等類,每藥簡述歸經、炮製、功用、主治等內容。末附《病機篇》及中醫學常用名詞術語歌訣,如天干地支臟腑氣血歌等。版本信息 現存...
藥性詩解 《藥性詩解》是清·李桂庭編著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一卷,成書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內容簡介 李氏以常用中藥的性味、功效、主治為題,由學生賦詩。每藥賦五言歌訣一首,經李氏批改,增加按語,明確概念,補充遺漏。全書收藥共一百一十四種。版本信息 現存稿本,藏於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
藥性便覽 《藥性便覽》是明代戚日曼撰寫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不分卷,約成書子明末清初。內容簡介 分雜症、婦人、小兒三科。各科以功效類藥,各藥分述性味、歸經、主治宜忌諸項。版本信息 現存抄本,藏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藥性選要》是清代王鴻驥撰寫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清宣統元年(1909)。內容簡介 前三卷為《本經》藥物,其中上品一百十三種,中品八十九種,下品三十六種;卷四從《名醫別錄》至《本草綱目拾遺》等諸家本草中選收藥物一百四十七種。各卷藥物以氣味相類為序次,每藥以四句歌括為正條,末附用藥機理及...
李中梓在吸取了《神農本草經》、《藥性論》、《丹溪藥性》、《東垣藥性》、《仲景全書》等精華的基礎上,對藥性作了充分的闡述;後人錢允治在藥性之下增補了《雷公炮炙論》的有關內容,使本書成為一部較為詳備的藥性、炮製方面的專著。書中的有關內容屢為《中藥大辭典》等中藥書籍所引用。本書簡便實用,適用對象...
《藥性正義》是一部本草類中醫文獻,不分卷,不著撰者,成書年代未詳。內容簡介 本書已殘缺,載藥尚存二百二十三種,按寒、熱、溫、涼分類。每藥記述性味、歸經、功效、禁忌,並引仲景、東垣、丹溪等醫家之說註解。末附用藥諸法、五臟補瀉溫涼、升降浮沉補瀉法、手足三陽表里引經主病例、瀉諸經火邪、諸藥相反...
《藥性辭典》說:“阿膠祛風補虛、和血養陰推為要藥,然重在阿井之水也。”舊《東阿縣誌》中張志秋載:“阿井在古阿城中,其水不盈數尺,色綠而重。”《禹貢傳》曰:“濟水所經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變,煮黑驢皮為阿膠,可療風疏痰。”《寰宇記》云:東阿舊有大井,若車輪,深七、八丈,汲以煮膠,每...
《壽世芻言》是近代秦禹編著的一部綜合性中醫著作,成書於1934年。內容簡介 全書四種,包括:《全國名藥》集頗有臨價值之名藥六十五味,詳釋功用藥效;《藥性歌括》介紹四百餘味中藥之性味、功效、用法;《藥理淺說》闡述藥之色、味、氣,藥之命名、畏惡相反、製法等,並述寒熱溫涼各藥性之總賦;《夏秋自衛...
《藥物格要》是近代王仁叟編寫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30年。內容簡介 為其編《新中醫五種》之一。全書分《藥性論》、《藥名匯列》、《藥名分解》三部分。《藥性論》類似序言,簡述藥學史。《藥名匯列》為所收藥品目錄;《藥名分解》收載藥物四百種,每藥不分項目,記述藥名由來、別名、產地、性味、...
醫學便讀 《醫學便讀》是清代陶銘鼎撰的一系列綜合性著作,成書年代未詳。內容簡介 該叢書匯集醫著四部,即:《藥性分類賦》一卷、《藥性注釋》三卷、《臟腑經絡四診歌》一卷以及《湯方歌括》(附《保赤編》)一卷。版本信息 現存1921年石印本。
經脈直指 《經脈直指》是佚名編寫的一部診法類中醫著作,成書年代不詳。內容簡介 全書分《經脈直指》和《藥性賦》兩部分。《經脈直指》論左右寸關尺分候臟腑按脈診病的內容;《藥性賦》將常用中藥按藥性分成寒性、溫性、平性三類,分別論述各藥的性味、歸經和功效。版本信息 現存抄本,藏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江蘇省中醫學會理事、顧問等職。擅長中醫內、兒科,主要著作有《吳氏兒科》、《古今醫方集成》、《病源辭典》、《藥性辭典》、《醫藥精華集》、《診斷學》、《吳克潛醫案醫話集》等,桃李滿天下,被載入中國醫學史 ...
即重、潤、寒、鈍 、輕、糙、熱、銳。藥性“生、潤、寒、鈍”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藥性“輕、糙、熱、銳”者可治培根病。十七效 即藥物具有柔、生、溫、潤、穩、寒、鈍、涼、軟、稀、乾、燥、熱、輕、銳、糙、動等十七種效能。 每種藥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須根據十七效的對治配伍主方。對...
藥性論述 性味:苦,寒。《本經》:味苦,寒。《藥性論》:性平。《日華子本草》:味苦甘。《藥品化義》:味微苦略辛。歸經:入肺、胃、腎經。《珍珠囊》:腎經。《湯液本草》:入足陽明經、手太陰經。《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功能主治: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