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征

《藥征》,三卷,日本吉益為則撰,成書於日本明和八年(1771)。本書是吉益氏畢生研究《傷寒論》用藥規律的一部著作。收藥53種。每藥先標明效用,後設考證、互考、辨誤、品考四項。“考證”項選錄《傷寒論》方證,作為藥物效用依據;“互考”項辨別方證偽誤;“辨誤”項反映著者有別於其他本草著作之觀點;“品考”項簡述藥物產地及品質優劣、真偽等。書中對藥物功效認定,以《傷寒論》條文含義和著者實踐經驗為依據。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藥征》
  • 作者:吉益為則
  • 成書年代:日本江戶時代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受金元醫家的影響,當時的日本醫界形成了一種脫離實際、空談醫理的學風。吉益氏十分反對這種風氣,認為《傷寒論》之所以能治療疾病,關鍵在於“方中其證”,“斯不知其方意,則未能中其證”,而欲通曉方意的關鍵又在“知藥能”,“能知藥能而後始可與言方”。於是總結自己研究《傷寒論》之心得,結合本人臨證經驗,總結歸納出《傷寒論》中53味最為常用藥物的主治功效而撰成本書,以糾正當時日本醫界的不良風氣。

流傳版本

現存日本天明五年(1785)蒲蘆亭刻本等,通行本為《中國醫學大成》本及《皇漢醫學叢書》本。

作者簡介

吉益東洞(1702~1773)名為則,字公言,通稱周助,東洞為其號。是日本漢方醫學古方派的代表人物。
吉益氏幼承庭訓,刻苦學習,溯本追源,從《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到陶弘景、孫思邈再到時行之李東垣、朱丹溪醫學無不廣為涉獵,其在諸家中尤為推崇張仲景學說。吉益氏在學術上頗多建樹,一生著作頗多,有《方極》一卷、《類聚方》一卷、《醫事或問》二卷、《藥征》三卷、《古書醫言》四卷、《東洞先生遺稿》三卷、《醫方分量考》一卷、《方選》一卷、《丸散方》一卷、《醫斷》一卷、《建殊錄》一卷,其中尤以《類聚方》和《藥征》流傳最廣。

內容簡介

本書“拈仲景之證,以征其用;辨諸氏之說,以明其誤”,對每味藥物分別從功效主治、考徵、互考、辨誤和品考這幾方面進行論述。
“功效主治”是對該藥物最為核心的論述,是臨床運用方藥的規矩準繩,通過“試其方之功,而審其藥之所主治”(《藥征》提要)進行凝練概括,包括藥物的主治和旁治兩方面,如石膏主治煩渴也,旁治譫語、煩躁、身熱。
“考徵”就是“舉其考之徵,以實以所主治”,選錄《傷寒論》中含有該藥物的方證條文,通過對比分析,進一步證明上述功效主治。
“互考”就是“次之以方之無征者,參互而考次之”,通過考證《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書籍,辨別方證的遺漏偽誤,從已有明確藥證記載的條文中推測有方無證的方劑主治,補充遺漏隱含的證治。如小柴胡加芒硝湯原文有方無證,即“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吉益氏認為“小柴胡湯主治胸脅苦滿,不能治其塊,所以加芒硝也”。
“辨誤”就是“以古今誤其藥功者,引古訓而辨之”,結合作者臨床實踐經驗,闡述對該藥物的認識。如石膏非峻藥之辨,白朮非去濕補脾之辨,產後可用芍藥之辨,妊娠後不忌半夏之辨等等。
“品考”就是“次舉其品物,以辨真偽”,簡述藥物產地以及品質優劣,重點闡述日本本土所產藥物質量。如作者體會到蒼朮和白朮“其利水也,蒼勝於白,故余取蒼朮也”等。
吉益氏針砭時弊,崇尚實證,一反當時日本醫界盛行的主觀思辨、空談醫理之風,重視使用方藥的客觀可見證據,從病人表現出來的症狀體徵中直接尋找所對應方藥。如煩渴是石膏主治,在臨床上只要見到心煩、口渴、飲冷水則舒適的症狀就考慮這是石膏藥證,可以運用石膏清胃火,或者在含有石膏的類方的進行鑑別篩選;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在臨床上只要見到患者訴說頭暈心慌,甚至手抖,就考慮這是茯苓藥證。這種思想對後世日本漢方醫學影響很大。

影響評價

本書之出,“大行於海內,始開天下古今之人之眼目”(《藥征續編》附言十七則),其思想立刻風靡天下,漢方醫學風貌為之煥然一新。吉益氏研究思路獨特而精闢,從之私淑、遊學而“唱古醫之方者,不可勝數”,其學術思想對當時以至近現代日本漢方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