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縣牛歌戲

藤縣牛歌戲

牛歌戲,據傳發端於藤縣象棋鎮道家村。相傳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的徵側姐妹造反,自立為王。第二年,光武帝劉秀拜馬援為伏波將軍,發兵南征交趾徵側、徵膩之叛,後至藤州(今藤縣)分兵兩路,一路沿潯江溯流直上邕州(今南寧市),至古萬寨(今扶綏縣)、崇左前往;一路沿北流河而上北流,出欽州、防城前往。沿北流河這一路,兵至竇家寨,遇山洪暴發,江河橫溢,旬月兵不能發,遂以石山竇穴為營,以洞穴居兵。兵閒無事,遣二人歌賦作舞,配二胡鑼鼓為樂,又邀俚人山歌助興,曰“偶歌”(“偶”、“牛”土語同音),中原文化與土著民風融合,是以“牛歌戲”之發端。他們帶來的中原語言與古百越語互相吸收,逐漸形成了一支新的方言——藤縣白話,牛歌戲也只在土白話地區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藤縣牛歌戲
  • 發端:藤縣象棋鎮道家村
  • 起源時間:東漢
  • 別稱:“偶歌”
藝術形式,藝術特色,

藝術形式

牛歌戲在竇家寨周邊傳播,均以本地土白話(屬粵語語系)演唱,走文雅一路,唱詞比較文雅、含蓄,唱腔生動、戲劇化,大量採用豐富形象的民眾化語言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雙關等修辭方法,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受民眾喜愛並廣泛流傳。

藝術特色

牛歌戲極具民間藝術特色。它的演出,演員在舞台上表演動作、布景十分簡單,道具也不多,有其特有的表演風格和固定的表演程式。原始的牛歌戲演出並沒有劇本,而是由一個有文化的點場人,向演員講述劇中的故事情節,扮演的人物角色即自己思考和設計所扮演角色的台詞和唱詞,角色的動作則由演員自我發揮。原始的牛歌戲在演出正本戲前,往往演員要唱一大段喜慶祝賀的唱詞,久而久之形成了規矩。表演特點是以唱為主,念白只是作為唱之不足的補充。唱詞大量採用豐富形象的民眾化語言,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雙關等修辭方法,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民眾喜愛和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