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尼木塔榮藏戲)

藏戲(尼木塔榮藏戲)

藏戲(尼木塔榮藏戲),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尼木縣地處西藏自治區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後藏結合部,是藏戲的流傳地。尼木塔榮藏戲屬藏戲中的白面具舊派,是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古老劇種。尼木藏戲班,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改演藍面具戲,劇目也由演《諾桑王子》一種而擴大到《智美更登》《朗薩雯蚌》等多種,但在雪頓節獻演時仍演白面具戲,由此兼具了白、藍兩種面具戲的表演風格。

2011年5月23日,藏戲(尼木塔榮藏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為Ⅳ-8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戲(尼木塔榮藏戲)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西藏自治區尼木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遺產編號:Ⅳ-80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尼木塔榮瓦,又稱“尼木巴嘎布”即尼木的白色面具。白面具藏戲相傳是湯東傑布為營造鐵索橋募捐而組織“仙女七姐妹”班子進行演出從而形成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和萌芽可追溯到藏族發祥時期,即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代。這時期西藏土著先民們就創造了比較燦爛的苯教文化。公元六世紀以後,已進入奴隸制的藏族社會,魯體民歌從民間進入宮廷,宗教活動里的圖騰擬獸面具舞蹈也被吸收進民間綜合性歌舞表演中,產生了由人戴白山羊皮面具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文成公主進藏以後,松贊乾布以傳入的漢族樂舞結合藏族的民間歌舞,訓練16名美女進行表演,其舞蹈、歌唱和表演都開始有了一定的規範。到8世紀赤松德贊時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禮上,蓮花生將佛學教義和祈神儀式及土風舞相結合,創建了一種類似內地古代儺舞的啞劇性跳神藝術。到十一世紀,西藏卓地大廟會上,就有了“巫師多人,自在女28人,戴面具,手持兵器,另有長辮女擊鼓,隨之而舞”明顯具有戲劇性質的表演藝術。十五世紀,藏族封建農奴制經濟急劇發展,藏傳佛教雲遊高僧湯東傑布為募集造橋資金,利用吸收了已有的民族歌舞、說唱,包括宗教儀式和藝術,以及百藝雜技等眾多的表演形式,進行綜合性的創造發展,編演佛本生故事和民間傳說,逐漸創建形成了“拉姆拔嘎布”這樣一種以羊皮面具歌舞表演故事的戲劇演出形式。到十七世紀受到五世達賴的重視和扶持,進一步向前發展,成為以唱為主,唱、誦、舞、演、白、技等各有一套初步程式,而又與一部分生活化表演、民間歌舞、技藝等融為一體,很快產生了瓊結賓頓巴、盤納若捏嘎、雅礱扎西雪巴、尼木塔榮巴、吞巴倫珠崗、堆龍朗則娃6個白面具藏戲班子,被規定為每年參加“哲蚌雪頓”演出的主要團體。其中發展形成了具有不同表演風格的古老質樸的賓頓巴,由白面具衍變為黃面具的扎西雪巴和向藍面具藏戲過渡的尼木巴3個藝術流派,所演劇目主要是《諾桑王子》及其片斷。
尼木藏戲班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改演藍面具戲,劇目也由只演《諾桑王子》一種而擴大到《智美更登》《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等多種,但在雪頓節獻演時被規定仍然演白面具戲,這就使它形成了兼具白、藍兩種面具戲的表演風格。尼木原有兩支藏戲隊,一支是塔榮林崗村藏戲隊,一支是塔榮村藏戲隊。和平解放後,林崗村藏戲隊解散,只剩下塔榮村藏戲隊。

文化特徵

尼木塔榮藏戲的音樂起源於公元七世紀的雅礱地區,它只保留了長調、中調、短調、常調、諧和反面人物唱腔等六種原始唱腔。所有音樂唱腔大都是以人物定曲,專曲專用,各種不同的曲牌也大都是根據腔調旋律的長短不同和人物的不同身份分類的。無論何種曲牌的唱腔,基本都是由一句唱詞和兩個段落以上的分節歌的旋律組成。
尼木塔榮藏戲具有與眾不同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多數唱腔的開頭都由類似模擬動物吼叫聲為引子,這是根據西藏歌音七品的基本要求而設計唱腔的結果。所謂歌音七品是:“中令、仙曲、繞地、六合、五合、奮志和近聞。”上述每一個歌音都要求模擬動物的吼叫聲,諸如“中令聲似鴻雁的叫聲,仙曲聲似黃牛的吼聲,繞地聲似山羊的叫聲,六合聲似孔雀的啼鳴,五合聲似杜鵑的啼鳴,奮志聲似駿馬的嘶鳴,近聞聲似大象的嚎叫”等等。主要劇目為《扎西雪巴》,演員均為男性,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扮演,時間最長可跳一個小時,白面具藏戲主要由自己創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尼木塔榮藏戲是尼木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是尼木人民世代相傳的、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城市發展先進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資源,也是尼木文明史的生動寫照和歷史見證。保護好尼木塔榮藏戲,對於傳承歷史文明、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強縣,對於增強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增強社會凝聚力、激發人們的創造力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傳承狀況

由於時代變革,觀眾減少,傳承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尼木塔榮藏戲正逐步趨於消亡的狀態,急需保護和傳承。

傳承人物

歐嚕雪吧,男,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藏戲(尼木塔榮藏戲)。

保護措施

作為中國母體藏戲劇種的尼木塔榮藏戲,經過20世紀80年代集成志書的搶救性蒐集調查,也獲得較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現有白面具藏戲班7個。“非遺”項目尼本塔榮藏戲獲得國家和自治區的資助,展開傳統技藝的培訓,還參加拉薩雪頓節演出,平時也為民眾演出,呈現較活躍的趨勢。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尼木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廣電局(尼木縣文物局)獲得傳統戲劇“藏戲(尼木塔榮藏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重新尼木縣文化和旅遊局(尼木縣文物局)認定為藏戲(尼木塔榮藏戲)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雪頓節藏戲展演的開場戲是由尼木塔榮白面具藏戲隊帶來的劇目《卡卓雪巴》。
2018年5月藏戲演出季,尼木縣塔榮白面具藏戲隊在宗角祿康表演藏戲《扎西雪巴》。
2023年3月23日,拉薩市“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拉薩千家萬戶”2023年大宣講活動在尼木縣白面具藏戲《扎西雪巴》中拉開序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