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孤台地處丘陵區。在定襄縣城東南15里。東臨武峪山,東南至炭窯溝15里,西南至西笏口4里,西至留暉7里,西北至龍門5里,東北至簸箕磯4里。相傳,因村東武峪山中曾藏趙氏孤兒趙武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藏孤台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地理位置:山西省定襄縣
- 人口:667人
簡介,特色,
簡介
。
《史記.趙世家》載:趙武,亦名趙孟,春秋晉國衰將中軍趙盾之孫,趙朔之子。清雍正五年《定襄縣誌》云:“程嬰藏趙氏孤兒於九原程侯山,諸將索急,嬰與公孫杵臼謀取他人嬰兒偽匿,程侯出趙氏孤,遠匿於武峪,後人號為藏孤台”。現有趙武溝(村中),趙武道(龍門至藏孤台)之名。所有土地從東向西坐落在一面坡上,海拔882——934米之間,屬南王鄉所轄。全村667人,農業勞動力230人,2694畝土地,水利條件差,土地貧瘠。系獨村大隊。以農業為主。
特色
藏孤台村利用本地優勢,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變成了一個具有很大潛力的香椿專業村。
一、特色村的組織措施和技術措施:
1、根據地力,調整產業。由於自然條件差,村支部和村委根據實際情況,在全村各種土地上,種植耐旱、耐瘠的香椿樹。通過統一規劃,統一購苗,分批發放,和示範戶典型戶帶動,採用了林糧作物間作的辦法,全村75%土地上栽種香椿樹,香椿樹達到5萬株。年產值100餘萬元,到2010年所有香椿全部進入採收期後,香椿產量大幅上升,年產值可達300萬元,可為全村農民提供80%的收入。
2、改變環境,提高成活率。過去的香椿樹都是無規則的種植,許多椿苗在成活一年後就會被凍死,針對這種種情況,採用試驗、示範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改進做法,提高成活率。具體辦法是;糧樹間作,在梯田的裡邊培植椿樹,外邊種植糧食作物。裡邊背風向陽,土層厚,冬季能提高土壤溫度,並保肥保水性強。通過這樣改革,成活率提高到95%。
3、科技創新,增施基肥。在“一村一品”主導產業過程中,注重了傳統資源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的辦法,重視科技創新,加大良法推廣步伐,改過去椿樹不施肥,變成了施碳銨、硝酸磷肥,由於施肥量的加大,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
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素質。重點對農民進行無公害生產技術的培訓,包括地域的選擇,土壤耕作,水肥管理、栽培手段、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通過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和現場指導諮詢,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技術水平和操作技能,技術推廣覆蓋率得到了極大提高,促進了“一村一品”香椿生產的健康發展。
二、效益分析和長遠規劃
一 效益分析
2007年,已能採摘的椿樹達到450株。收入達到15萬元,到2010年產量將大幅度上升。5萬畝椿樹收入可達到250——300萬元。到那時人均收入就此一項就可達5400元。
二 長遠規劃
1、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因地制宜,擴大種植規模。
2、不斷推廣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各種售銷渠道。
3、圍繞主導產業,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的參與,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作為經濟發展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