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醫典》系統、全面、科學地總結了藏醫基礎理論和臨床經驗,不僅是藏醫藥學的集大成巨著,也是藏醫養生的集大成巨著。書中很多章節系統講述了藏醫養生學的內容,例如:“日常的起居行為”、“季節性的起居行為”、“臨時性的起居行為”、“食物”、“食物禁忌”、“適量飲食”、“防老”、“補陽”。 為了使人健康與長壽,提倡平日應注意飲食起居,加強營養和鍛鍊身體。年老體弱者還可服用補養物以強身。關於日常飲食起居、季節氣候及個人活動方而應注意的事項,婦女月經期、懷孕期及產褥期衛生保健知識,西藏人民吃的各種糧食、豆類、肉類、飲料(奶、酒、飲水)和蔬菜類的性味和用途,在本書中都敘述得很細緻。以飲水質量而言,認為泉水最好,從森林中流出的水最差。飲用陽光少、有鹹味、小蟲多、浸泡著腐樹的水容易患病。
基本介紹
- 書名:藏地養生十日談:中國養生文化
-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頁數:273頁
- ISBN:7807420251, 9787807420255
- 作者:舒大豐
-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1日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為了使人健康與長壽,提倡平日應注意飲食起居,加強營養和鍛鍊身體。年老體弱者還可服用補養物以強身。關於日常飲食起居、季節氣候及個人活動方而應注意的事項,婦女月經期、懷孕期及產褥期衛生保健知識,西藏人民吃的各種糧食、豆類、肉類、飲料(奶、酒、飲水)和蔬菜類的性味和用途,在本書中都敘述得很細緻。以飲水質量而言,認為泉水最好,從森林中流出的水最差。飲用陽光少、有鹹味、小蟲多、浸泡著腐樹的水容易患病。全書系統、全面、科學地總結了藏醫基礎理論和臨床經驗,不僅是藏醫藥學的集大成巨著,也是藏醫養生的集大成巨著。
圖書目錄
健康長壽與養生
第一日 藏醫理論體系及特色診療
藏醫理論體系
藏醫基礎學說
藏醫的生理和解剖
藏醫生理病理
藏醫的特色診療
藏醫治療方法
第二日 藏醫的三因養生原理及方法
人體機能病理的三因學說
三因學說的分類及功用
藏醫學對三要素分二十種不同的特性
三因與疾病
三因的養生原理
第三日 藏醫疾病保健及起居飲食養生
藏醫經典與養生
藏醫五臟病理及保健
脈絡血液和健康
藏醫的疾病保健
藏醫防治老年病
滋補能抗老益壽
和睦出高壽
藏醫養生中的起居飲食
第四日 藏傳佛教密宗養生方法精粹
什麼是藏密
本尊法與三密相應
密宗的養生修習方法
藏密瑜伽中的氣、三脈、五輪和明點
藏密養生方法精粹
第五日 藏密大金剛瑜伽母拳法
大金剛瑜伽母拳法概述
大金剛瑜伽母拳法式
第六日 藏密修持靈熱成就法——拙火定
靈熱成就法加行
空樂光明瑜伽
光明虹身成就
拙火拳法
靈熱精義
第七日 藏密夢觀成就法
夢觀成就法功理
修持夢觀成就法功法
基本法——睡修習法
加行法
修夢大法
睡功神通開發法
提高法
請師療法
第八日 心印光明養生術
實修次第
俱生大樂與空性
心印光明——大手印實修指要
不壞明點與光明
注意五智瑜伽的修持
觀空修證與法身成就
第九日 藏密中脈禪修養生
藏密中脈禪修法
靜坐
觀心
歸真
第十日 藏密延壽本尊養生
藏密延壽法門談
附錄
第一日 藏醫理論體系及特色診療
藏醫理論體系
藏醫基礎學說
藏醫的生理和解剖
藏醫生理病理
藏醫的特色診療
藏醫治療方法
第二日 藏醫的三因養生原理及方法
人體機能病理的三因學說
三因學說的分類及功用
藏醫學對三要素分二十種不同的特性
三因與疾病
三因的養生原理
第三日 藏醫疾病保健及起居飲食養生
藏醫經典與養生
藏醫五臟病理及保健
脈絡血液和健康
藏醫的疾病保健
藏醫防治老年病
滋補能抗老益壽
和睦出高壽
藏醫養生中的起居飲食
第四日 藏傳佛教密宗養生方法精粹
什麼是藏密
本尊法與三密相應
密宗的養生修習方法
藏密瑜伽中的氣、三脈、五輪和明點
藏密養生方法精粹
第五日 藏密大金剛瑜伽母拳法
大金剛瑜伽母拳法概述
大金剛瑜伽母拳法式
第六日 藏密修持靈熱成就法——拙火定
靈熱成就法加行
空樂光明瑜伽
光明虹身成就
拙火拳法
靈熱精義
第七日 藏密夢觀成就法
夢觀成就法功理
修持夢觀成就法功法
基本法——睡修習法
加行法
修夢大法
睡功神通開發法
提高法
請師療法
第八日 心印光明養生術
實修次第
俱生大樂與空性
心印光明——大手印實修指要
不壞明點與光明
注意五智瑜伽的修持
觀空修證與法身成就
第九日 藏密中脈禪修養生
藏密中脈禪修法
靜坐
觀心
歸真
第十日 藏密延壽本尊養生
藏密延壽法門談
附錄
文摘
書摘
藏醫治療方法
藏醫的治療方法豐富多采,根據不同的病症,靈活運用。
藏醫治療方法是根據疾病性質,在治療原則指導下的辨證施治的具體治
療辦法,是治療原則的體現。藏醫的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法和具體治療法
兩種。一般治療法是概括了多種具體治療法共性的療法,臨床上具有普遍的
指導意義。藏醫的一般療法有食、行、藥、械四大治法。藥械療法方面有平
息法、補法、消散法、汗法、油療法、瀉下法、催吐法、滴鼻法、緩灌腸法
、峻灌腸法、利尿法、罨敷法、藥浴法、擦塗法、手術法、金針穿刺法、放
血療法、火灸等18種,概括起來有體內平啟、法即用飲食、起居和服用藥物
把疾病平息於體內。排出法有藥物引吐、瀉下、汗法和放血法、穿刺法等外
治法。外治法又分為緩外治法如罨敷、塗擦、藥浴法等和峻外治法如手術治
療、放血療法、火灸、金針穿刺法等。
藥物治療
根據藏醫的理論,人體由三因素,即隆、赤巴、培根構成,三者之間在
正常情況下保持協調和平衡狀態,疾病是由於這三者失去協調與平衡。用藥
物治療的目的,就是要矯正這種不協調狀態,重新恢復平衡。另外,以疾病
的性質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寒熱兩大類型,藥物也有寒熱屬性的不同,利用
這種特性,來糾正疾病的寒熱偏勝,達到治病的目的。
在用藥物治療時,藏醫主張用藥引子,以便把所用的製劑引向患病的部
位,例如用白糖做為藥引子治療單純性的熱病,也就是不雜有其他合併症者
;用紅糖塊做引子治療寒性病;用蜂蜜做引子以治療培根病或黃水病等等。
除藥引子之外,對藥物的服法也有講究,以保證較好的療效。比如說,
丸藥一般是用開水送服,其中寒性病用熱開水吞服;熱性病則反之,用涼開
水送服;至於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熱兼有的,就用溫開水送服。凡隆病宜
用動物骨熬的湯送服,赤巴病宜用獐牙菜湯送服,而培根病則宜用芫荽子熬
的湯送服等。
對於服藥的時間,藏醫也比較講究,尤其要注意與進食時間互相配合,
以獲得最佳的療效。
此外,用藥物治療還要注意在複雜病症中的用藥原則,要分清病症的主
次及標本。比如,人體內部的各種病症,應當先調理脾胃,以改善身體的營
養狀態,因為脾胃是身體抗力的根本;對心、大腸、命脈這三種患病者,應
該以調理隆的協調為主;而對胃、脾,腎這三者的病症,應以調理培根的協
調為主;對肺、肝、膽三者的病症,應以調理和清理體內的熱為主,這樣才
能取得應有的療效。
放血療法
這是藏醫治療學中一種頗具特色的治療技術,具有較好的療效。施行放
血療法必需嚴格掌握適應症、放血時間、部位、手術過程及放血量等等。
適應症:放血療法適用於熱性病症及體質壯實的患者。如瘟病、波動熱
、擴散傷熱、癤腫、丹毒、黃水病、麻風病、瘡瘍症等等。而有一些病症則
不宜用放血療法,如偏寒性病症,象浮腫、胃火不足的胃寒消化不良、隆病
及培根病,對於孕婦、虛弱、產後、小兒、七十歲以上老年人等,均為禁忌
之列。
放血時機:根據病情和病種的不同,大致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這三
種不同時機進行治療。凡是熱性病早期,應在熱症才起,熱勢亢盛的時期,
及時放血。有些病則在病程的中期,當寒戰才停,身體才感麻重之時,就及
時刺血,放出惡血,以免熱性擴散,難以控制。而在血病及赤巴病過程中,
病血已散布在脈道之中,或因飲食不當而有餘熱未消,已散布於脈道,雖屬
晚期,也可放血治療。
放血時,如流出液色黃而稀,甚或有泡沫、粘液者,均為歹血病血。如
果放出的血色鮮紅且較稠者,則顯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放。至於放血多少合
適,也要根據病情和病人的一般情況而定,一般病人體質較壯實者,可略多
放些。放血後,一旦病血流盡,一現好血,即應該停止,勿放血過多。
藏醫放血過程:分為鼓脈、進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驟。所謂鼓脈
法,就是設法使血流旺盛,這需要在放血前三天先服一些藥如三果湯(由訶
子、毛訶子、余甘子組成),目的是把病血和好血分開。放血前應溫暖軀體
,待血流旺暢時,用扁形細繩綑紮放血以上部位。放血進針的穴位都有固定
,要避開要害部位及命脈部位。
灸法
藏醫灸法歷史悠久。由敦煌石窟出土的“藏醫灸療法”殘卷中,可以看
到,早在公元7世紀,藏醫學中己廣泛套用灸療法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當
時用灸法也可治療各種熱性病,甚至像赤巴症、瘟疫病等。可見灸療法在藏
醫中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藏醫做灸的材料,主要是艾葉。一般在秋天擇吉日採集艾葉,待乾後,
用棍把它打碎,再把它揉成團。艾絨團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別,
一般作成下寬上尖的圓錐體,便於點燃。如果灸四肢大關節部位,則艾炷大
如拇指;當用來灸頭部及四肢者,則小一些,有如小指節。如用於軀體一般
穴位,則艾炷應做成羊糞大小。此外,還可做成豌豆大小、訶子般大小,用
於兒童。也有做成艾絨條者。
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於熱性病,而多用於寒性病,特別是胃火衰微、
消化不良、浮腫、水腫、痞塊、寒性膽病、頭部及四肢的黃水病、炭疽、瘰
癧病、虛熱病、神經錯亂、癲癇、健忘以及熱性病的恢復期。凡是由培根、
隆病轉化的寒性病症,均宜用灸療法,療效均較滿意,尤其是黃水病、脈病
,效果最好。
藏醫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為兩類,一類與漢族中醫的
“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據病人自訴疼痛的穴位,痛點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
。另一大類則是分布在全身各個部位的固定穴。
具體施灸時,是將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之後,病人取靜坐或靜臥姿式
,切勿隨意移動,直到完成所欲達到的壯數。所謂“壯”,就是指一個燃著
的艾炷在燒著後,到病人感覺灼熱,甚至略有些疼痛,就應移去,是為一壯
。根據病情的需要,各種病所需的壯數也不一樣,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
要區別在於灸療壯數的差異,具體有:
煮法:凡慢性的頑症,如瘰癧、痞塊、癰癤等,一般需灸20壯以上;
燒法:適應症範圍為心風病、黃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壯;
烤法:適用於隆病、蟲症、大小便秘閉不通者,一般需灸5~7壯;
擬法:所用艾炷較小,大致與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於兒童患者,一般
只灸1次。
此外,對於產後、瀉症等症病後,都只能灸3次左右,過多則有危害。
灸療法施術之後,讓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動散步,最好當晚不再飲過多
的水,以免影響灸熱。另外,還應注意在飯後不要馬上施灸,否則療效不佳
。 P23-26
藏醫治療方法
藏醫的治療方法豐富多采,根據不同的病症,靈活運用。
藏醫治療方法是根據疾病性質,在治療原則指導下的辨證施治的具體治
療辦法,是治療原則的體現。藏醫的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法和具體治療法
兩種。一般治療法是概括了多種具體治療法共性的療法,臨床上具有普遍的
指導意義。藏醫的一般療法有食、行、藥、械四大治法。藥械療法方面有平
息法、補法、消散法、汗法、油療法、瀉下法、催吐法、滴鼻法、緩灌腸法
、峻灌腸法、利尿法、罨敷法、藥浴法、擦塗法、手術法、金針穿刺法、放
血療法、火灸等18種,概括起來有體內平啟、法即用飲食、起居和服用藥物
把疾病平息於體內。排出法有藥物引吐、瀉下、汗法和放血法、穿刺法等外
治法。外治法又分為緩外治法如罨敷、塗擦、藥浴法等和峻外治法如手術治
療、放血療法、火灸、金針穿刺法等。
藥物治療
根據藏醫的理論,人體由三因素,即隆、赤巴、培根構成,三者之間在
正常情況下保持協調和平衡狀態,疾病是由於這三者失去協調與平衡。用藥
物治療的目的,就是要矯正這種不協調狀態,重新恢復平衡。另外,以疾病
的性質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寒熱兩大類型,藥物也有寒熱屬性的不同,利用
這種特性,來糾正疾病的寒熱偏勝,達到治病的目的。
在用藥物治療時,藏醫主張用藥引子,以便把所用的製劑引向患病的部
位,例如用白糖做為藥引子治療單純性的熱病,也就是不雜有其他合併症者
;用紅糖塊做引子治療寒性病;用蜂蜜做引子以治療培根病或黃水病等等。
除藥引子之外,對藥物的服法也有講究,以保證較好的療效。比如說,
丸藥一般是用開水送服,其中寒性病用熱開水吞服;熱性病則反之,用涼開
水送服;至於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熱兼有的,就用溫開水送服。凡隆病宜
用動物骨熬的湯送服,赤巴病宜用獐牙菜湯送服,而培根病則宜用芫荽子熬
的湯送服等。
對於服藥的時間,藏醫也比較講究,尤其要注意與進食時間互相配合,
以獲得最佳的療效。
此外,用藥物治療還要注意在複雜病症中的用藥原則,要分清病症的主
次及標本。比如,人體內部的各種病症,應當先調理脾胃,以改善身體的營
養狀態,因為脾胃是身體抗力的根本;對心、大腸、命脈這三種患病者,應
該以調理隆的協調為主;而對胃、脾,腎這三者的病症,應以調理培根的協
調為主;對肺、肝、膽三者的病症,應以調理和清理體內的熱為主,這樣才
能取得應有的療效。
放血療法
這是藏醫治療學中一種頗具特色的治療技術,具有較好的療效。施行放
血療法必需嚴格掌握適應症、放血時間、部位、手術過程及放血量等等。
適應症:放血療法適用於熱性病症及體質壯實的患者。如瘟病、波動熱
、擴散傷熱、癤腫、丹毒、黃水病、麻風病、瘡瘍症等等。而有一些病症則
不宜用放血療法,如偏寒性病症,象浮腫、胃火不足的胃寒消化不良、隆病
及培根病,對於孕婦、虛弱、產後、小兒、七十歲以上老年人等,均為禁忌
之列。
放血時機:根據病情和病種的不同,大致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這三
種不同時機進行治療。凡是熱性病早期,應在熱症才起,熱勢亢盛的時期,
及時放血。有些病則在病程的中期,當寒戰才停,身體才感麻重之時,就及
時刺血,放出惡血,以免熱性擴散,難以控制。而在血病及赤巴病過程中,
病血已散布在脈道之中,或因飲食不當而有餘熱未消,已散布於脈道,雖屬
晚期,也可放血治療。
放血時,如流出液色黃而稀,甚或有泡沫、粘液者,均為歹血病血。如
果放出的血色鮮紅且較稠者,則顯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放。至於放血多少合
適,也要根據病情和病人的一般情況而定,一般病人體質較壯實者,可略多
放些。放血後,一旦病血流盡,一現好血,即應該停止,勿放血過多。
藏醫放血過程:分為鼓脈、進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驟。所謂鼓脈
法,就是設法使血流旺盛,這需要在放血前三天先服一些藥如三果湯(由訶
子、毛訶子、余甘子組成),目的是把病血和好血分開。放血前應溫暖軀體
,待血流旺暢時,用扁形細繩綑紮放血以上部位。放血進針的穴位都有固定
,要避開要害部位及命脈部位。
灸法
藏醫灸法歷史悠久。由敦煌石窟出土的“藏醫灸療法”殘卷中,可以看
到,早在公元7世紀,藏醫學中己廣泛套用灸療法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當
時用灸法也可治療各種熱性病,甚至像赤巴症、瘟疫病等。可見灸療法在藏
醫中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藏醫做灸的材料,主要是艾葉。一般在秋天擇吉日採集艾葉,待乾後,
用棍把它打碎,再把它揉成團。艾絨團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別,
一般作成下寬上尖的圓錐體,便於點燃。如果灸四肢大關節部位,則艾炷大
如拇指;當用來灸頭部及四肢者,則小一些,有如小指節。如用於軀體一般
穴位,則艾炷應做成羊糞大小。此外,還可做成豌豆大小、訶子般大小,用
於兒童。也有做成艾絨條者。
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於熱性病,而多用於寒性病,特別是胃火衰微、
消化不良、浮腫、水腫、痞塊、寒性膽病、頭部及四肢的黃水病、炭疽、瘰
癧病、虛熱病、神經錯亂、癲癇、健忘以及熱性病的恢復期。凡是由培根、
隆病轉化的寒性病症,均宜用灸療法,療效均較滿意,尤其是黃水病、脈病
,效果最好。
藏醫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為兩類,一類與漢族中醫的
“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據病人自訴疼痛的穴位,痛點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
。另一大類則是分布在全身各個部位的固定穴。
具體施灸時,是將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之後,病人取靜坐或靜臥姿式
,切勿隨意移動,直到完成所欲達到的壯數。所謂“壯”,就是指一個燃著
的艾炷在燒著後,到病人感覺灼熱,甚至略有些疼痛,就應移去,是為一壯
。根據病情的需要,各種病所需的壯數也不一樣,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
要區別在於灸療壯數的差異,具體有:
煮法:凡慢性的頑症,如瘰癧、痞塊、癰癤等,一般需灸20壯以上;
燒法:適應症範圍為心風病、黃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壯;
烤法:適用於隆病、蟲症、大小便秘閉不通者,一般需灸5~7壯;
擬法:所用艾炷較小,大致與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於兒童患者,一般
只灸1次。
此外,對於產後、瀉症等症病後,都只能灸3次左右,過多則有危害。
灸療法施術之後,讓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動散步,最好當晚不再飲過多
的水,以免影響灸熱。另外,還應注意在飯後不要馬上施灸,否則療效不佳
。 P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