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倉鼠

藏倉鼠

藏倉鼠(學名:Cricetulus kamensis),別稱西藏倉鼠、短尾藏倉鼠、拉達克倉鼠,為倉鼠科、倉鼠屬的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藏倉鼠體型中等大小,吻短鈍,眼小,耳較大,圓形,尾較長,軀體背面呈暗灰棕色,背毛毛基淡灰黑色,自前向後色漸濃。

藏倉鼠築洞穴居,晝夜活動,不冬眠,見人不懼,主要以穀物及草籽為食,棲息于海拔3400~3900米的高山高原、河谷灌叢和沼澤草甸,僅分布在中國。

藏倉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藏倉鼠
  • 拉丁學名:Cricetulus kamensis
  • 別稱:西藏倉鼠、短尾藏倉鼠、拉達克倉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倉鼠科
  • 亞科倉鼠亞科
  • 倉鼠屬
  • :藏倉鼠
  • 亞種:4個
  • 分布區域:中國
  • 命名人及年代:Satunin,1903
  • 英文名:Tibetan hamster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藏倉鼠體型中等大小,與長尾倉鼠較為相似,但較之粗壯。體長80~115mm。吻短鈍,眼小,耳較大,圓形。尾較長,可達體長之半,尾基部不明顯地膨大。被毛長而密軟。
藏倉鼠軀體背面呈暗灰棕色,由頭至前背灰色略顯。背毛毛基淡灰黑色,自前向後色漸濃。毛尖在頭頂部為棕褐色,向後漸轉灰褐色,有些毛尖轉為黑色。被毛中雜有少量純黑色長毛,在後背部中央雜有較多的黑色長毛,略似黑斑。體背毛前方稍短,向後漸密而長。吻側、四肢內側與腹面均灰白色。毛基灰黑,毛尖純白色。吻端和下頦毛基亦為白色,尤以下頦為純白色。肛周雪白色毛尖形成白色塊斑。背腹面毛色在體側的交界線,由於背部灰色自四肢外側向下延伸和腹部灰白色自中部向上突入,而呈現波浪狀。耳背前側基部有一簇棕黑色毛形成毛斑。尾兩色,上面毛色與體背相同,尾下及尾末梢毛全為白色。尾基及臀兩側與腹部毛色相同。前臀與腹部毛色相似,、掌、指背面被毛白,腹面裸露。後足的、蹠、趾部背方亦被白毛,足掌腹面裸露。指趾白色被毛常超出爪長。爪白色。
藏倉鼠頭骨較狹長、低扁,腦顱部略隆起呈扁圓形。鼻骨呈長楔形,前端明顯地寬,後端則狹窄,鑲入額骨前端,在前頜骨間呈凹陷狀。額骨略隆起,前端與鼻骨交界處呈“V”型。頭骨光滑無眶上嵴。頂骨前外角短而鈍,不形成尖角伸向前方。頂間骨寬,前中央處不向頂骨突入,呈橫向長圓形。枕骨略向後突出。兩側弓不特別外展,也不下斜,而近水平後伸。顴弓後部鱗骨顴突處最寬,顴骨本身較細。門齒孔較長,相當齒隙的2/3,但後緣不達第1臼齒的前緣水平連線。翼間窩深,前端達第3臼齒後緣的水平連線。聽泡小而低扁。
藏倉鼠上頜門齒較短,不突出於鼻骨前端。左右門齒基部間隙較大。上頜臼齒3枚,自前向後型漸變小。第1枚臼齒具3對齒突,第2枚具2對齒突。第3枚臼齒前寬後窄,第1排的兩個齒突明顯,第2排雖具兩個齒突,但外側者弱而不顯。下頜齒與上頜相似,臼齒三枚,互相對應。第1枚的前一對齒突相互靠近,第3枚臼齒後排內側齒突小。

棲息環境

藏倉鼠棲息于海拔3400~3900米的高山高原、河谷灌叢和沼澤草甸,選擇蓼科豆科莎草科植物為主的環境作為棲息位點。

生活習性

有關該種生物學資料所知甚少,藏倉鼠為青藏高原特有,築洞穴居,洞道結構簡單,單洞道,很少有分支。洞口一個,敝開,不堵塞,直徑約4.5~5cm。洞深一般在50cm左右,洞內有巢室和倉庫之分。有時也利用其他鼠類和旱獺的廢棄洞或在土隙石縫中營窩。對高原的惡劣條件相當適應。晝夜活動。見人不懼。
藏倉鼠以穀物及草籽為主要食物,也捕食昆蟲等小型動物。不冬眠,冬季主要以貯糧過冬。天敵主要有蝮蛇艾虎黃鼬香鼬等。

分布範圍

藏倉鼠是中國特有種,僅分布於中國(甘肅、青海、西藏、新疆)。
藏倉鼠

繁殖方式

藏倉鼠繁殖期在5~8月間,以6~7月為其繁殖高峰,每胎5~10仔,以7~8個為多見。

亞種分化

藏倉鼠的分類一直比較混亂,中國國外的學者依據不同地區的個別標本先後在青藏高原命名了多種倉鼠。經一番爭論研究後,藏倉鼠被定為4個亞種。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藏倉鼠指名亞種
Cricetulus kamensis kamensis
Satunin,1903
2
藏倉鼠祁連山亞種
Cricetulus kamensis kozlovi
Satunin,1902
3
藏倉鼠藏南亞種
Cricetulus kamensis lama
Bonhote,1905
4
藏倉鼠藏北亞種
Cricetulus kamensis alticola
Thomas,1917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目前沒有該種的數量信息,種群數量趨勢也未知,其也沒有主要面臨的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