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藏中虎耳草
- 拉丁學名: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
- 別稱:松吉斗
- 二名法:Saxifraga signatell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亞門:虎耳草亞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目:虎耳草亞目
- 科:虎耳草科
- 亞科:虎耳草亞科
- 族:民族藥
- 屬:虎耳草屬
- 亞屬:虎耳草亞屬
- 種:約400餘種,中國有203種。
- 亞種:禿葉虎耳草
- 分布區域:西藏自治區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用部位,性味歸經,功效分類,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資源分布,古籍考證,功效分類,相關藥材,
形態特徵
草本,高2.5-7.5厘米。莖不分枝,密被黑褐色腺毛。基生葉密集,呈蓮座狀,稍肉質,通常匙形,長6-9.2毫米,寬1.6-2.8毫米,先端具短尖頭,兩面無毛,邊緣上部通常具軟骨質剛毛狀睫毛;莖生葉較疏,長圓形至披針形,長3.5-5.5毫米,寬0.8-1.7毫米,先端急尖,兩面和邊緣均具黑褐色短腺毛,稍肉質。聚傘花序長2.4-4.5厘米,具2-12花,稀單花生於莖頂;花梗纖細,長1-2.5厘米,密被黑褐色腺毛;萼片在花期開展,卵形至闊卵形,長2-2.6毫米,寬1-2.4毫米,先端急尖或鈍,腹面無毛,背面和邊緣下部具黑褐色腺毛,或邊緣無毛,3-5脈於先端不匯合至匯合;花瓣黃色,中下部具黑紫色斑點,長圓形至披針形,長4-7毫米,寬1.6-2.2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成長0.5-0.9毫米之爪,3-5脈,側脈旁具2痂體;雄蕊長3-3.3毫米,花絲鑽形;子房近上位,黑紫色,闊卵球形,長1.6-2.8毫米,花柱長約1毫米。花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900-54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沼澤化草甸和高山碎石隙。模式標本采自西藏墨脫(那木拉)。
分布範圍
產我國西藏(墨脫、拉薩、南木林)。生長環境
主要價值
【藥 材 名】藏中虎耳草
【拉 丁 名】Saxifraga signatella Marq.(原植物藏中虎耳草)
藥用部位
藏中虎耳草的全草。
性味歸經
辛、苦,涼。入膀胱、肝、膽三經。
功效分類
利水滲濕藥,利濕退黃藥
功效主治
疏風清熱、利濕退黃。可治風熱襲表、頭痛身痛、發熱微惡風寒、苔薄黃脈浮數者。用治肝膽濕熱鬱積、迫膽汁外泛、身目俱黃、小便黃赤、伴脅肋脹痛、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一15克。
資源分布
分布於西藏。
古籍考證
始載於《西藏植物志》。
功效分類
利水滲濕藥 利濕退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