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釉瓷

藍釉,又稱“霽藍”,是一種以氧化鈷為著色劑的石灰鹼釉,最早用於唐代唐三彩陶器上,到了宋代又出現了藍色鈞釉,其色彩豐富,色度變幻莫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釉瓷
  • 外文名:Blue glaze
  • 別名:霽藍,寶石藍,灑藍,魚子藍等
  • 實質:以氧化鈷為著色劑的石灰鹼釉
  • 創始地點:景德鎮窯
  • 創始時間:元代
歷史資料,

歷史資料

藍釉瓷始創於元代景德鎮窯,元代藍釉的燒製成功,為明清兩代霽藍釉的發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朝宣德年間藍釉瓷釉汁濃厚,質感凝重,色調均勻穩定,色澤深沉美艷,麗如寶石,瑩似天霽,被譽為“寶石藍”、“霽藍”,與同時期的祭紅、甜白瓷並重,作為宮廷祭器之用。清康熙時期有霽藍、灑藍、天藍釉。霽藍釉呈失透,釉面如橘皮,色澤勻潤穩定,因主要用於祭祀,故又稱“祭藍”。灑藍仿明宣德灑藍品種,但更趨完美。由於採用噴吹法施釉,在通體的淺藍色地上,呈現出水跡灑落般的深色斑點,故稱“灑藍”,又稱“魚子藍”。又因其水點時或呈現雪花狀,猶如雪飛冰地,故又有“雪花藍”之稱。天藍是由於釉呈晴天藍空之色而得名,色調淡雅悠閒,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