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翅鸚鵡(學名:Neophema chrysostoma)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艷麗,具粉絨羽。鳥體為黃橄欖綠;翅膀彎曲的地方為藍紫色,到了翅膀中央和小覆羽變為鈷藍色;晚成雛。
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藍翅鸚鵡體長20-22厘米,體重33-60克,鳥體為黃橄欖綠;前額帶有一條深藍色的條狀羽毛,並且帶有淺藍色的滾邊;鳥喙和眼睛牛蒸之間和眼睛附近為黃色;臉頰妹腿求深橄欖黃色;胸部淺橄欖綠色;腹部黃色,有時帶有些淺至橙色;尾巴內側覆羽和尾巴內側羽毛為黃色;翅膀彎曲的地方為藍紫色,到了翅膀中央和小覆羽變為鈷藍色;飛行羽和主要飛行羽提放備覆羽為極深的藍色;尾巴上方為藍灰色,外側羽毛為黃色;鳥喙黑色;虹膜深棕色。
棲息環境
藍翅鸚鵡棲息於各種不同的地形,樹木茂密的草原、草地、開墾過的地區、開闊的森林、農耕區、果園、沙丘和含鹽的沼澤區等處。高達海拔1200米和其他開放的棲息地。
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以20隻左右的小群體活動,到了冬季則會聚集比較龐大的數量;生性非常合群,在群體之中甚少發生爭吵;時常和同屬中的優美鸚鵡(Elegant Parrot)和橙腹鸚鵡(Orange-Bellied Parrot)一起集結活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地面上覓食,由於身體的羽色能夠融入周遭環境,因此棗故故酷相當難以察覺;覓食的時候戒心並不重,在清晨或是黃昏覓食時,可以在有限距離內接近;如果被驚擾則整群都會一起飛往鄰近的樹上,等到危險過去就會飛回地面繼續覓食。在中午炎熱的時候大多在灌木叢或是高聳的樹上休憩,也喜歡在電線桿或是電線上棲息;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族群有著季節性遷移的習性,會從本島來回沿海的島嶼;在維多利亞省南部和南澳的族群大概沒有遷移的習慣;平時叫聲輕柔,遇到警戒時則會發出較為尖銳急促道埋晚地的聲音。
藍翅鸚鵡以各種草類的種子、野草、植被、漿果、小型水果等為食。
分布範圍
![藍翅鸚鵡分布圖 藍翅鸚鵡分布圖](/img/e/a97/AN4UmYzQ2NzU2Y1ETYlJ2YiBzY4EmY4cjY5QzM0MDOyEmM0QGZyQj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繁殖方式
人工養殖可以迎戰付接受任何大小的鸚鵡巢箱。通常一年繁殖兩次(春季和秋季)。平均每窩由4到6個枚卵。最佳條件下,一年甚至產3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芝促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