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豹紋蛸(學名:Hapalochlaena maculosa):體長約20厘米。平均體重38克。是一種小型章魚,上體表面質地粗糙,有皺紋覆蓋。會很好地偽裝,體表呈灰色、米色、深棕色、深黃色至棕黃色。遇到危險時,皮膚中的特殊色素細胞被激活,體表和腕臂上顯示多達60個虹彩藍環和斑點,這些青藍色螢光斑點和藍色環紋是警告色。唾液腺和卵巢含有河魨毒和胺類,亦具咬毒。
棲息於沿海淺水礁石區的小洞穴內。以蟹類及其它節肢動物為食,晝伏夜出,天性怯懦,遭觸摸時,藍紋會更顯著出現。唯其唾液腺和卵巢含有河魨毒,澳洲曾有人潛水受其咬害而中毒死亡,日本亦有人食後發生食物中毒。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 包括日本、菲律賓等海域,台灣沿海淺水礁。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點豹紋蛸
- 拉丁學名:Hapalochlaena maculosa
- 別稱:小藍環章魚、南方藍環章魚、藍紋章魚、豹紋蛸、豹斑章魚
- 界:動物界
- 門:軟體動物門
- 綱:頭足綱
- 亞綱:蛸亞綱
- 目:八腕目
- 亞目:無須亞目
- 科:章魚科(蛸科)
- 屬:豹紋蛸屬
- 種:斑點豹紋蛸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Hoyle, 1883
- 同義學名:Octopus fasciata
- 同義學名:Octopus maculosus
- 同義學名:Octopus pictus
- 同義學名:Octopus robustus
- 英文名稱:Blue-ring Octopus
- 英文名稱:Lesser Blue-ringed Octopus
- 英文名稱:Southern Blue-ringed Octopus
- 英文名稱:Spotted Octopus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斑點豹紋蛸個體大小從出生時的4毫米到成年時的20厘米。體長約20厘米。平均體重38克。是一種小型章魚,體型小,上體表面質地粗糙,有皺紋覆蓋。在休息時,該物種會很好地偽裝,體表呈灰色、米色、深棕色、深黃色至棕黃色,身體和腕足上有淺棕色斑塊。遭觸模和遇到威脅時,稱為“色素細胞”的皮膚中的特殊色素細胞被激活,體表和腕臂上顯示多達60個虹彩藍環和斑點,這些青藍色螢光斑點和藍色環紋很明顯。據報導,當個體惡化時,這些圓環和斑點會“發光”作為警告信號。
棲息環境
最常見於岩石、淺水水域或淺珊瑚碓群。 也發現在岩石下的沙質或泥濘的底部,一般生活在藻類豐富的區域。
生活習性
斑點豹紋蛸是非侵襲性章魚,並且通常表現出章魚的典型行為,它們生活在水下岩石的裂縫和穴洞裡。 穴居是指章魚通過挖掘沙子、泥土、礫石和珊瑚碎石建立自己的巢穴或避難所。 這通常會在水族館環境中造成問題,因為地下過濾器很常見。 在自然環境中,風暴過後特別常見,此時可以覓食尋找螃蟹和雙殼類動物。
一周大的斑點豹紋蛸會開始吃螃蟹碎片。 隨著章魚的成熟,它將開始吃活蟹和雙殼軟體動物。 斑點豹紋蛸會將其獵物吸引到附近並向水中注入毒液,使其麻痹或直接將毒液注入其獵物。它們會捕獲獵物,在它周圍形成一個氣密的小袋,並將毒液插入小袋中,使獵物通過其呼吸系統吸入毒物。 斑點豹紋蛸的毒液是一種導致癱瘓的神經毒素,如果毒藥影響心臟或呼吸系統,這種情況尤其致命。 迄今為止,沒有解該毒液的抗毒素。
由於其毒液的毒性,該物種被認為是海中最危險的動物之一。 此外,被斑點豹紋蛸咬傷並不痛苦。 因此,有報導稱人們處理過一個並且沒有意識到他們被咬過的情況,直到呈現毒液開始發作的症狀。儘管斑點豹紋蛸帶有可以殺死人類的毒素,但從未有過關於攻擊人類的報導。 一般來說,這個物種是非侵略性的,只有在拾取或踩踏時才會咬人。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 包括日本、菲律賓等海域,台灣沿海淺水礁。最常見於澳大利亞南部沿海的潮汐岩池中。
繁殖方式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為海洋類生物,繁殖力強,種群數量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
主要價值
該物種缺乏墨囊,因此已成為海洋水族館的常見展品。該物種的毒液可以利用。澳大利亞的主要產業之一是其毒液產業,其中斑點豹紋蛸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