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燕雀(學名:Fringilla teydea)類似蒼頭燕雀,但體型明顯較大,喙也更厚。其特點是羽毛色彩比較單一,頭頂無黑色。藍燕雀雌鳥為暗灰棕色。繁殖季的雄鳥容易辨識,藍色羽毛範圍較雌鳥為大,鳥嘴呈灰色。
該鳥僅發現於西班牙大加那利島和特內里費島的高地,棲息於島上的加那利松林,茂密的針葉林中最為常見,也見於低矮灌叢和月桂林中。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地理分布,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成年雄鳥身體大部分呈藍灰色,頷、喉嚨和覆羽紋帶為灰白色,翅膀黑色,尾下覆羽白色,喙淡藍色,繁殖季喙尖黑色。
雄鳥和雌鳥都有一條間斷的細白眼環。雄鳥腿、趾為沾粉紅的青灰色,雌鳥粉棕色。
幼鳥外觀與成年雌鳥相近,只是顏色略深。
大加納利島亞種(F. t. polatzeki)比指名亞種(F. t. teydea)至多小10%,有稍小的喙和較單調的羽毛顏色。
大小量度:體長160~170mm;翅♂96-107mm,♀89~97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加那利松林,繁殖季飛至海拔1,000~2,000米,林下金雀花占高比例的松林中。除繁殖期以外,主要出現在海拔300~2,300米,林下植物富集的地方。在特內里費島,棲息地在海拔1,000~2,000米,林木繁茂的環島帶。在大加那利島,僅局限於奧赫達、因那瓜和帕荷納的松林中。
生活習性
藍燕雀的鳴叫聲由系列遞減的重複音構成,以尖銳的“churr”或“buzz”音結尾。“chirp”叫聲有時以雙音符重複,也會發“che-wir”或“sdderrer”這類非常含糊的聲音。據報,大加納利島亞種有更柔和的“twee”低音。飛行中,藍燕雀發出低沉而沙啞的“sipp”聲。
主食加那利松的種子,偶爾也吃水果、花種和昆蟲。用強有力的鳥喙破開松果殼,啄食裡面的松籽,或捕捉松皮裂縫中的昆蟲,此類昆蟲是繁殖季為雛鳥補充蛋白質的首選食物。雛鳥主食毛毛蟲,而蝴蝶、飛蛾和一些甲蟲則像是成鳥的最愛。可於地面或樹上覓食。
繁殖季末,以家庭為單位聚集,組成小型覓食群體,尚無季節性遷徙的報導。但在冬天的惡劣環境下會飛至低海拔區域。尋找水源時會長距離飛行,夏季尤其如此。
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季開始於4月,持續至7月末8月初。雌鳥負責構巢,鳥窩通常置於松樹上,偶爾也選擇杜鵑叢或月桂樹。築巢材料為松針和金雀花枝,內墊以羽毛、苔蘚、草和兔毛。每窩產卵2枚,藍燕雀兩亞種的產卵時間不同,在特內里費島(指名亞種棲息地),6月頭兩周產卵;在大加納利島(大加納利島亞種棲息地),4月的後兩周和6月的前兩周產卵。雌鳥孵卵14~16天。初生稚鳥體被稀疏絨毛,目不能視物,由雙親輪流餵食,雛鳥留巢期17或18天。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01 | 藍燕雀大加納利島亞種 | Fringilla teydeapolatzeki | Hartert,1905年 |
02 | 藍燕雀指名亞種 | Fringilla teydeateydea | Webbet al.,1836年 |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種群現狀
2004年,種群估計約1,000~2,500繁殖對,大致有2,000~5,000隻成熟個體,種群總數約3,000~7,500隻。雖然,大加納利島的種群數持續下降,但該島種群僅占總數的一小部分,而隨著特內里費島棲息地的擴大,該鳥種群總趨勢維持穩定增長狀態(Barov、Derhé,2011年)。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種(NT),2012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