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洞水庫

藍洞水庫

藍洞水庫,位於蓮花鄉藍洞村, 大壩建於村下1公里的藍洞河峽谷中,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防洪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洞水庫
  • 外文名:Blue hole reservoir
  • 地點:廣西省蓮花鄉藍洞村
  • 作用:發電
水庫水文,引洪工程,澆灌工程,工程建設,搬遷安置,

水庫水文

藍洞水庫,位於蓮花鄉藍洞村, 大壩建於村下1公里的藍洞河峽谷中,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防洪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水庫。庫區集雨面積21.7平方公里,林木茂密,覆蓋良好。該工程於1965年11月由桂林地區水利勘測設汁處設計。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42.8米,壩體長122米, 頂寬4米。水庫總庫容4080萬方米,有效庫容3712萬方米,調洪庫容288萬立方米,死庫容80萬立方米, 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7萬畝。建電站於崇嶺新村,裝機9600千瓦。
藍洞水庫

引洪工程

水庫地處高山,集雨面積少。設汁開桑源、蒲源、羅塘、坪沖、蒙沖、小勢江6條引洪渠, 總集雨面積68.81平方公里。 桑源引洪渠,集雨面積14.6平方公里,全渠長6.8公里,1970年9月開工,1977年4月通水,設計引洪流量6—16立方米每秒。附屬工程有:攔河壩1座,長16米,壩高3米;雙曲拱渡槽1座,長110米,高17米,隧洞1座,長130米;溢流堰5處,排水口3處。1978年全渠用漿砌石和混凝土預製塊襯砌護面,共投工138.22萬工日,投資118萬元。 羅塘引洪渠,集雨面積2.93平方公里,渠長0.3公里,隧洞一座,長300米,1979年冬開工,1980年春貫通引洪。銀沖引洪渠,集雨面積17.8平方公里,全渠長20.7公里,隧洞4座,全長1663米,總投資872.9萬元,1989年已貫通8.3公里,開始引洪入庫。

澆灌工程

自電站尾水渠開始, 從白馬村中穿過至塘頭村3公里為總乾渠,在塘頭村分東西兩乾渠: 東乾渠由塘頭村至山旗頭,匯勢江水利工程的南支渠,設計流量2立方米每秒,全長5.8公里, 西乾渠由塘頭村至竹山,全長10.6公里,全部為漿砌石襯砌防滲。上述灌溉渠道於1974年9月由蓮花鄉組織民工施工,1978年3月建成通水。投資由縣農田水利撥款88萬元。灌區設管理所,由蓮花鄉管理。該灌區工程因配套不全,管理不善,實際灌溉面積1.7萬畝,實收水費面積1.63萬畝。

工程建設

1966年9月開始施工, 成立恭城縣藍洞水庫工程指揮部,地區、縣水電局派技術人員長駐工地進行施工技術指導, 抽調全縣8個公社民工3000人施工。先用一個多月時間開挖從坪嶺至大壩的盤山簡易公路14公里,為運輸建壩材料及民工生產生活物資創造條件。隨後清基築壩,採取農閒大搞民眾運動, 農忙組織專業施工隊伍長年施工的辦法,經過3個冬春,至1969年主壩工程達667.8米(珠江基面高程) 高程,開始關閘蓄水。水庫全部工程到1989年底止總投資1122.36萬元。 完成土石方130.12萬立方米,漿砌石8.67萬立方米,混凝土0.32萬立方米,總投工212.59萬個勞動工日。

搬遷安置

藍洞水庫淹沒區需搬遷133戶、602人,房屋310間,建築面積50225平方米,淹沒水田720畝。 1966年水庫動工的同時成立搬遷委員會,根據淹沒區民眾和幹部的意見,採取在本大隊境內安排4個點,即老屋地(今勝洞)、黃竹崗、南[?]、留石腳。離村出外安排1個點, 即大石排,屬坪嶺大隊,牽涉到調撥土地、山場,由搬遷委員會牽頭組織坪嶺、朗山、 筆山3個大隊共同協商,經現場勘察商定:由朗山大隊和坪嶺大隊共同調撥土地給大小石排搬遷點,簽訂調撥土地、山場協定。朗山大隊因調撥減少的土地又由筆山大隊補給,使各隊人均土地面積大體平衡。1968年春移民逐步搬出,到1972年搬遷工作告一段落,共投資19萬元,投工6.89萬工日。1982年冬以來,搬遷戶多次集體上訪,要求縣人民政府幫助解決缺糧、 缺錢、人畜飲水和生產用水及房屋修建、用電等問題。1983年5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從水電、農辦、民委、糧食、林業、公安等部門抽調幹部,組織處理搬遷遺留問題的工作組, 專門處理移民安置遺留問題。 到當年底, 為搬遷戶重點建房3274平方米, 維修房屋19232.6平方米, 新修水渠5條,長9.71公里,扶持種果樹3.3萬株,建磚瓦廠5個,修水井5個, 造交通運輸船5艘, 修便道6條, 架輸電線路23.8公里, 家家戶戶裝上電燈,共投資36.45萬元。搬遷戶生產生活逐步好轉。
1970年藍洞水庫桑源引洪渠開工,搬遷6戶、45人,房屋719.8平方米,渠道經過所占用的和被洪水沖壞的水田共57.72畝,旱地15.89畝,損失由水庫工程指揮部一次向所屬生產隊賠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