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些孩子來說,離開學校,可以學得更好。不上學的塵,整個世界都是教室,鳥獸蟲魚都是老師。他寫詩、和大自然交朋友,在書店、博物館混一整天,自主學習每一件想學的事。這是一個在家教育的故事,也是一個讓孩子快樂長成自己的實驗計畫。 本書《藍天下,飛出校園的孩子》,描寫一對母子在家教育的真實故事,突破傳統必走學校教育的途徑,他們的親身經驗,提供了現代父母另類教養之路的選擇與思考。
基本介紹
- 書名:藍天下,飛出校園的孩子
- 出版社:汕頭大學出版社
- 頁數:290頁
- 開本:32
- 定價:25.00
- 作者:方傑
- 出版日期:200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365193
- 品牌:汕頭大學出版社
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書評
左看與右看
丁凡
我的母親生於1922年的河南省鄉下,外公是一個鄉紳,有著一些地和一些佃農。母親就這樣在鄉下長大,既沒有上學,也沒有請私塾先生,成天野玩。偶爾,外公會教她一些字。字認得足夠多了,母親迷上了小說,常常躲在樹蔭下讀得忘記回家吃飯。外公覺得這孩子聰慧,送她去縣城念國中。才念了一年不到,思家心切的媽媽,借著生病的機會回家,再也不肯回學校了。及長,讀書閱報,見識多了,母親自己想念大學,就一個人出遠門,考上了北大工程系,成為當時少見的女大學生。
提這些,是想提醒大家,我們現在熟知的台灣教育(台灣壟斷教育,定於一尊的師資培育與教材,每個人都要上學、不上學就是失敗者,有國小、中學、大學系統化的課程),也就不過是這50年的事。在這之前,什麼體制也沒有,沒有標準教科書,沒有標準進度,沒有標準入學考試,沒有強制入學。但是想念書的還是可以念書,社會也照樣運轉。其實,人類歷史五千年,民族千百種,教育方法盡皆不同。誰能說教育一定應該是什麼模式呢?
教育應該是因時因地因人而設的吧。
我還在種籽學苑任教的時候,經常有參觀的人問我,想不想把種籽模式推行到全台灣。我總是說不想。種籽模式適合某些孩子,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我的教育願景是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學校,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園地。
我自己有兩個聰慧過人的女兒,都曾經因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校,而走過一段在家自行教育的路。大女兒自小一直念的是體制學校,雖然抱怨連連、事故不斷,但是她一直想走“大家走的路”。作為家長,心疼之餘,還是尊重了孩子的決定。直到念完北一女高一,她忽然不肯再上學了。她說,長久以來,一直以為進了高中會好一些,結果大失所望:“如果連最好的學校都是這樣,那我不如在家自學算了,學得還比較多。”
於是在一片師長和同學扼腕聲中辦了休學。她花了一些時間摸索,漸漸開始到各大學旁聽。自己上網找資料,申請美國的大學。兩年後,她以全額獎學金赴美就讀普林斯頓大學。
小女兒是另一個故事。她才念完初一就不肯上學了。因為還是在全民義務教育階段,手續上相當折騰人。但是法律也要講人情,許多會議折衝之後,終究是如了她的願。她的自主能力相對而言是比較弱的,只會夢想,不去執行。於是根據她的夢想,我們陸續幫她找了各種課程與活動:學烘焙,學烹飪,學漫畫,學吉他,學日文,學英文,打工,教家教,投稿。今年打算念高職去,希望好好玩三年社團。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幫孩子選擇在家自行教育,我都老老實實地說,我沒有選擇在家自行教育,而是在家自行教育選擇了我——我只是因應了孩子的需要和呼求罷了。人們會接著問我,你這樣子會不會太寵孩子了呢?孩子要怎樣就怎樣喔?
……
左看與右看
丁凡
我的母親生於1922年的河南省鄉下,外公是一個鄉紳,有著一些地和一些佃農。母親就這樣在鄉下長大,既沒有上學,也沒有請私塾先生,成天野玩。偶爾,外公會教她一些字。字認得足夠多了,母親迷上了小說,常常躲在樹蔭下讀得忘記回家吃飯。外公覺得這孩子聰慧,送她去縣城念國中。才念了一年不到,思家心切的媽媽,借著生病的機會回家,再也不肯回學校了。及長,讀書閱報,見識多了,母親自己想念大學,就一個人出遠門,考上了北大工程系,成為當時少見的女大學生。
提這些,是想提醒大家,我們現在熟知的台灣教育(台灣壟斷教育,定於一尊的師資培育與教材,每個人都要上學、不上學就是失敗者,有國小、中學、大學系統化的課程),也就不過是這50年的事。在這之前,什麼體制也沒有,沒有標準教科書,沒有標準進度,沒有標準入學考試,沒有強制入學。但是想念書的還是可以念書,社會也照樣運轉。其實,人類歷史五千年,民族千百種,教育方法盡皆不同。誰能說教育一定應該是什麼模式呢?
教育應該是因時因地因人而設的吧。
我還在種籽學苑任教的時候,經常有參觀的人問我,想不想把種籽模式推行到全台灣。我總是說不想。種籽模式適合某些孩子,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我的教育願景是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學校,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園地。
我自己有兩個聰慧過人的女兒,都曾經因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校,而走過一段在家自行教育的路。大女兒自小一直念的是體制學校,雖然抱怨連連、事故不斷,但是她一直想走“大家走的路”。作為家長,心疼之餘,還是尊重了孩子的決定。直到念完北一女高一,她忽然不肯再上學了。她說,長久以來,一直以為進了高中會好一些,結果大失所望:“如果連最好的學校都是這樣,那我不如在家自學算了,學得還比較多。”
於是在一片師長和同學扼腕聲中辦了休學。她花了一些時間摸索,漸漸開始到各大學旁聽。自己上網找資料,申請美國的大學。兩年後,她以全額獎學金赴美就讀普林斯頓大學。
小女兒是另一個故事。她才念完初一就不肯上學了。因為還是在全民義務教育階段,手續上相當折騰人。但是法律也要講人情,許多會議折衝之後,終究是如了她的願。她的自主能力相對而言是比較弱的,只會夢想,不去執行。於是根據她的夢想,我們陸續幫她找了各種課程與活動:學烘焙,學烹飪,學漫畫,學吉他,學日文,學英文,打工,教家教,投稿。今年打算念高職去,希望好好玩三年社團。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幫孩子選擇在家自行教育,我都老老實實地說,我沒有選擇在家自行教育,而是在家自行教育選擇了我——我只是因應了孩子的需要和呼求罷了。人們會接著問我,你這樣子會不會太寵孩子了呢?孩子要怎樣就怎樣喔?
……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左看與右看 丁凡
推薦序 大鵬鳥與小斥鷃 鄧美玲
作者序 假如我只回答你以緘默 方傑
作者序 寫給自己的信 塵
尋找自己的開始
荒城之月
選擇在天地間認真生活
只想離自己更近
你為親職教育盡了幾分力?
天天都是開學天
多元學習角落
天空
秋雁
讓他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只要帶走快樂學習的能力
來吧,大人,請跟我們一起玩
考試題目自己出
只要願意待在學習的叢林裡
創意過暑假
小小孩也想讀大書
向亞森羅苹學數學
詩與藝術角落
米羅
躲在顏色里
就在那種年紀,詩上前來
與孩子一起讀愛密麗
參與和等待都需要勇氣
選一詩人陪孩子長大
玩一個抽象的遊戲
用圖畫寫親子日記
找一個下雨天
表現桔子的N種方法
向失敗的咖啡館學美術
美感的教養,先放縱孩子的眼睛
……
推薦序 大鵬鳥與小斥鷃 鄧美玲
作者序 假如我只回答你以緘默 方傑
作者序 寫給自己的信 塵
尋找自己的開始
荒城之月
選擇在天地間認真生活
只想離自己更近
你為親職教育盡了幾分力?
天天都是開學天
多元學習角落
天空
秋雁
讓他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只要帶走快樂學習的能力
來吧,大人,請跟我們一起玩
考試題目自己出
只要願意待在學習的叢林裡
創意過暑假
小小孩也想讀大書
向亞森羅苹學數學
詩與藝術角落
米羅
躲在顏色里
就在那種年紀,詩上前來
與孩子一起讀愛密麗
參與和等待都需要勇氣
選一詩人陪孩子長大
玩一個抽象的遊戲
用圖畫寫親子日記
找一個下雨天
表現桔子的N種方法
向失敗的咖啡館學美術
美感的教養,先放縱孩子的眼睛
……
文摘
書摘
只要帶走快樂學習的能力
有一天,塵找來一本中學生物參考書,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讀著。我在一旁沙發上讀我自己的書。過了一會兒,他拿了一題“小腸絨毛模式圖”,想和我討論血流方向的問題。我看了半天,努力回想自己的中學時代,到底老師是怎么講的。可是任憑我在腦袋裡的知識庫搜尋,沒辦法就是沒辦法。塵問我到底還記得多少中學的東西呢?我尷尬地說,生物嗎?大概百分之一。
是的,在知識庫極度超載的中學六年,舉凡化學元素表、歷史事件發生的詳細年份、全世界有哪些地方產銅礦和稻米和很多我這一輩子也不會想要知道的各種知識,我都忘光了。我有時甚至覺得,我當年日以繼夜讀這些書的目的,除了高考,就是準備有朝一日,塵上了中學,我可以比較能忍受他萬一什麼都不想念。
九年一貫,說是要教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其實,什麼是帶得走的能力呢?思考?創造?資源整合?或是查資料?應付更多元的考試模式?還是像我們那個年代拚命地背誦?
現在我的朋友們,如果誰仍保有手不釋卷的習慣,只不過是因為興趣。興趣之所致,要學會什麼能力,當今資訊世界多的是渠道。當然,如果這些能力能在孩子小時就早早培養,或能使他們在求學的生涯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而非痛苦。
但如果我們學校的考試方式還是不改,帶得走的能力也成為“背誦”的一部分,就太令人失望了。那么,怎么改呢?從前雅歌國小的自然科學課就很棒,他們老師採用開放式問卷設計學習單,會一點點和很會,都有學習的成就感,每個孩子也都有往深度探索的興趣。甚至連考試,老師也以“open book”測試,孩子根本不必死記任何知識,只要真正領會原理,還能從各色各樣的書中(老師準許學生帶任何除課本外的書參加考試)歸納演繹知識,就一定可以把一學期所學快快樂樂帶走。
什麼能力帶得走?也許對很多孩子來講,就是能快樂學習的能力罷了!
來吧,大人,請跟我們一起玩
下課鈴響,口袋裡的電子寵物剛好也嘩嘩叫著。我掏出這隻看不出什麼名堂的怪獸,依照兒子教我的步驟,餵食、訓練。我再抬起頭時,身邊已經圍了一堆七嘴八舌的小孩,其中一個開口問:“你怎么也會玩電子寵物?”另一個等不及前一個說完,臉上充滿羨慕的表情,說:“你好好喔,還會玩怪獸,我媽連看一眼都懶得看!”我有些靦腆地說,“這不是蠻好玩的嗎?”此時塵不知從哪裡挨近身邊來,一臉得意樣,瞄了一眼訓練成果,誇張地說:“哇!你訓練的比我還酷吶!”
才國小二年級的孩子,什麼不是玩呢?快樂的大人,為什麼不好好玩呢?在看孩子玩玩具時,似乎大入總是比較習慣站在一邊,保持局外入的冷靜和理性,在這樣客觀的態度下,想像力被抽離,玩具當然沒生命啦,又如何“好玩”得起來?養過孩子的人大概都知道,你買一個玩具給小孩,他們更有興趣的可能是包裝玩具的保力龍套、紙盒子、繩子,他的玩法也絕少符合大人寓教於樂的心理預期。有耐心的媽媽還會蹲下身來加以誘導,先人為主的媽媽,也許就會
覺得“物不盡其用”了。我常聽到大人嘆氣間小孩:“這個有什麼好玩的呢?”
問題是,你不玩,怎么知道不好玩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赤子之心。我卻不這么想。我認為是因為大人們太習慣停留在原來設定的遊戲規則、預定的用途和安全的角色里。如果玩是一種能力,那么,不再想玩、不會再玩的大人,放棄的恐怕是創造的能力吧?!
那是對物體與空間的創造力,也是對人際關係的創造力。我和兒子幾次瀕臨對立的時候,都是靠和他一起玩玩具化解的:在他由玩偶組成的動物園劇場裡,我是讓小老鷹練習適應單飛挫折的母冠鷲;我是能從水晶球看透心事的母企鵝;我也是不好意思說“對不起”的青蛙媽媽;跟他玩星際大戰的時候,我們共同研發武器、制定暗語、設計規則、自行揣摩角色性格,轟轟烈烈把所有的玩具換個方法玩一遍!
間我好不好玩?說實在話,只要跟兒子在一起,什麼都是好玩的。遇到他寫字慘不忍睹時,我們就一筆一划玩蓋房子遊戲(就是蓋字啦)。當他的房間快要跟垃圾堆劃上等號時,我們乾脆規劃他的房間作為恐龍展覽區,身為導覽人的他,又興致昂揚把不該出現的玩具歸位,還煞有介事畫了導覽手冊和通關卡。他的層層疊積木同時是寵物紀念碑、迷宮牆、子彈、布偶戲舞台、拼貼作品素材和學校平面圖模型等等。形形色色的盒子、袋子、磁鐵、石頭、貝殼,也總能在不同的遊戲中變身成有趣的東西……
我們是多么愛玩啊!我玩他的玩具,然後他也玩我的玩具。什麼是我的玩具呢?我的畫紙和顏料、我的盆栽、我桌上的康德、我廚房裡變化多端的食材和浴室里的肥皂。最近他發現,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一樣好玩,於是,我們一起做三明治當午餐、為的詩畫插圖、討論啟蒙的意義、他甚至還拿著雕刻刀和肥皂,嘗試要做一個“海像桌子一般”的雕刻作品。
玩是什麼呢?也許就是快樂的、帶著探險的心、進入不同想像空間的過程。我不知道孩子們的心靈究竟隱藏了怎樣的豐饒之海,但是我知道,要想懂他或發掘他,玩他的玩具,也讓他玩你的,也許是彼此都最快樂的方法。
考試題目自己出
上星期跟塵宣布,這半學期學的一些關於語文和數學的部分,媽媽打算進行評量。他問怎么評量,我說還沒想好,他盯著我,緊張兮兮的一張臉。我安慰他只要把自己認為該會的東西,確認真的會了,就應該能有不錯的成績。
塵喜歡寫各式各樣體裁的文章,也不排斥艱深作品的閱讀,可是就是怕考生字,他是那種一緊張,就整個腦袋僵掉的人。雖然因為對數學的興趣,他可以自己學數學到五年級下學期的程度,可是一說要考試,他會連兩位數減法都搞錯。
為什麼對考試有這么大的壓力呢7除了完美主義作祟,另外就是那種考試氣氛了。可是在這個社會,學習成就很難不通過各種形式的評量得到認可,怎樣讓他適應考試壓力之必要,變成了在家教育的另一個課題。
經過幾次試驗,我發現如果用開放式的問題玩語文遊戲作為評量,例如為一些容易混淆的詞,如勇敢、責任、平等……下二十字以上的定義;
……
只要帶走快樂學習的能力
有一天,塵找來一本中學生物參考書,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讀著。我在一旁沙發上讀我自己的書。過了一會兒,他拿了一題“小腸絨毛模式圖”,想和我討論血流方向的問題。我看了半天,努力回想自己的中學時代,到底老師是怎么講的。可是任憑我在腦袋裡的知識庫搜尋,沒辦法就是沒辦法。塵問我到底還記得多少中學的東西呢?我尷尬地說,生物嗎?大概百分之一。
是的,在知識庫極度超載的中學六年,舉凡化學元素表、歷史事件發生的詳細年份、全世界有哪些地方產銅礦和稻米和很多我這一輩子也不會想要知道的各種知識,我都忘光了。我有時甚至覺得,我當年日以繼夜讀這些書的目的,除了高考,就是準備有朝一日,塵上了中學,我可以比較能忍受他萬一什麼都不想念。
九年一貫,說是要教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其實,什麼是帶得走的能力呢?思考?創造?資源整合?或是查資料?應付更多元的考試模式?還是像我們那個年代拚命地背誦?
現在我的朋友們,如果誰仍保有手不釋卷的習慣,只不過是因為興趣。興趣之所致,要學會什麼能力,當今資訊世界多的是渠道。當然,如果這些能力能在孩子小時就早早培養,或能使他們在求學的生涯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而非痛苦。
但如果我們學校的考試方式還是不改,帶得走的能力也成為“背誦”的一部分,就太令人失望了。那么,怎么改呢?從前雅歌國小的自然科學課就很棒,他們老師採用開放式問卷設計學習單,會一點點和很會,都有學習的成就感,每個孩子也都有往深度探索的興趣。甚至連考試,老師也以“open book”測試,孩子根本不必死記任何知識,只要真正領會原理,還能從各色各樣的書中(老師準許學生帶任何除課本外的書參加考試)歸納演繹知識,就一定可以把一學期所學快快樂樂帶走。
什麼能力帶得走?也許對很多孩子來講,就是能快樂學習的能力罷了!
來吧,大人,請跟我們一起玩
下課鈴響,口袋裡的電子寵物剛好也嘩嘩叫著。我掏出這隻看不出什麼名堂的怪獸,依照兒子教我的步驟,餵食、訓練。我再抬起頭時,身邊已經圍了一堆七嘴八舌的小孩,其中一個開口問:“你怎么也會玩電子寵物?”另一個等不及前一個說完,臉上充滿羨慕的表情,說:“你好好喔,還會玩怪獸,我媽連看一眼都懶得看!”我有些靦腆地說,“這不是蠻好玩的嗎?”此時塵不知從哪裡挨近身邊來,一臉得意樣,瞄了一眼訓練成果,誇張地說:“哇!你訓練的比我還酷吶!”
才國小二年級的孩子,什麼不是玩呢?快樂的大人,為什麼不好好玩呢?在看孩子玩玩具時,似乎大入總是比較習慣站在一邊,保持局外入的冷靜和理性,在這樣客觀的態度下,想像力被抽離,玩具當然沒生命啦,又如何“好玩”得起來?養過孩子的人大概都知道,你買一個玩具給小孩,他們更有興趣的可能是包裝玩具的保力龍套、紙盒子、繩子,他的玩法也絕少符合大人寓教於樂的心理預期。有耐心的媽媽還會蹲下身來加以誘導,先人為主的媽媽,也許就會
覺得“物不盡其用”了。我常聽到大人嘆氣間小孩:“這個有什麼好玩的呢?”
問題是,你不玩,怎么知道不好玩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赤子之心。我卻不這么想。我認為是因為大人們太習慣停留在原來設定的遊戲規則、預定的用途和安全的角色里。如果玩是一種能力,那么,不再想玩、不會再玩的大人,放棄的恐怕是創造的能力吧?!
那是對物體與空間的創造力,也是對人際關係的創造力。我和兒子幾次瀕臨對立的時候,都是靠和他一起玩玩具化解的:在他由玩偶組成的動物園劇場裡,我是讓小老鷹練習適應單飛挫折的母冠鷲;我是能從水晶球看透心事的母企鵝;我也是不好意思說“對不起”的青蛙媽媽;跟他玩星際大戰的時候,我們共同研發武器、制定暗語、設計規則、自行揣摩角色性格,轟轟烈烈把所有的玩具換個方法玩一遍!
間我好不好玩?說實在話,只要跟兒子在一起,什麼都是好玩的。遇到他寫字慘不忍睹時,我們就一筆一划玩蓋房子遊戲(就是蓋字啦)。當他的房間快要跟垃圾堆劃上等號時,我們乾脆規劃他的房間作為恐龍展覽區,身為導覽人的他,又興致昂揚把不該出現的玩具歸位,還煞有介事畫了導覽手冊和通關卡。他的層層疊積木同時是寵物紀念碑、迷宮牆、子彈、布偶戲舞台、拼貼作品素材和學校平面圖模型等等。形形色色的盒子、袋子、磁鐵、石頭、貝殼,也總能在不同的遊戲中變身成有趣的東西……
我們是多么愛玩啊!我玩他的玩具,然後他也玩我的玩具。什麼是我的玩具呢?我的畫紙和顏料、我的盆栽、我桌上的康德、我廚房裡變化多端的食材和浴室里的肥皂。最近他發現,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一樣好玩,於是,我們一起做三明治當午餐、為的詩畫插圖、討論啟蒙的意義、他甚至還拿著雕刻刀和肥皂,嘗試要做一個“海像桌子一般”的雕刻作品。
玩是什麼呢?也許就是快樂的、帶著探險的心、進入不同想像空間的過程。我不知道孩子們的心靈究竟隱藏了怎樣的豐饒之海,但是我知道,要想懂他或發掘他,玩他的玩具,也讓他玩你的,也許是彼此都最快樂的方法。
考試題目自己出
上星期跟塵宣布,這半學期學的一些關於語文和數學的部分,媽媽打算進行評量。他問怎么評量,我說還沒想好,他盯著我,緊張兮兮的一張臉。我安慰他只要把自己認為該會的東西,確認真的會了,就應該能有不錯的成績。
塵喜歡寫各式各樣體裁的文章,也不排斥艱深作品的閱讀,可是就是怕考生字,他是那種一緊張,就整個腦袋僵掉的人。雖然因為對數學的興趣,他可以自己學數學到五年級下學期的程度,可是一說要考試,他會連兩位數減法都搞錯。
為什麼對考試有這么大的壓力呢7除了完美主義作祟,另外就是那種考試氣氛了。可是在這個社會,學習成就很難不通過各種形式的評量得到認可,怎樣讓他適應考試壓力之必要,變成了在家教育的另一個課題。
經過幾次試驗,我發現如果用開放式的問題玩語文遊戲作為評量,例如為一些容易混淆的詞,如勇敢、責任、平等……下二十字以上的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