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博洲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台灣苗栗縣
- 出生日期:1960年3月8日
- 職業:小說家、報導文學作家
- 畢業院校:台灣輔仁大學
- 代表作品:《幌馬車之歌》、《尋找祖國三千里》
人物經歷,主要著作,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0年3月8日,藍博洲出生於台灣中北部的一個叫苗栗的客家小鎮,父親是工人,母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不識字。家中九個孩子,藍博洲排行第八。
1975年,因為調皮搗蛋而失學在家的藍博洲,做過綁鐵條的建築鐵工、聖誕節燈飾工廠的工人,送過報紙,更多閒散時間則是和幾個準備重讀的同學在街頭晃蕩。
1979年,藍博洲到台北輔仁大學法文系就讀。大學期間,任文學社社長的他組織邀請楊逵、陳映真等日據以來的台灣鄉土文學作家來校演講,以文學為視窗,接觸到一段不為人所知的台灣近現代史。
1983年,開始創作小說。曾任職於《南方》雜誌、《人間》雜誌、自由時報,及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等職。
1985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
1987年,加入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報告文學隊伍,從此展開迄今仍在進行的台灣民眾史調查、研究與寫作。出版有《台共黨人的悲歌》《尋找祖國三千里》《幌馬車之歌》等二十餘部相關著作。
1988年9月,《幌馬車之歌》發表於台灣《人間》雜誌,該書獲得洪醒夫小說獎最佳小說。
1991年,藍博洲獲《聯合文學》十大好書作家票選第一名,長期占據台灣圖書暢銷榜。
2004年,在苗栗縣參選第六屆“立法委員”,獲2千9百餘票,未能當選。
2005年10月,應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邀請,擔任駐校作家。同年,由民主行動聯盟提名參選任務型“國代”。
2014年,小說《台北戀人》獲得《亞洲周刊》十大小說。
2016年,完成小說《幌馬車之歌續曲》並在台灣出版。
主要著作
《旅行者》,台北:爾雅,1989。
《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1991初版、2004增訂。
《沉屍‧流亡‧二二八》,台北:時報,1991。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台北:時報,1993。
《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1993。
《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1994。
《高雄縣二二八曁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鳳山,高雄縣政府,1997。
《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台北(?):紅岩,2000。
《天未亮》,台中:晨星,2000。
《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2001。
《台灣好女人》,台北:聯合文學,2001。
《麥浪歌詠隊》,台中:晨星,2001。
《藤纏樹》,中和:印刻,2002。
《紅色客家人》,台中:晨星,2003。
《紅色客家莊》,中和:印刻,2004。
《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中和:印刻,2004。
《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中和:印刻,2005。
《宋非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
《二二八野百合》,台北:愛鄉,2007。
《青春戰鬥曲》,台北:愛鄉,2007。
《老紅帽》,台北:南方家園,2010。
主編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 海峽學術,2006。
《台灣民眾史》,台北,時報,1996。
人物評價
歷史就是要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大牛頭犬。凡記下的就存在,凡記下的是活口、是證人,不要以為可以篡改或抹殺,這不就是歷史之眼嗎?我無法想像,沒有這雙眼睛的世界,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導演侯孝賢評)
在藍博洲的書里,我們看到台灣的歷史與大陸的歷史緊密關聯,“打斷了骨頭連著筋”——於是他挑戰了“台獨方法論”。(台灣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趙剛評)
台灣統派作家藍博洲是一個忠誠、質樸、有能耐的漢子。(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評)
我不認為藍博洲只是一個“作家”,他是一個寫歷史的人,他為已經不為人知的台灣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證言。(台灣學者呂正惠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