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藍光光碟格式是由藍光光碟協會(BDA)開發的,藍光光碟協會是一個由消費電子產品公司,電腦公司及媒體發行商巨頭組成的組織,成立於2004年5月22日。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170家會員公司。
在2008年之前,以
東芝為代表的
HD-DVD與藍光光碟(Blu-ray Disc)相似,
碟片均是和
CD同樣大小(直徑為120毫米)的光學數字儲存媒介,使用405
納米波長的藍光。但在2008年,隨著原先支持HD-DVD的
華納公司宣布脫離HD-DVD,以及美國數家連鎖賣場決定支持藍光產品,東芝公司終在2月19日正式宣布將終止HD DVD事業,這場持續了數年的次世代存儲規格之爭,最終以
索尼為代表的藍光陣營獲得了勝利。
代表公司
格式之爭
1998年,飛利浦與索尼公司率先發表了下一代光碟的技術論文,並著手開發單面單層實現23
GB~25GB的技術方案,給業界帶來了一個驚喜。
2002年2月19日,以索尼、飛利浦、松下為核心,聯合日立、先鋒、三星、LG、夏普和湯姆遜共同發布了0.9版的Blu-rayDisc(簡稱BD)技術標準。Blu-ray是BlueRay(藍光)的意思,因此2月19日也正式表明下一代DVD候選人-藍光光碟的誕生。
BD集團隨後在2002年6月14日向外正式發售BD規範1.0版,一共3冊共5000
美元,至此標誌著BD的設計已經完全確立下來。
雖然BD與
HD-DVD誰將作為下一代的藍光存儲標準這一爭議一直存在,但這也促使兩家不斷推陳出新,進行技術改革。2003年,藍光雷射頭達到投產水平,但是適合投放市場的藍光產品在2006年才開始出現。
2006年,索尼、先鋒、三星等等都發布了其藍光技術與藍光產品,並且都提出了自己的藍光計畫。在中國市場,2006年7月19日,明基第一個推出了其成型的藍光產品。可以說,2006年,是真正意義上的“藍光元年”。
2008年8月,中國華錄成為國內首家加入國際藍光聯盟、唯一貢獻級會員,並正式提交
DRA音頻編碼標準和
AVS視頻編碼標準。
2008年2月16日 ,
日本NHK電視台報導的頭條新聞中報導了一則令人震驚的訊息:東芝宣布放棄HD-DVD格式。新聞節目中稱,東芝在這次“次世代DVD規格戰爭”中宣告徹底失敗,損失高達數百億日元。與此同時,路透社東京分社也刊發了“東芝放棄HD-DVD,終結格式戰爭”的訊息。
從只支持HD-DVD的微軟宣布同時支持兩種格式,到前一段時間,HD-DVD陣營的
華納倒戈,
東芝率領的HD-DVD陣營可以說越來越艱難,今天就連東芝都宣布了放棄HD-DVD格式,這場持續了數年的規格之爭,最終以藍光的勝利而告終。
物理格式
一個單層的藍光光碟的容量為25或是27
GB,足夠燒錄一個長達4小時的高解析影片。索尼集團稱,以6x倍速燒錄單層25GB的藍光光碟只需大約50分鐘。而雙層的藍光光碟容量可達到46或54GB,足夠燒錄一個長達8小時的高解析影片。而容量為100或200GB和400GB的,分別是4層及8層與16層。
藍光光碟採用波長405nm的藍紫色雷射進行讀寫,之所以能存儲龐大容量,主要是因為這三種寫入模式:一、縮小雷射點以縮短軌距(0.32
μm)增加容量,藍光光碟構成0和1數字數據的訊坑(0.15μm)相對於傳統
DVD和
CD光碟小的多,原因是因為藍紫色雷射的波長更短,聚焦後焦點直徑更小。二、利用不同反射率達到多層寫入效果。三、溝軌並寫方式,增加記錄空間。藍光的高存儲量是從改進雷射光源波長與(405nm)物鏡數值孔鏡(0.85)而來。
軟體格式
Java軟體支援
在2005年藍光光碟聯盟宣布藍光光碟將會加入由Sun Microsystems的Java技術,藍光光碟播放器跟藍光光碟可以作出聯動功能。
區碼
數位著作權管理
藍光光碟主要以3種方式進行數位著作權管理(
DRM),包括:
AACS
AACS全寫為Advanced Access Content System,由AACS LA(AACS Licensing Administrator)負責制定,聯合發展的企業包括
迪士尼、
英特爾、
微軟、
三菱、
松下電器產業、
華納兄弟、國際商業機器、
東芝以及
索尼。AACS負責保護光碟的內容,是數碼著作權保護中重要的一環。
BD+
BD+是一個微型虛擬機器儲存於藍光光碟,給予獲得受權的藍光光碟播放器可以播放藍光光碟。
ROM Mark
ROM Mark是一個密碼封鎖資料,附加於藍光光碟的內容之中,負責監控及阻止藍光光碟的內容受到未得到受權的播放程式進行解碼內容
套用能力
相容性
藍光光碟聯盟說明所有獲得授權的藍光光碟播放器均可以向下對應,包括
DVD-ROM、
VCD以及
CD,但部分CD在一些藍光光碟播放器中無法播放。
電腦檔案儲存
藍光光碟使用
CDFS格式. 可以用藍光燒錄機寫入資料, 分為BD-R (單次燒錄)及BD-RE(多次燒錄) 格式.
競爭對手
由於藍光光碟聯盟跟制定
DVD標準的國際組織DVD Forum存在極大的分歧,藍光光碟格式並沒有提交到DVD Forum。相反,由
東芝及
NEC共同開發的
HD-DVD於2003年11月獲得DVD Forum認可並正式命名,同時HD-DVD獲得
微軟及
英特爾的支持。於是藍光光碟跟HD-DVD兩大陣營正式展開格式上的競爭,爭取成為次世代的標準光碟格式。
藍光碟能全盤取代舊有的DVD碟么?藍光生產商們是如此期望的。
JVC最近生產了一種可存儲33.5G數據的藍光碟,用於高清晰電影碟版發行。不過,野心勃勃打算取代傳統DVD碟的,還有其他幾款產品:
最大的競爭者自然是HD-DVD,也叫做AOD,由電子產品巨頭東芝和NEC生產。其實,在DVD占據
光介質市場之前HD-DVD的工藝就已經成熟了,不過直到2003年HD-DVD才開始大規模生產,搶占市場份額。
HD-DVD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的製造工藝和傳統DVD一樣,生產商可使用原DVD生產設備製造,不需要投資改建生產線。從存儲容量來說,HD-DVD和藍光不相上下。一張可寫入的單層HD-DVD可存儲15G數據,雙層可存儲30G,三層可存儲45G;而單層藍光碟的存儲容量是27G,雙層存儲50G。唯讀格式下兩種介質的存儲容量差別也非常小。而且,HD-DVD也提供互動模式。
除了藍光和HD-DVD這兩大
光存儲巨頭,市場上還有其他產品。例如
華納兄弟公司的自製產品HD-DVD-9,壓縮比更高,存儲數據也更大。
台灣製造的
FVD是傳統DVD的大容量升級版。
中國大陸有
EVD,也是一種大容量的存儲介質。
針對不同客戶,藍
光碟產品有不同分類。索尼公司開發了兩種藍光碟
XDCAM和Prodata。前者主要用於存儲廣播和電視節目,後者提供商業數據存儲方案(例如為伺服器數據備份)。
技術對比
藍光(縮寫為BD)利用波長較短(405nm)的藍色雷射讀取和寫入數據,並因此而得名。而傳統DVD需要光頭髮出紅色雷射(波長為650nm)來讀取或寫入數據,通常來說波長越短的雷射,能夠在單位面積上記錄或讀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藍光極大地提高了光碟的
存儲容量,對於
光存儲產品來說,藍光提供了一個跳躍式發展的機會。
從表面上看三種盤的材質差不多,只是厚度有些差異,但是他們的容量卻大大的不同。DVD糟的容量基本上是
CD盤的7倍,藍光碟則是
DVD的5倍左右,對於一張光碟來講容量已經是很大了。
CD的最小凹坑長度為0.834
微米,道間距為1.6微米,採用波長為780~790nm的紅外雷射器讀取數據。DVD的最小凹坑長度僅為0.4微米,道間距為0.74微米,採用波長為635~650nm的紅外雷射器讀取數據。
藍光碟片的最小凹坑長度僅為0.14微米,道間距為0.32微米,採用波長為405nm的藍色雷射讀取和寫入數據,並因此而得名。從以上的數字大家就不難看出光碟的記錄點越來越小,採用的光破也越來越短了,所以能記錄的信息就更大了。
![藍光(藍光DVD) 藍光(藍光DVD)](/img/4/755/wM3I2YxQWYwQjZidDOwQGM4MzNwETZlFjNwUmN4AzY0EDM5EWO5kj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結構對比
藍光光碟的設計有助於節省製造成本。傳統
DVD的生產方法是:注塑成型兩個0.6毫米的碟片,記錄層位於兩個碟片之間。為防止出現雙折射,生產過程必須非常小心。
先模製這兩個碟片。
將記錄層添加到其中一個碟片上。
然後將兩個碟片粘起來。
藍光光碟則只需要在一個1.1毫米的碟片上執行
注塑成型工藝,從而減少成本。節省的成本可與添加保護層的成本相抵,因此最終價格並不比普通DVD的價格高。
目前DVD的傳輸速率10
Mbps(每秒兆位數),藍光光碟的
數據傳輸速率更高,為36Mbps。 藍光光碟可以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內錄製25
GB的內容。
格式對比:
DVD和
CD最初只有隻讀格式,逐漸才推出可記錄和可擦寫的格式。藍光光碟在一開始就設計了幾種不同的格式:
BD-RW(可擦寫),適合PC數據存儲
鑑別真假
看包裝盒就可以了,DVD只把“Blu-ray”印在封套上,而藍光是有包裝盒的,無論真假。
真假藍光:
看價格:真正的藍光,生產線在
香港,一張盤的生產成本大概要60元左右,38元的肯定是假的。也有很多罰沒的
藍光電影低於這個價格。
看包裝盒:主要看“Blu-ray”那個標誌,假的銀色印製的很粗糙。
看印刷:看封面可能差別不是很大,看封底的字,假的套色是很差的那種,會有重影,市場上看到的假的基本印刷都很差。
看盤基:藍光光碟數據記錄層一般呈現出深藍至藍紫色,
DVD介質則呈現銀白色或是金色。
大事記
2002年2月19日,藍光光碟協會的前身藍光光碟工作組(Blu-rayDiscFounders)成立,藍光光碟格式規範正式推出。
2003年2月,藍光光碟工作組開始提供新一代光碟規格——藍光光碟的技術使用授權。
2003年4月,
索尼在
日本推出了全球首款藍光光碟錄像機。
2004年5月18日,為了突出協會的開放性原則,藍光光碟工作組(Blu-rayDiscFounders)正式更改名稱為“藍光光碟協會”(Blu-rayDiscAssociation)。
2006年初,藍光光碟播放器全球發售。
2006年6月,藍光光碟協會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發布藍光光碟相關產品。
2006年7月19日,明基第一個在中國市場推出了其成型的藍光光碟機產品BR1000。
2006年10月14日,索尼推出全球首部配載藍光光碟播放器的筆記型電腦“VAIOA‘系列。
2007年8月,中國華錄集團正式向藍光光碟協會提案,希望將中國自主研發的
DRA技術融入藍光光碟音頻標準。
2007年8月24日,
先鋒公司正式在中國國內上市藍光播放器BDP-LX70。
2007年9月1日,藍光光碟協會於德國柏林消費電子產品展(IFA)上宣布藍光光碟已經占有日本90%的次世代光碟市場,在
歐洲地區藍光光碟的銷量也一直以3:1的比例領先於HDDVD,在
美國也有超過66%的次世代光碟市場被藍光光碟占據。
2007年底,索尼公司在中國推出第一款配置藍光DVD的高清播放器BDP-S300/BM。
2008年1月4日,
華納兄弟(WarnerBros.Entertainment)電影公司表示,只支持藍光光碟作為影盤格式。
2008年1月5日,
時代華納(TimeWarner)附屬的
新線影業(NewLineCinema)表示支持藍光。
2008年1月9日,時代華納另一附屬公司
HBO也表示將會支持藍光影盤的發行。
2008年1月28日,英國WoolworthsGroupPLC宣布全線商店即日開始只出售藍光光碟的影盤。
2008年2月11日,美國大型連鎖零售商BestBuy宣布全線商店即日開始全力支持藍光光碟的播放器、影盤及相關產品。同日,線上影盤商店Netflix亦作出同樣的決定、。
2008年2月15日,美國最大型連鎖零售商
沃爾瑪(Wal-Mart)宣布,全線商店由6月開始只出售藍光光碟的播放器、影盤及相關產品。
2008年2月19日,東芝社長
西田厚聰宣布,公司決定停止所有
HD-DVD播放器及錄製器的開發,同時即時停產電腦及遊戲用HD-DVD光碟機。隨著HD-DVD領導者的退出,持續多年的次世代光碟格式之爭正式劃上句號,最終由藍光光碟勝出。
2008年7月,北京賽西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SI)指定為中國首家藍光光碟產品測試中心,為中國的藍光光碟製造商提供在國內進行產品檢測的選擇。
2009年1月20日,
上海新索音樂有限公司建立了藍光光碟複製生產線,預計藍光光碟月產能達到50萬片。
2009年3月18日,藍光光碟協會、中國華錄集團、廣州廣晟數位技術有限公司在京聯合宣布:
DRA(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已經作為藍光光碟格式的可選編解碼技術而寫入
BD-ROM格式的2.3版本。
2009年7月,中國有25家廠商獲得了FLLA(藍光光碟格式與標識授權協定)授權。
2009年8月10日,
東芝申請加入藍光光碟協會(BDA)。
2009年9月2日,藍光光碟協會(BDA)宣布了其將3D技術融入藍光光碟(BD)格式的計畫。
2013年9月13日,光碟生產商Singulus宣稱,用於存儲
4K內容、容量為100
GB的藍光光碟已經問世。
2015年5月,超清藍游標準規範公布,這意味著
UHD Blu-ray超清藍光時代正悄然到來。新的UHD Blu-ray標準的格式採用了3840×2160的
解析度(4K@60fps),還會帶有兩種專為電視開發的新功能,
廣色域(WCG)和高動態範圍(
HDR)。超清藍光光碟將會使用相對較新的
HEVC(也就是H.265)標準進行編碼。另外,在音效方面,超清藍光支持
DTS:X和
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碟片會有50GB、60GB、100GB三種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