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調控褪綠柑橘果實果皮色澤形成的機理研究》是依託西南大學,由鄧麗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光調控褪綠柑橘果實果皮色澤形成的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鄧麗莉
- 依託單位:西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早熟柑橘果實存在果肉和果皮不同步成熟的問題。但為了滿足市場和貯藏對柑橘果肉成熟度的要求,同時避免低溫對果實造成的危害,這類柑橘果實通常在果皮充分轉色之前採收。此時,由於果皮葉綠素仍然存在,類胡蘿蔔素積累不足,外觀品質明顯低於自然著色果實,消費者可接受性差。商業上通常採用乙烯褪綠的方式改善早采果實的著色。但與自然著色果實相比,乙烯褪綠果皮顏色仍然偏淺,常給消費者以不新鮮的感覺。我們前期研究發現,在果實褪綠處理後,對果實進行藍光處理,可以明顯提高果皮色差值a*和類胡蘿蔔素含量。但乙烯褪綠背景條件下,藍光處理促進褪綠柑橘果皮著色的機理等信息尚不明確,也更為複雜。該課題期望在建立藍光改善乙烯褪綠柑橘果實著色效果有效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果皮呈色物質光譜特性、色素物質含量、代謝關鍵酶活性和基因表達情況,明確藍光改善褪綠柑橘果實果皮著色效果的機理,為進一步完善乙烯褪綠技術提供理論參考。
結題摘要
在柑橘眾多品種中存在一些果皮果肉成熟時間不同步的早熟品種,其綠皮色澤常降低其消費者接受性和商品價值。因此,商業上常採用乙烯對上述柑橘進行褪綠處理。雖然乙烯褪綠處理能一定程度的加快蜜橘果實轉黃,但是與自然成熟果實相比,其褪綠後的色澤偏淺,光澤度和均一性都欠佳,市場接受度低。因此,需要尋求一種能安全、有效的改善乙烯褪綠蜜橘果實色澤的方法。基於此,本項目以重慶本地產早熟蜜橘果實為試材,以外源LED光源(紅光LED、藍光LED)為處理手段,通過測定受試果實色澤和色素(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變化,探討以外源光照處理改善乙烯褪綠蜜橘果實著色效果的可行性及有效處理模式。並通過對有效處理組果實色素物質代謝通路、果皮質體結構變化、乙烯生物合成和信號轉導途徑相關指標變化的研究,闡明外源LED光源處理改善乙烯褪綠蜜橘果實色澤的機理。同時,項目對該品種蜜橘果實褪綠的溫度和褪綠後的主要致病真菌進行了分離鑑定。 研究結果如下:藍光光照處理(300 lux 10 h)是改善“乙烯褪綠蜜橘”果實著色效果的最有效作用模式。它的作用機制主要是:(1)加速“乙烯褪綠蜜橘”果皮質體結構的變化;(2)在轉錄水平上調控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的代謝;(3)通過增加“乙烯褪綠蜜橘”果實乙烯生物合成和信號轉導相關基因的表達,增加果實對乙烯的敏感性。以乙烯利對果實進行褪綠處理時,有利於重慶北碚產無核蜜橘褪綠的適宜溫度為24℃。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引起貯藏過程中乙烯褪綠蜜橘果實腐爛的主要致病真菌(>80%),其次為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15%)。綜上所示:藍光對於提高“乙烯褪綠柑橘”果實的外觀品質和商業價值具有潛在的套用前景,本項目研究結果也為重慶地區乙烯褪綠蜜橘果實貯藏病害的針對性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