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八景

藁城八景

“藁城八景”是舊時藁城自然景色的總結和勞動人民歌頌的詩篇,分為:恆岳送青 、廉堤繞綠 、滹沱晚渡 、肥累春耕 、天台霽月、石閣晴雲、稻陂秋色、蓮沼香風。但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和自然環境的惡化,“藁城八景”已蕩然無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藁城八景
  • 外文名稱:Anxi GuanQiao Town Po)
  • 地理位置:石家莊市藁城區
  • 著名景點:藁城八景
藁城八景之一相關詩篇,恆岳送青,註解,藁城八景之二相關詩篇,廉堤繞綠,註解,藁城八景之三相關詩篇,滹沱晚渡,註解,藁城八景之四相關詩篇,肥累春耕,註解,藁城八景之五相關詩篇,天台霽月,註解,藁城八景之六相關詩篇,石閣晴雲,註解,藁城八景之七相關詩篇,稻陂秋色,註解,藁城八景之八相關詩篇,蓮沼香風,註解,作者簡介,藁城簡介,地理位置,歷史沿革,

藁城八景之一相關詩篇

恆岳送青

恆岳葳蕤秀插天,曉分新綠到平川。
藁城八景
村翁睇望夸靈異,野鳥飛歸帶雨煙。
渺處能侵書劍外,靜時長近水雲邊。
古稱吾藁多英俊,鐘孕應知受澤偏。

註解

恆山上茂盛的草木直插青天,到早晨無邊的綠色鋪滿平川,村中老翁眺望美景感慨大自然的靈異,飛翔的野鳥歸來帶著淡淡的雨煙。飄渺絕妙如能達到文人寫景筆力所及之外,平靜時也能媲美白雲和綠水的姣艷,自古道我們的家鄉藁城多出英傑才俊,這是因為天地的恩澤偏向於藁城一邊。

藁城八景之二相關詩篇

廉堤繞綠

長河綿亘擁沙堤,夾岸蘢蔥望欲迷。
藁城八景
石虎攫拿晴口暗,金牛踣吼晚風淒。
依依柳淡疏漁火,策策槐涼伴釣磯。
極目平疇何所似,嵐光遠掛數峰西。

註解

綿延不絕的河水環抱著河中的沙堤,遙看岸邊蔥鬱蒼翠的景色讓人痴迷。黃昏時分,晴空下的渡口,依然能看到矯健奔騰的石虎,在晚風中仆地長吼的金黃色鎮水鐵牛,隨風搖擺的垂柳掩映著河中的漁火,孤單的刺槐相伴著岸邊的釣魚石。放眼一馬平川的原野,看到山中的嵐氣在陽光的斜射下,像輕紗一般懸掛在太行群峰的西邊。

藁城八景之三相關詩篇

滹沱晚渡

千年形勝此滹沱,道路馳驅自昔多。
藁城八景
短岸幾人看日暮,中流有子動漁歌。
冰堅尚憶蕭王渡,坂古曾聞太守過。
此日昇平無夜警,村燈漁火映閒蓑。

註解

這裡是歷史悠久的滹沱河,她的來往交通自古就繁忙如梭。堤岸上人來人往遙看晚霞中的紅日,中流里你起我落爭唱動聽的漁歌。堅硬的冰塊尚且記憶著蕭王劉秀冰渡滹沱河的往事,古老的示衣坂仍然傳唱著顏太守討逆獻身的壯歌。而今歲月昇平人民安居,明滅可見的村燈和漁火映照著身著蓑衣的悠閒垂釣者。

藁城八景之四相關詩篇

肥累春耕

當年人去僅荒城,故老猶傳肥子名。
藁城八景
民屋相連三戶近,土膏堪事一春耕。
斷坡草色眠黃犢,曲路槐陰囀好鶯。
物理廢興休浩嘆,漢宮秦殿亦溱荊。

註解

從前的人已經離去只留下一座荒蕪的古城,高壽的遺老們依然傳講著肥子國的事情。現如今民居相連鱗次櫛比,土地肥沃適宜百姓們開犁春耕。田坡的青草地上睡著金黃的牛犢,彎曲的槐樹蔭里婉轉著流鶯的歌聲。興亡盛衰本是事物的規律,不足為怪,就是漢朝的宮闕、秦朝的殿閣又如何,也變成了荊棘叢生的荒冢。

藁城八景之五相關詩篇

天台霽月

台古蟾明地一隅,上方境界自清虛。
藁城八景
高僧有悟歸禪定,野叟隨緣問佛書。
萬象浮沉銀闕里,諸天森寂桂宮余。
宜安只隔清流近,未得相從一卜居。

註解

雨後明亮的月光籠罩著天台古寺,明澈的天空空曠而寧靜,得道高僧泰然地坐在禪房裡,正在與山野老人談論佛經中的問題。人世間的各種現象就像在月光中沉浮,通透而清晰。而這些自然的事物悄無聲息地卻像寂靜的月宮一樣,淡然而綿延不盡。宜安和清流兩地挨著很近,怨自己沒有跟山野老人一起,到寺里聆聽高僧的教誨。

藁城八景之六相關詩篇

石閣晴雲

高閣崔嵬不計年,丹青剝落佛幢懸。
藁城八景
飛甍迎日長千尺,畫棟棲雲自一天。
斷靄幾能通岳氣,輕陰時復接村煙。
迎郊禾黍清如浴,涵育應知此有權。

註解

石閣高聳已經記不清年代有多么久遠,牆上的壁畫剝落,刻有佛號經文的石柱空懸。飛揚的屋脊巍峨千尺欲接天上的紅日,彩繪的棟樑彷佛住進了白雲裡邊。斷斷續續的薄霧幾乎和山嶽的氣息相通,時起時伏的雲氣緊緊連線著村落里飄出的炊煙。附近的莊稼青枝綠葉好像剛剛洗過,這都歸功於藁城縣具備涵養化育的條件。

藁城八景之七相關詩篇

稻陂秋色

十里平疇藹翠微,芃芃粳稻入秋肥。
藁城八景
香生短穗鸚堪食,影接寒塘鷺自飛。
未許黍麰專美種,應教蘭荇借餘暉。
江南聞說連千畝,悵望多時綠滿衣。

註解

廣袤的原野被青翠油潤的景色掩映,茂密的粳稻春華秋實豐收在望。噴香的稻穗招來饞嘴的鸚鵡紛紛爭食,歡樂的白鷺也影掠池塘振翅飛翔。沒有讓園田的大麥獨占收穫的鰲頭,卻教水生的蘭、荇借的豐稔的榮光。江南百姓聽說藁城水稻獲得了大面積豐收,悵然遐想後喜淚沾滿了衣裳。

藁城八景之八相關詩篇

蓮沼香風

蓮沼吾鄉舊有稱,滹南遺老入詩評。
藁城八景
西園本與西城連,佳卉還憑佳士成。
半畝池塘明似鏡,千莖荷葉翠如擎。
長夏幾許南薰動,時有清芬散四楹。

註解

我家鄉的蓮花池舊時就被人稱頌,“滹南遺老”王若虛曾用優美的詩句將她品評。蓮池所在的西園本來與西城相接,上品的花卉自然要由上品的人士培育而成。半畝池塘像一面碩大的明鏡輝映天地,千莖荷葉又如千桿華美的傘蓋擎起蒼穹。待到六月盛夏南風吹起,濃郁的芳香會伴隨清風飄向四周的空中。

作者簡介

石玠(生卒年月不詳),明汜水知縣。字邦秀,直隸藁城人。公元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進士,1488年(弘治元年)任汜水知縣,曾修《汜志》。正德中累拜兵部侍郎,擢戶部尚書。

藁城簡介

地理位置

藁城區地處河北省西南部,省會石家莊市東側。境域地理坐標為北緯37°51′~38°18′44″,東經114°38′45″~114°58′47″。轄區總面積836平方公里。北鄰新樂市,南接趙縣境,東與晉州市相連,西與石家莊、正定搭界,東北與無極接壤,西南與欒城毗鄰。西距石家莊市31公里,北至首都北京264公里。

歷史沿革

藁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即在此勞動生息。春秋時,為肥子國地。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晉滅肥,遂為晉地。戰國初為中山國地,前296年(趙惠文王三年),趙滅中山,遂為趙地。西漢初,置肥累縣(治所城子)。前202年(高祖五年)置九門縣(治所九門)。前113年(元鼎四年),始置槀城縣(治所丘頭)。東漢,肥累縣省。
公元265年(西晉泰始元年),槀城縣省。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復置槀城縣。北齊,改槀城縣為高城縣,省曲陽縣(今晉州市地)入高城縣,並置巨鹿郡於此,省九門縣入真定縣。公元586年(隋開皇六年)復置九門縣。析高城縣置昔陽縣(今晉州市)。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置廉州(治所今藁城治)。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又析高城縣置柏肆縣(今城北30里,詳無考)。省九門入真定。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高城縣復名槀城縣,尋復置九門縣。大業初,廢柏肆、新市縣(治所今正定新城鋪)入九門縣。公元606年(大業二年)廉州廢,三年,槀城縣治由丘頭遷廢廉州治(今藁城治)。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復置柏肆縣,並置宜安縣(治所宜安)、新豐縣(治所辛豐)、信義縣(今藁城西北)。同時,復置巨鹿郡,領宜安、辛豐、柏肆、槀城四縣。於九門縣置九門郡,領九門、信義二縣。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九門郡改稱觀州,巨鹿郡改為廉州。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省柏肆、宜安、新豐入槀城。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省信義入九門,觀州廢。公元643年(唐武德十七年)廉州廢。公元905年(天佑二年),因避朱溫父名城之諱,槀城縣改為槀平縣。五代十國,公元912年(後梁乾化二年),復名槀城縣。公元973年(宋開寶六年),九門縣省入槀城縣。蒙古太祖時,改“槀”為“藁”,遂稱藁城縣,公元1220年(蒙古太祖十五年),升為永安州,尋復為縣。明清因之,公元1939年(民國28年)10月,藁城滹沱河以北地區與正定縣平漢路以東地區組成正藁辦事處(縣級)。翌年3月,正藁辦事處與新樂縣佐合併,組成藁正新縣,8月撤消藁正新縣,原正藁地區與無極縣城西地區合併建立藁無縣。1941年(民國30年)5月,藁城滹沱河以南地區與晉縣合併,組成晉藁縣。11月藁(城)梅(花)路以西地區與正獲縣組成藁正獲縣。翌年7月,撤消晉藁縣,其藁城部分劃歸藁正獲縣。1943年(民國32年)9月,撤消藁正獲縣,原藁城南部地區恢復藁城縣。1945年(民國34年)10月藁無縣撤消,原藁正部分組成正藁縣,翌年2月,撤消正藁縣,藁城縣恢復原建制。9月復置正藁縣,12月獲鹿縣佐與藁城縣合併,組建藁獲縣。1947年(民國36年)1月,藁獲縣改稱藁正獲縣,11月,撤消正藁縣及藁正獲縣,恢復藁城縣。1958年11月,無極、欒城入藁城縣,1960年7月,欒城縣部分劃出,1962年1月,無極縣部分劃出。藁城恢復原建制。1989年7月撤縣建市,稱藁城市。2014年9月23日,撤銷縣級藁城市,設立石家莊市藁城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