薹菜白鏽病

薹菜白鏽病,是一種針對薹菜發作的真菌性病害。該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和花梗,引起葉片背面初生小皰斑,後皰斑隆起,表皮破裂,葉正面現不規則斑。菜農俗稱之為“龍頭拐”。危害的真菌為大孢白銹白鏽菌,屬於鞭毛菌亞門。該病害可以通過適當的管理和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薹菜白鏽病
  • 別名:龍頭拐
  • 病原中文名:大孢白銹,白鏽菌
  • 病原拉丁學名:Albugo macrospora(Togashi)Ito,Albugo candida(Pers.)O. Kuntze
  •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薹菜,白菜類,甘藍類,蘿蔔,十字花科蔬菜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花梗
為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薹菜白鏽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花梗。葉片背面初生乳白色稍隆起的小皰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後皰斑明顯隆起,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狀物;葉正面現黃綠色邊緣不明顯的不規則斑。花梗染病以留種株為常見,其肉質莖表面亦現乳白色皰狀斑,破裂後散出白粉狀物。唯其最具特徵性的症狀是花梗和花軸腫大,畸形彎曲,若並發霜霉病,則畸形腫脹症狀更為顯著,菜農俗稱之為“龍頭拐”。
薹菜白鏽病病葉薹菜白鏽病病葉

病原特徵

病原有兩種Albugo macrospora(Togashi)Ito和Albugo candida(Pers.)O. Kuntze,前者稱大孢白銹,後者稱白鏽菌,均屬鞭毛菌亞門真菌。A.Macrospora孢子囊大小11.6~27.3×11.7~28.28微米。A candida孢子囊和卵孢子均較大,其長寬分別為20.03×18.18微米和50~67.5×45~61.25微米,兩菌卵孢子均褐色,近球形,外壁具瘤狀突起。孢子囊萌發最低和最適溫度10℃,最高25℃,侵入寄主最適溫度18℃。

傳播途徑

病菌初侵染源在南方主要是病葉、莖、莢、花軸龍頭及帶菌種子,北方主要在殘留土壤中的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翌春氣溫10℃左右,相對濕度高於90%,卵孢子萌發,薹菜染病後又在病斑上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一般從侵染到病斑破裂,散出孢子囊最快需3~4天,最遲9天,一般5~7天;病株中上部葉片病斑長的大,破裂也快;下部近地面葉片破裂慢。

發病條件

氣象因子是該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條件,凡冬末氣溫偏暖,早春回升緩慢或有寒流侵襲,氣溫7~13℃,利於孢子囊的形成、萌發和侵入;南方2~4月的雨日和雨量及相對濕度,是作用該病發生程度的重要因子。

防治方法

(1)定期觀察病斑擴展情況,特別注意苔期病葉增長速度,結合當時氣象條件做出預報。
(2)進入初花期後結合預報噴藥防治。藥劑種類參見薹菜霜霉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