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孢白銹

大孢白銹(拉 丁 名: Albugo macrospora)孢子堆葉、莖、花柱等地上部生,散生或群生,葉背為主亦可兩面生,圓形、長橢 圓形至不規則形,白色、淺黃色,直徑0.1-3.1mm,癒合的5m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孢白銹
  • 拉丁學名:Albugo macrospora
  • :藻狀菌綱
  • :霜霉目
基本資料,采 集 地,形態描述,相關論述,

基本資料

編 號 :25
拉丁綱名: 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 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 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 :霜霉目
拉丁科名: Albuginaceae
中文科名: 白銹科
拉 丁 名: Albugo macrospora
中 文 名: 大孢白銹
定 名 人: (Togashi) Ito
參考文獻 :戴芳瀾: 中國真菌總匯, 第 5-6 頁, 科學出版社, 1979.

采 集 地

Brassica cernua Forbes et Hemsl. (大油菜):河北 ( 43 ).東北 ( 489 ).台灣 ( 489 ).
Brassica chinensis L. (小油菜):河北 ( 43 ).東北 ( 489 ).台灣 ( 489 ).
Brassica chinensis L. var. amplexicaulis Makino (抱莖菜):東北 ( 489 ).台灣 ( 489 ).
Brassica chinensis L. var. komatsuna Mats. et Nakai (小菘菜):東北 ( 489 ).台灣 ( 489 ).
Brassica chinensis L. var. oleifera Makino (蕓薹):東北 ( 489 ).福建 ( 195 ).台灣 ( 489 ).
Brassica japonica Sieb. (日本菘):東北 ( 489 ).台灣 ( 489;666;).
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芥菜):東北 ( 489 ).台灣 ( 489;666;).
Brassica oleracea L. (甘藍):東北 ( 489 ).台灣 ( 489 ).
Brassica pekinensis Rupr. (大白菜):河北 ( 501 ).東北 ( 489 ).台灣 ( 489;666;).
Brassica pekinensis Rupr. var. dentata Maxim. (山東菜):東北 ( 489 ).台灣 ( 489 ).
Brassica rapa L. (蕪菁):東北 ( 489 ).台灣 ( 489;666;).
Brassica sp. (芥屬):台灣 ( 666 ).
Raphanus sativus L. (蘿蔔):山西 ( 76 ).
Raphanus sativus L. var. raphanistroides (Makino) Makino (日本蘿蔔):河北 ( 43 ).東北 ( 489 ).台灣 ( 489;666;).

形態描述

孢子堆葉、莖、花柱等地上部生,散生或群生,葉背為主亦可兩面生,圓形、長橢 圓形至不規則形,白色、淺黃色,直徑0.1-3.1mm,癒合的5mm。有的孢子堆周圍有黑色 線圈,外圍具淡黃色暈圈,或周圍呈“綠島”,黃色底葉和莖部亦現“綠島”;葉正面 相對處淡黃色稍隆起,周圍常有黑褐色線圈;花柱腫大畸形為“龍頭”,花瓣變綠色葉 狀腫大,其上散生至群生孢子堆。孢囊梗棍棒狀,無色,18-35μm×10-18μm,平均32.5 μm×13.1μm。孢子囊近球形、卵形、廣橢圓形,單胞無色,壁薄而等厚,12-34μm ×12-25μm,平均17.8μm×16.4μm,直徑16.8μm。藏卵器近球形,無色, 51-68μm ×51-62μm,平均60.3μm×57.2μm。雄器腎形或圓柱形,無色,24.3-28.4μm×13.5- 16.2μm,平均27.3μm×14.7μm。卵孢子近球形,無色、淺色至褐色,外壁平滑或偶有皺紋,34-6μm×32-61μm,平均54.5μm×51.4μm,未見瘤突。

相關論述

大孢白銹Albugo macrospora (Togashi) Ito是Ito(1935)根據Togashi(1930)十字花科植物 Brassica上的大孢變種Cystopus candidus L veill var. macrospora Togashi提升為種的。我國大孢白銹的 研究最早羅清澤(1941)報告福建蕓薹Brassica chinensis L. var. oleifera Makino發生大孢白銹。Ito(1936) 報告我國“東北”大油菜B. cernua Forbes et Hemsl. 等12種十字花科上發生大孢白銹。戴芳瀾(1979)報導 我國有14種十字花科植物發生大孢白銹。此外國內學者報導十字花科白銹文獻很多,但都以白鏽菌A. candida 大種概念,並未區分白鏽菌和大孢白銹。Novotelnova和Pystina (1985)報導前蘇聯的十字花科白銹,按其習慣和觀點使用Cytopus的兩個變種,未用兩 個種級分類單位。
大孢白銹Albugo macrospora(Togashi)Ito與白鏽菌A. candida (Gmelin: Persoon) Kuntze的區分特徵主要在於孢子囊大小,Biga(1955)報導大孢白銹孢子囊直徑15-17.5μm, 而白銹孢子囊直徑12.5-15μm。據我們觀察A. macrospora的孢子囊平均直徑16.8μm,較大於 A. canidia的14μm,符合此標準;卵孢子也是本種的較大,平均直徑51.4μm,大於白鏽菌的 平均直徑41.6μm,但大孢白銹卵孢子較難產生,而白鏽菌卵孢子易於產生,其形態也不相同, 前者卵孢子壁無瘤突。
本菌與其他非十字花科植物上白銹區別特徵,如孢子囊球形,卵孢子瘤狀者,與白花菜科 上白花菜白銹Albugo capparidis(de Bary) Ciferri的差異是孢子囊直徑小於大孢白銹,卵孢 子也較小(直徑僅39.7μm)。大孢白銹與熱帶白銹A. tropica Lagerheim(胡椒科)在孢子囊 和卵孢子體積上相近似,但寄主不同科,生態環境各異。本菌與木犀草白銹A. resedae (Rayss) Ciferri & Biga(木犀草科)的分別是孢子囊較小,直徑僅10-17.5(典型12.5-15)μm,小於大 孢白銹的12-25(16.8)μm;卵孢子又大於本種,直徑50-55μm。大於大孢白銹的32-61(平均51.4) μm。大孢白銹與石竹白銹A. caryophyllacearum Kuntze(石竹科)和優若藜白銹A. eurotiae Tranzschel (藜科)相比較,差異特徵是本種的孢子囊稍小或近似於後兩種,如石竹白銹孢子囊直徑15-25(典 型的17.5-20)μm,優若藜白銹為18-22μm;卵孢子直徑上本種大於優若藜白銹的39-55μm。
大孢白銹在我國也廣泛為害十字花科植物,尤其蘿蔔上非常普遍也較嚴重,重病田引致早期枯葉, 影響生長。為害油菜和白菜的經濟重要性見白鏽菌的討論,在此不再重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