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赫爾大陸架

薩赫爾大陸架

薩赫爾大陸架(英語:Sahul Shelf;發音: /səˈhuːl/),又譯薩赫爾大陸架薩赫勒大陸架,是澳大利亞的延伸,位處於澳大利亞大陸海岸以外,紐幾內亞及其附屬島嶼是這個大陸架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赫爾大陸架
  • 外文名:Sahul Shel
  • 別名:莎湖陸棚、薩赫爾大陸架、薩赫勒大陸架
  • 分類生態地理學
歷史構造,地質現象,地理環境,生物狀態,

歷史構造

薩赫爾大陸架,是海底的穩定結構陸架或平台,從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延伸到紐幾內亞島。它是一個大陸架,曾經高于海平面,其表面仍然具有溪流穿過它進入海洋時形成的侵蝕特徵。地殼力使大陸架慢慢向下彎曲;總的來說,它已經下沉,正如其邊緣淹沒的環礁所表明的那樣,這些環礁延伸到600米深。該大陸架的主要分區是93萬平方千米的淺層阿拉弗拉大陸架(Arafura Shelf),由阿拉弗拉海卡奔塔利亞灣覆蓋;帝汶海下的薩胡爾大陸架(3108萬平方千米);以及羅利大陸架(310800平方千米),位於印度洋西北部延伸至西澳大利亞西北角的一部分之下。北部是更深的帝汶海槽和火山小巽他群島,將薩赫爾群島與巽他大陸架隔開。早在1845年,G.W.Earl就提出了大陸架的存在。
薩赫爾大陸架
薩赫爾大陸架地圖

地質現象

薩赫爾大陸架是澳大利亞的延伸,位處於澳大利亞大陸海岸以外,紐幾內亞及其附屬島嶼是這個大陸架的一部分。在這核心周圍,該地區的其餘部分則是大陸架外緣一系列連續褶皺運動逐步形成的,更強烈和廣泛的造山幕發生於中生代時期。位於許多板塊的會合處,故而地質運動頗為劇烈,火山活動相當的活躍,整個地區各處散布著二百多座火山,其中約七十座在印度尼西亞,過去一百五十年間曾噴發過。在四個主要冰期,當時海平面比現在低過一百米,巽他島與莎湖兩大陸架露出海面,大陸架地面大河奔流,當時的動物和古人類可借陸橋穿越此處。當一萬七千年前冰蓋融解後,巽他大陸架一部分被淹沒,山脈和較高的地方成了淺海浸入的島嶼或半島。

地理環境

薩赫爾大陸架的主體又名帝汶海莎湖大陸架,面積有31萬平方千米,從澳大利亞往西北方延伸,形成現時帝汶海的海床,直達帝汶島,直到帝汶海槽為止開始向下沉。薩赫爾大陸架的另一部分阿拉弗拉大陸架的面積有93萬平方千米,從澳大利亞的北岸延伸,形成了阿拉弗拉海的海床,直到紐幾內亞。薩赫爾大陸架有時亦包括羅雷依大陸架,面積有31萬平方千米,從澳大利亞的西北岸往印度洋延伸,最南直到西北峽。

生物狀態

阿拉弗拉大陸架(Arafura Shelf)形成了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和阿魯群島之間的陸橋,因此,這些土地共享許多有袋哺乳動物、陸生鳥類和淡水魚類。里德克線(Lydekker's Line)是一條生物地理線,沿著薩赫爾大陸架的西北邊緣延伸,在那裡它落入華萊士區生物地理區的深水中。華萊士區位於薩赫爾大陸架和巽他大陸架之間的空隙中,巽他陸架是東南亞大陸架的一部分。陸橋使早期的人類得以遷移到澳大利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