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白海豚屬先前的正式分類學僅承認存在兩個物種:即分布於大西洋中的
大西洋白海豚(
S.teuszii)和生活在印度——太平洋中的
中華白海豚(
S.chinensis)(海洋哺乳動物分類學會委員會,2009年)。然而,最近的形態學和分子研究表明該屬由四個物種組成,包括:
S.teuszii(大西洋白海豚)、
S.plumbea(
印度洋白海豚)、
S.chinensis(中華白海豚)和一個新描述的物種
S.sahulensis(澳洲白海豚)。澳洲白海豚在從澳大利亞北部到紐幾內亞南部的薩赫爾大陸架(
Sahul Shelf)的水域中發現。
七個判定性
mtDNA特徵和一個nuDNA特徵將澳洲白海豚與該屬的其他物種區分開來。
科學家們對白海豚屬的物種進行了17年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澳洲白海豚是白海豚屬中的一個獨立物種。事實證明,DNA對確定其分類最有用。遺傳分析發現7個獨特的線粒體DNA鹼基和一個核DNA鹼基支持其作為一個新物種的地位。
形態特徵
澳洲白海豚成年個體身長230-250米,最大可達2.75米,體重可達260千克。新生幼豚體長約1米,體重40-50千克之間。其特徵是淺灰色的顏色、細長的喙和低三角形的
背鰭。成體會出現白粉色疤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背鰭上會出現斑點。背鰭短,呈三角形,身體顏色以深灰色為主,兩側陰影為淺灰色。一條從眼睛和脖子上方一直延伸到泌尿生殖區的對角斗篷線將深色背部和淺色腹部分隔開來。成年動物的頭部、背部、背鰭和尾部常見白色疤痕和深色斑點。
近種區別
澳洲白海豚可以通過以下形態特徵組合在視覺上與該屬的其他物種區分開來:
身體通常呈深灰色;
從眼睛上方和頸部向下延伸的對角線,泌尿生殖區將黑色的背部和淺色的腹部分開;
背鰭尺寸較小,呈三角形,底部較寬,沒有大西洋白海豚和印度白海豚可見的背脊“駝峰”;
頭部、背部、背側有白色疤痕和黑色斑點,鰭和尾托在成年動物中很常見。
棲息環境
在其地理範圍內,澳洲白海豚主要生活在沿海水域。距最近點平均6.4千米,距離陸地2.7千米到最近的淺水區域。在
昆士蘭州和
北領地,澳洲白海豚大多出現在離海岸10千米以內的地方。因此,在昆士蘭州中部的凱珀爾灣,長達10千米的近海水域仍保持在10米以下的深度,澳洲白海豚在離海岸平均2.8千米處被記錄到。在西澳大利亞,在離海岸5千米範圍內活動。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首次在基科里三角洲地區發現澳洲白海豚。靠近海岸線和1.6-11.4米深的水域。
雖然沿海水域是澳洲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但大多數調查工作都是在海岸附近進行的,因此澳洲白海豚使用近海水域的程度尚不完全清楚。對澳洲白海豚的觀察至少距離陸地55.6千米,表明該物種有時可能會冒險到更遠的近海,特別是在避風和受保護的水域,例如在大堡礁,那裡的沙坪幾乎連續不斷地從大陸到外礁出現。沿著澳大利亞海岸,澳洲白海豚更有可能出現在相對較淺且受保護的沿海棲息地,例如入口、河口、淺海灣、近海珊瑚礁和沿海群島,而不是在開闊的海岸線。在昆士蘭州和北領地,澳洲白海豚主要生活在距最近河口不到20千米的水域以及水深不到15-20米的水域。在深達30-50米的水域中幾乎沒有觀察到動物,但仍然靠近海岸在5千米以內。澳洲白海豚似乎利用了廣泛的近岸棲息地。例如,在西北角周圍,在寧加洛礁的清澈水域和埃克斯茅斯灣的渾濁水域以及1-40米的深度都可以看到澳洲白海豚。
棲息地選擇存在一些差異,表明該物種對當地環境特徵的高度適應性。例如,在克利夫蘭灣,澳洲白海豚表現出對靠近海岸和2-5米深的水域的偏好,其次是1-2米深的水域,而在吉寶灣(以南約630千米),澳洲白海豚表現出對2-5米深的水域的偏好。5米和5-10米深,而在柯蒂斯港(再往南約700千米),澳洲白海豚更喜歡5-10米和10-15米深的水。在這些地區,澳洲白海豚表現出對各種類型棲息地的選擇,包括疏浚的航道、珊瑚礁、海草灘和紅樹林。在澳大利亞各地,人們觀察到澳洲白海豚在各種近岸——河口沿海棲息地覓食,包括河流和小溪、裸露的河岸、淺灘、岩石和珊瑚礁以及水深至少40米的水下珊瑚礁。
生活習性
澳洲白海豚成群進食。它們通常都很害羞,難以捉摸,往往與船隻保持距離。這些海豚是機會主義的多面手,以各種各樣的沿海河口和近海礁魚為食。覓食可以發生在各種棲息地,包括紅樹林、沙底河口、海草草甸和近海珊瑚礁。涉及分散在廣闊區域或緊密群體中的動物,目標是局部獵物。這些海洋哺乳動物偶爾會追逐魚類進入淺水區,並在海灘上捕捉獵物。
澳洲白海豚捕食多種魚類,包括底棲物種,例如,石鱸魚、齒馬魚、黃花魚、平頭魚和鱈魚。作為中上層物種,例如,泗水玫瑰魚、砂囊鰣魚、鳳尾魚、假鰺和梭魚。其中,石鱸屬是數量上最重要的獵物,占所有獵物種類的一半以上,占比52.9%,其次是
天竺鯛(
Apogon sp),占比10.4%和鱚屬(
Sillago sp.),占比9.7%。
據觀察,白海豚花在旅行上的時間更多,向旅行過渡的機率更高,旅行的時間更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巴布亞紐幾內亞。
來源不確定:印度尼西亞(巴布亞)。
在澳大利亞,澳洲白海豚被認為廣泛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岸線,從昆士蘭州與新南威爾斯州邊界(南緯31°27´,東經152°55´)到西澳大利亞鯊魚灣西部(南緯25°51´,東經113°20´)。對巴布亞紐幾內亞基科里三角洲地區的調查報告顯示,共有7群澳洲白海豚(2014年)。不確定該物種是否出現在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紐幾內亞(
阿拉弗拉海)之間大陸架的約30-90米的深水區。
繁殖方式
該物種的生活史被認為與中華白海豚相似,妊娠期為10-12個月,哺乳期可達2年以上,雌性9-10歲性成熟,雄性12-14歲性成熟。出生時身長估計為101厘米,性成熟年齡估計為14-17歲左右。世代長度估計為25歲,預計壽命超過40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近期,還沒有對澳洲白海豚的數量進行全範圍的評估。豐度估計值可從澳大利亞各地的幾個離散地點獲得。此外,目前正在西澳大利亞、北領地和昆士蘭州的幾個新地點進行監測以估計豐度。總體而言,現有的豐度估計表明澳洲白海豚存在於平均54-89隻個體和每平方千米0.1-0.19隻個體的小亞群中。
澳洲白海豚生活在由有限的基因流連線的小型且局部的亞種群中。迄今為止研究的亞種群估計沒有包含超過104頭成熟個體。因此,其範圍內最大的亞群很可能少於1000頭成熟個體,並且很可能少於10000頭成熟個體。與其他鯨目動物一樣,澳洲白海豚的低繁殖率使它們很容易受到人為死亡率較低的影響。例如,假設招募率為3%(如Moore 2015年對中華鰍和鉛鱧的估計),如果僅在75年(三代)內,100頭個體的離散亞種群將減少30%、50%和80%,由於人為死亡率,每年分別有3.7、4.1和5.3人被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