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蒙球針殼

薩蒙球針殼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多生葉背,易消失或近存留,散生或形成斑塊;子囊果近聚生或散生,扁球形,直徑249-394(平均287.6)μm;附屬絲 14-2根,數量常多得彼此相接,針形挺直,頂端尖,個別頂端成短的雙分叉,基部膨大成球形,有時上部或中部也出現節狀膨大,無隔膜,長260-518μm,多為子囊果直徑的1-1.5倍;子囊17-37個,柱形、長橢圓形到長卵形,有柄,73-123×24-48μm;子囊孢子2-3個,多為2個,很少3個,橢圓形、球形、矩圓形或卵形,29.5-49.2×17.2-27.1μm,孢子為 3個時常較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薩蒙球針殼
  • 別稱: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
  • 分布區域:四川雅安
  • 特點:薩蒙球針殼
分布,中國分布,世界分布,討 論,

分布

中國分布

泡桐 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四川雅安(37179)。
日本泡桐 Paulownia tomentosa(Thunb.)Steud. :四川金堂(11491,14057)。
凌立(Ling,1948)報導本種還寄生在四川的川泡桐 Paulownia fargesii Franch.上。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

討 論

1900年宮部(Miyabe)在日本的壯麗泡桐 Paulownia imperialis Sieb & Zucc.上採得此菌(見Homma,1937),並定名為新種,即 Phyllactinia imperialis Miyabe,但未正式發表。1937年本間(Homma,1937)在她的《日本白粉菌科》(Erysiphaceae of Japan)一書中用了此名,但早在1933年 Blumer便根據宮部的標本命名為 Phyllactinia sallmonii Blum. 並予以發表,所以此菌的後一名稱為合法有效名。
Salmon(1900a)曾注意到宮部送給他這個菌的標本,與 Phyllactinia corylea(Pers.) Karst.的形態有明顯的區別,但是由於他將此屬處理為單種屬,所以只好將它歸入Phylla- nnia corylea。實際上,此菌子囊殼遠較 Phyllactinia corylea的為大,附屬絲也較多而密集。
寄生於玄參科泡桐屬Paulownia上的球針殼,在我國有兩個明顯不同的種,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 Phyllactinia salmonii Blum. 的子囊果較 Phyllactinia paulowniae Yu 的為大,子囊及子囊孢子也較大,附屬絲較多而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