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名稱】:薦賢舉能
【拼音】:jiàn xián jǔ néng
【解釋】:舉:推薦。選拔推薦有才能有德行的人。
【出處】:《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出處2】: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於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原文
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自古將帥,未嘗不矜能自賢,疾勝己者,此諸賢則不然。孫權初掌事,肅欲北還,瑜止之,而薦之於權曰。“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與權箋曰:“魯肅忠烈,臨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肅遂代瑜典兵。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蒙遂亦代肅。蒙在陸口,稱疾還,權問:“誰可代者?”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所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也。
譯文
孫吳之所以擁用江東,抗衡於中州,根本是因為孫策、孫權的雄才大略。當時東吳的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個人,是當時的(東吳)的所謂社稷心膂,)都是能與國家共存亡的大臣。自古將帥,大都誇耀自己是賢能之人,沒有不嫉妒超過自己的人。但是上面這些賢能的人卻不是這樣。孫權剛接執掌政權,魯肅想要去江北(投靠曹操),周瑜阻止了他,然後向孫權推薦:“在需要魯肅輔佐的時候,應該廣大尋求這樣的人才,來成就事業。”後來周瑜臨終前給孫權寫信推薦:“魯肅性子忠烈,處理事情不馬虎,如果能用他來代替我,我死不後悔!”魯肅就代替周瑜治理軍隊。呂蒙因為尋陽令,魯肅見到了他,說:“你現在的才略,不再像當年才疏學淺了。”於是拜見了蒙母,和朋友一起離開了。呂蒙後來也代替了魯肅執掌軍權。呂蒙在陸口,因有病辭職,孫權問:“誰可以代替你?”呂蒙說:“陸遜能長遠地考慮問題,能夠擔負重任,謀深慮遠,最終可以擔當大任,再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於是陸遜代替了呂蒙。雖然他們互相推薦引見,而孫權又能委心聽之,東吳之所以為吳,並非是偶然的
舉善薦賢人物注釋
1.矜:誇耀
2.疾:嫉妒
3.勝:超過
4.者:……的人
5.然:……的樣子
6.掌:執掌。掌事:執掌政事
7.北:向北
8.佐:輔佐。佐時:輔佐君王治理國家
9.比:和……一樣
10.箋:信(一種寫給尊貴者的書信)
11.臨:處理
12.事:事情
13.苟:馬虎
14.典:掌管
15.卿:你
16.意思:考慮問題
17.深長:長遠
18.負重:擔負重任
19.是過:超過他
典故
王旦與寇準同為北宋真宗時期的宰相,他們同年考取進士,同朝為官,同樣得到上級
管理者宋真宗的器重。但是他們的性格、才能、表現、貢獻卻並不相同。寇準比較獨斷自任,奢侈講排場,器量也欠寬弘,但有不凡的膽略和才幹,為北宋王朝作出了顯赫的政績,聲名遠播。比如在抵禦契丹族進犯的衛國戰爭中,寇準就曾屢建奇功。他指揮軍隊在敵人進攻面前能鎮定自若,並曾妙勸真宗御駕親征,敗退敵軍。與此相對照,王旦主要是從事幕後工作,能識大體,待人處事寬厚,生活儉樸,默默無聞支撐著大宋江山及其日常運轉。應該說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才,他們各有短長,各有特點,只要善於發揮其長處,克服其短處,處理得當,就能起到互補的作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啟示之一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所倡導的要素有用原理和人才互補效應,並非強調完美要素之間的整合或互補,而是要重視揚長避短式的人才開發與配置策略,從而達到最後的整體效益大於所有個體相加之和的作用。
說文解字
周瑜、魯肅、呂蒙等將帥不僅不嫉賢妒能,反而一個個薦賢舉能,這對吳主孫權來說,真是莫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