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出自古籍《列子·湯問》,這篇古文告訴我們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千萬不可稍有成績就驕傲自滿。要虛心好學,追求多學多問。不要淺嘗輒止的學習,學習必須虛心、持之以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譚學謳
  • 外文名:A Subtle Hint
  • 拼音:xuē tán xué ōu
  • 出處:《列子·湯問》
  • 啟示:學習必須持之以恆,不能驕傲自滿
  • 近義詞:淺嘗輒止
  • 主要人物:薛譚、秦青
原文,譯文,斷句,文學常識,啟示,讀後感,原著簡介,列子·湯問,列子,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選自《列子·湯問》)

譯文

薛譚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徹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藝,就自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去。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設宴給他送行,秦青打著節拍,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流動的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生也不敢再說要回去。
注釋
薛譚秦青:傳說中秦國兩名善於唱歌的人。
(1)謳(ōu):徒歌(無伴奏)歌唱。這裡指唱歌。
(2)於:向。
(3)窮:盡、完,用完。這裡指學完。
(4)技:本領。
(5)謂:以為,認為,自認為。
(6)盡:學盡,學完。
(7)遂:於是,就。
(8)之:代詞,指代上句中的秦青之技 。
(9)辭:告辭,告別。
(10)歸:回去,回家。
(11)弗:沒有,不。
(12)止:挽留,阻止。
(13)餞:用酒食設宴送行,設酒送行。
(14)郊:城外大道旁。
(15)(qú):大路,四通八達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邊。
(16)悲歌:慷慨悲壯的歌。
(17)振:使...振動。
(18)響遏行云:遏,使...停止,阻攔;行雲,飄動的雲彩。形容歌聲嘹亮。
(19)謝:道歉。
(20)反:通“返”,返回。
(21)撫節:打著節拍。輕輕地打著拍子。
(22)於:在。
(23)言:發誓。
(24):讀音yù,賣。
(25):讀音lí,棟,中梁。
(26):讀音biàn,鼓掌。
(27)放:通‘仿’,效仿。

斷句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文學常識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其人在《莊子》一書中屢次出現,其學說近於《莊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列子》一書中不少篇目章節與《莊子》類同,此篇文字出自《列子·黃帝篇》,而《莊子·齊物論》中亦有一段文字與之相類似,義旨相同,而文字略減。
薛譚:古代傳說人物。戰國時秦國人,善歌。薛譚師從著名歌唱家秦青學習技藝,薛譚非常聰明、好學,嗓音又格外甜美嘹亮。“響遏行雲”的典故就源於此。

    啟示

    這篇古文告訴人們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千萬不可有成功就驕傲自滿的心態,不要淺嘗輒止的學習,學習必須虛心、持之以恆。犯錯誤不要緊,知錯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因為有一點皮毛知識就驕傲自滿,要努力刻苦地學習,超越自我。因為學海無涯,永遠精進。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虛心求教,要沒有止盡地學下去。不能驕傲自大,要知錯就改。
    這個故事說明了學習必須虛心,持之以恆,不能驕傲自滿。同時這裡也給我們以啟示:一方面可以說恰當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當反過來用它來指導學生實際時,就應具體化、形象化,教師的引導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針對往往容易產生自滿的同學,這樣的導嚮往往能使其看到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使其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讓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發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為“四有人才”,進而激勵他們銳意進取的可貴精神。

    讀後感

    “薛譚學謳”全文的重心是刻畫人物秦青和薛譚。頌揚秦青的“視徒如子”和薛譚的“知錯就改”的好品質。秦青對待學生,寬容大度、仁愛和善,作者用最簡潔、洗鍊的詞字成功塑造出教師秦青的高大形象。
    其實,薛譚很厲害。薛譚不僅有“知錯就改”的大丈夫品質,有對真善美尤其聲樂藝術的執著追求的好德性,還有頭腦清晰、眼光銳利的藝術鑑別力。在混沌世界,尤其在銅臭熏天的年度,學生尋明師難;名師尋好學生更難。學生尋名師,其難難在必須長著一對銳眼。中國人病痛多,否則電視廣告就不會有那么多的藥物廣告。國人之眼疾,比如“紅眼病”、“勢利眼”,比比皆是。治療眼疾的藥,電視卻從無廣而告之的,可見此等眼病是無藥可治的癌症。“勢利眼”者便要“一葉蔽目,不見泰山”,何有拜會名師的緣分?薛譚聽見秦青激亢放歌,當即識辨出這是最高級的聲樂藝術,出於對藝術的真愛,所以斷然決定認錯,爭取返回秦青門下去努力學習真正的藝術。可惜,有太多太多的中國青年沒有藝術的鑑別力,渾渾噩噩地叫慣施煙霧的媒體輕易牽著鼻子乖乖的走,否則,哪來的“追星族”?何來如此之多的人痴目迷戀“十二樂坊”?什麼是“藝術鑑別力”?這是一個三言兩語不能說清的大學術題。我常對我的學生說,能“觀文辨人”者有望叩開聖潔的文學大門;可“聽音識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樂之堂。這其實說及的也只是“鑑別力”的大海之一滴而已。名師尋覓“好學生”所必須具備的生理條件(比如,色盲不得學美術,耳背不得學音樂,骨骼欠佳不得學舞蹈),俯拾皆是,精神好(執著追求藝術又刻苦學習)的學生也不難找,名師要尋人格、品德好的學生,無疑大海撈針。為什麼會這樣?我不說,硬要說,我又要犯矛頭直指社會對特保“兒皇帝”放縱的揭短罪過。

    原著簡介

    列子·湯問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由春秋戰國時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禦寇)所著經典。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錄有《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其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現在流傳的《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經過秦火,劉向整理《列子》時存者僅為八篇,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
    薛譚學謳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人,大約與鄭繆公同時。
    薛譚學謳
    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其餘共成《列子》一書,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