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南明河。明萬曆《滕縣誌》載:“南明河俗稱捉白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沙河
- 原名:南明河
- 文獻記載:明萬曆《滕縣誌》
- 源頭:嶧山黑風口諸泉
原名南明河。明萬曆《滕縣誌》載:“南明河俗稱捉白河。
”南明河原流域面積很小,明隆慶元年“遏薛南流”,入南明河後,又稱薛沙河。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開成,南明河與泇河十字相交,故此段又稱十字河。1957年,山東省沂沭泗治淮指揮部在《十字河治理施工方案》中定名為...
全長24.4公里,境內長11.4公里;東股為薛城大沙河,亦稱薛沙河,西南流,至彭口閘鄉種口村東入境,在南壩村入微山湖。全長40公里,境內長3.5公里。老薛河,發源於滕縣木石鎮桃山,西南流,至夏鎮大官口村北入境,於紙坊村入老...
全長24.4公里,境內長11.4公里;東股為薛城大沙河,亦稱薛沙河,西南流,至彭口閘鄉種口村東入境,在南壩村入微山湖。全長40公里,境內長3.5公里。老薛河,發源於滕縣木石鎮桃山,西南流,至夏鎮大官口村北入境,於紙坊村入老...
2005年統計,界河至北沙河段,長14公里,其中辛安溝北至界河段有三條生產堤,辛安溝至北沙河段有兩條生產堤。沿線地面高程一般為34.0米左右,堤頂高程一般為36.5~37.5米,頂寬一般2~3米。新薛河至薛沙河段,長4.9公里,由彭...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濟寧地區組織6.9萬民工,自薛沙河官莊以下開挖新薛河,削減了薛沙河的汛期洪水,減輕了該區域洪澇災害。後經數次治理,疏浚河道,修復加固下游堤防,河道流暢。1993年8月4日~5日,新薛河流域普降暴雨,最大點...
彭口三洞閘 彭口三洞閘位於今彭口閘運河南堤,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薛沙河築壩(今薛城區石壩村)遏水於種口南行後,該閘減泄水量減少。閘上建橋,名三洞橋,接通纖道。
種口雙孔減水閘 位於今種口村南、老運河南堤,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減泄彭口山水(今薛沙河)汛期異漲之水入微山湖。引渠長266丈。
為避彭口閘段薛沙河沙淤,清宣統元年(1909年)開挖通惠新河。(民國·沛縣誌)載:“自夏鎮水火廟(今昭陽三孔橋東300米處)向南,穿南莊,折而東,至郗山入舊槽(泇河),長38里。並建通惠上下閘。上閘跨河口,下閘在南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