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正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01年
- 逝世日期:1995年
- 職業:教導主任,校長
- 畢業院校:燕京大學
人物簡歷,人物成績,人物貢獻,重點事件,重點事件,
人物簡歷
1901年,江蘇無錫生。
1918年,就讀於上海聖瑪利亞女中。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
1924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教育系。
1932年,任上海中西女中校務長。
1936年,她擔任中西女中校長後,聘請了幾位中國教師組成校政委員會。
1948年再次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50年,她回國繼續擔任中西女中校長。
1954年起當選為上海市第一至第五、七、八屆人民代表。
1972年,薛校長重返教育崗位,這時她已是71歲的老人。
1979年,薛校長應海外校友的邀請,到美國、香港等地訪問。
198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92年,91歲的薛正志願參加全國“希望工程愛心行動”,資助10名貧困地區孩子上學。
1995年,去世。
人物成績
薛正首先從加強中文教學入手,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聘請中國教師講授中國歷史、中國地理;組織學生演出中國現代劇《一片愛國心》。為在教育上爭取更多自主權,薛正聘請7名中國教師組成校政委員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國顧問的控制。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教會決定解散中西女中,薛正堅持辦學,成立中國人自己組織的校董會。民國32年夏,侵華日軍“徵用”中西女中校舍,她不顧個人安危,先後6次親至日本陸軍司令部交涉,未果,仍被強行遷校。
民國29年,薛正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獲碩士學位。民國37年再次赴該校攻讀博士學位。1950年,她回國繼續擔任中西女中校長。兩年後,中西女中與聖瑪利亞女中合併為市三女中。薛正經受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非人摧殘和折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已年逾古稀的薛正重返教育崗位。1981年市三女中被列為上海市重點中學,1984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薛正市三女中終身“名譽校長”稱號。
1951年,薛正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任民進上海市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和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1954年起當選為上海市第一至第五、七、八屆人民代表。60年代任上海市長寧區副區長,80年代任長寧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5年,84歲高齡的薛正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2年,91歲的薛正志願參加全國“希望工程愛心行動”,資助10名貧困地區孩子上學。她還聯絡世界各地40多位校友共籌資金,資助江西省貧困地區42名國中畢業女生讀到高中畢業。
人物貢獻
五四運動爆發後,她積極參加上街演說,呼籲社會各界捐款支援被捕學生,遭到校方的阻攔,這使她認識到洋學堂的教育方法雖然先進,卻具有濃厚的殖民色彩,她萌生了以教師為職業,以洋人的教育方法同本民族的愛國主義信念相結合的教育思想。畢業後,她到中華基督教全國女青年協會工作了兩年,後入東吳大學和燕京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她來到上海中西女中,1932年任校務長。該校注重傳授西方上層社會淑女生活方式和灌輸西方文明,當時,學校的所有課文甚至中國歷史,均由美國人編寫並執教,英文不及格不能畢業,1936年,她擔任中西女中校長後,決定改革當時學校推行的這種殖民主義教育方法,聘請了幾位中國教師組成校政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國顧問的控制。抗戰期間,她支持教師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排演《雷雨》等中國戲劇。
抗日戰爭爆發,薛支持進步教師宣傳抗日,教學生唱革命歌曲,組織學生演革命話劇。日軍強將學校作為傷兵療養院時,薛不顧安危,6次赴日本陸軍司令部交涉。在日軍占領上海期間,拒絕汪偽教育諮詢委員會的聘書,學校不講授日文課,並拒絕日本女子壘球隊來校比賽。日本投降後,薛帶領師生清理滿目瘡痍的校園。在民國29年和民國37年,薛曾先後兩次赴美攻讀教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民國37年深秋,在美攻讀博士期間,因患乳腺癌動手術。入院前她留下遺言:“若手術不成功,希望把我的心臟取出來燒成灰,帶回我的祖國去。”1949年,薛毅然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婉拒導師勸阻,啟程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幾經周折,薛於1950年春回到祖國,繼續任中西女中校長。學校改為市三女中,薛以校為家,為實現“以育人為己任,為國家作貢獻”的諾言,潛心治校,不斷探索女子教育的規律,創造並積累了豐富的女子教育經驗。1979年,應海外校友的邀請,赴美國、香港等地訪問考察,向海外各界宣傳祖國建設和教育發展的情況,鼓勵她們以各種方式報效祖國和母校。1991年冬,薛親自製定女子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是:“每個人特別是我們女子,要有堅強的意志,虛心求教的精神,目光遠大,明辨是非,看到自己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所在與影響所及,為祖國的繁榮、人民的幸福貢獻聰明才智。”1984年,薛被聘為市三女中名譽校長,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重點事件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了投身於祖國的教育事業,1950年春她放棄了還有幾個月就能獲得的博士學位、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幾經周折,轉輾萬里,回到了祖國。輪船到達青島時,要升起中國國旗進港,船上一名外國水手翹起大拇指對她說;現在中國了不起了。一回到上海,她就到市教育局要求馬上安排工作。她很快被任命繼續任中西女中校長。兩年後,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合併,成立市三女中,她擔任副校長,問她對此有什麼想法,她說,只要有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都可以。
1960年薛正被任命為市三女中校長,除了建立一支精通業務,教風嚴謹,熱愛學生的師資隊伍,在外語教學方面保持固有的特色,她更加注意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素質。她常到大食堂和學生一起進餐,了解學生的一伙食狀況,要學生注意營養。她漫步在走廊里,草坪上,帶頭拾廢紙、拔雜草,她要求學生做的事,自己先做。新生入校不久,她往往就能叫得出名字。她為人正直,敢於直言不諱。學校里那片被日寇破壞過的草坪,解放後更加平整美觀,一直是學生憩息和舉辦各種活動的好地方。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學校要養豬種菜,有人主張把大草坪挖掉種菜,薛校長堅決不同意。有人說薛正不關心人,只關心草地。這話被薛校長知道了,她說,我正是從關心學生出發,才不讓毀掉這塊草坪,沒有大草坪,灰沙多了,就影響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1972年薛校長重返教育崗位,這時她已是71歲的老人,她以加倍的努力投入工作。上海市三女中的外語教學一直是領先的,“文革”中被嚴重削弱了。為恢復市三女中外語教學的優勢,薛校長又著重抓外語教學,十多年一直堅持聽課,參加外語教研活動,和老師一起研究,還曾從香港請一名老師教外語。她的努力取得了優異成果,市三女中的外語教學一直居乾全市乃至全國的前茅。市三女中的校園、校舍一直是整潔美觀,令人羨慕的。“文革”中被破壞了。薛校長又負責校園、校舍的修整恢復。爭取海外一些校友的支持幫助。例如健身房的整修得到了在香港的1946級校友蔡詠芳等資助。
“文革”期間市三女中改名為三中,兼收男生。薛正校長是從事女子教育的專家,她對女子教育有獨到的見地。她認為男女在智力上各有長短,而男女在生理上的區別是明顯的,女子教育應當同男生有所區別。對於籠統地講“男女都一樣”的說法,她一直認為是不科學的。她認為男女生的文化科學知識教育應當相同,除此以外,特別要強調女性的道德教育和必需的家政教育,教育女子如何做好一個新時代的女性。除了在業務上發揮作用外,一個女性的道德素養如何,將影響丈夫、孩子及整個家庭以至於整個社會。教育好了女性,會影響整個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講,女性的作用大大超過了“半邊天”的實際作用。薛正校長為恢復女中的建製作了宣傳和理論準備。1981年市里決定學校仍改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並確定為部分寄宿制的上海市重點中學。此後,薛校長和其他校領導更加致力於探索女子教育規律,提供優異的成才環境,培養優良的女子人才。1984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薛正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終身名譽校長。
重點事件
1979年,薛校長應海外校友的邀請,到美國、香港等地訪問。師生久別重逢,分外親切。有人認為她這次去美國,可能不回來了。可是她不但按時回來,還做了不少工作。她向校友和海外朋友作了題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教育概況》的演講,介紹新中國的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擴大了中國教育在海外的影響。訪問期間她參觀了各地一些好的中國小,回國後向教育界同行作了多次《美國教育隨記》和其他考察內容的匯報。這次出國,她還把中西女中在美國的存款提了出來,買了一部分書,還帶回四萬美元,一台軋草機。帶回的錢物都上交,自己只留了一個小小的計算器,就這還向校黨組織作了匯報。
在這期間,薛正先後寫了《我所知道的中西女中》 、《外語教學改革發展趨勢》 、《論中國教育現代化》、《針對女性特點,教育造就新一代女性》、 《關於成人女子教育》 等一系列文史資料和論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薛正同志除了更加奮力工作,把學校辦好外,還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薛正同志1951年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被選為民進上海市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和中央參議員。1954年起,她當選為上海市第一至八屆人民代表。六十年代她任上海市長寧區副區長,八十年代擔任區人大副主任。黨內一些同志把她當作統戰對象,或者認為她在黨外更能發揮作用,所以沒發展她入黨。但是薛正同志一直有參加中國共產黨的要求。1985年,84歲高齡的薛正同志終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她的夙願,她的信念、風範、人品永遠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