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鼎(?——1178年),字叔雲,出生年月不詳,今莆田市仙遊村楓亭鎮下橋村人。紹興三十年(1160年)梁克家榜進士,淳熙三年(1176年)提舉浙西路,因奏請開運河十四里有功,被提拔為戶部左曹郎官。不久,又升吏部尚書兼太子諭德。淳熙五年(1178年)又兼代理給事中。
基本介紹
- 本名:薛元鼎
- 字號:叔雲
- 所處時代:南宋
- 出生地:仙遊縣連江里霞橋境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1178年
- 主要作品:《薛氏講義》
- 主要成就:吏部尚書,太子諭德
人物簡介,人物解讀,
人物簡介
薛元鼎,字叔雲,生於南宋仙遊連江里(今楓亭鎮)霞橋。他自幼聰穎好學,4歲便能日誦《論語》數篇,12歲即以善文聞名鄉里。同邑名士鄭厚觀其文後不禁讚嘆:“此郎學根於道,後來之俊也。”
薛元鼎為官清正,能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平生嗜書,手不釋卷,勤於著述,有《薛氏講義》(或《詩文講義》)二十卷存世。
人物解讀
南宋一朝,仙遊連江里薛氏可謂才俊輩出,登科進士就有12人。南宋孝宗朝良臣薛元鼎,便以博學多才、德政恤民流芳青史。
紹興三十年(1160年),薛元鼎赴京應試,果然金榜題名高中進士,授惠州教授。不久,相繼調任太學正承事郎、宗正寺簿等職。
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補太學生為第一;三十年(1160年),赴京應試,高中進士,授惠州教授,但薛元鼎以母老請辭,不允。不久,調任太學正承事郎、宗正寺簿等職。隆興元年(1163年),升任國子監丞,並代理戶部左曹郎官。時值孝宗皇帝當政,詔令群臣輪對。薛元鼎遂進陳民生利弊,孝宗很欣賞薛元鼎的才能,說:“聞卿頗留意職事,民戶詞談,一一料理,書生能如此,可喜也。”贊曰:“卿不惟留意職事,議論亦自疏通。”次日下旨:“薛某留意職事,昨日輪對,觀其議論,不似閩人。”便擢其為秘書丞、軍器少監,兼太子侍講,責令其教導泰安太子(即光宗趙惇)。薛元鼎秉承孝宗旨意,教導太子熟習政務,博古通今,力戒驕傲,關心民政,熟悉民情,勤懇公務,致使泰安在兼任臨安府尹任上,多次受到孝宗的稱讚和鼓勵。薛元鼎講解卦大象,泰安首肯之,曰:“講解甚明,深有開發。”
隆興元年(1163年),薛元鼎已升任國子監丞,並代理戶部左曹郎官。時值孝宗皇帝當政,詔令群臣輪對,看中薛元鼎才能:“聞卿頗留意職事,民戶詞談,一一料理,書生能如此,可喜也。”薛元鼎遂進陳民生利弊,孝宗贊曰:“卿不惟留意職事,議論亦自疏通。”次日便擢其為秘書丞、軍器少監,兼太子侍講。
薛元鼎博學多才,悉心教導太子趙火享(即後來的光宗皇帝),勤研經史,關心民生,奉公治政。太子視其為恩師,甚感“講解甚明,深有開發”,兼任京師臨安府尹期間政績突出,頗受孝宗讚許。淳熙元年(1174年),薛元鼎因功兼權國子司業。
次年,薛元鼎奉詔提舉浙西路,視察太湖一帶水情。他乘舟沿江巡行,見有多處水道淤塞,遂上奏朝廷開鑿運河54里,以泄洪減災、疏通漕運。德政所及,備受當地百姓稱頌。孝宗賞識其賢能,便正式命其為戶部左曹郎官。
淳熙元年(1174年),因功兼權國子司業。次年,孝宗“以卿勸講東宮,勞甚,特畀(交給)道山寓直之寵”,提升薛元鼎為浙西路,視察太湖一帶水情。他乘舟沿江巡行,見有多處水道淤塞,遂上奏朝廷開鑿運河54里,以泄洪減災、疏通漕運。此舉備受當地百姓稱頌。孝宗賞識他的賢能,便正式命其為戶部左曹郎官。
淳熙四年(1177年)春,戶部提出專設輸送朝廷貢品戶籍之議,薛元鼎領旨赴秀州(今杭州灣以北沿海地區)考察,欲以一州年收支計盈虧而定貢稅數額,作為全國徵稅標準。他不辭勞累,深入各郡縣細察經濟財政,結果發現均無盈餘,甚至窘迫,百姓無法負擔。於是如實上奏,陳請朝廷撤消專設貢籍之舉。孝宗詳閱其表,準其所奏,稱曰:“卿真實才。”自此,愈加看重薛元鼎,提升為吏部尚書左郎官,又遷起居郎,兼太子左諭德,常徵詢朝政國事。
薛元鼎素以孝子著稱,雖然在外為官,但一直牽掛著家中的老母親,每當他從家書得知母親患微疾時,便寢食難安,一再陳請回鄉奉母。孝宗重其才,“欲大用之”,不願放行。
淳熙五年(1178年),薛元鼎暫兼權給事中。不久獲悉老母去世,他悲痛欲絕,身心俱焚。孝宗獲悉後,特派中使傳旨於他曰:“卿不要過分悲哀,應保重玉體,孝服序滿回京,將要委予重任。”他從京師千里奔喪,終因悲傷勞累過度,未及到家,竟病卒途中,令人唏噓扼腕。可謂“山川滿目淚沾衣,榮華富貴能幾時?不見只今蘭(木蘭溪)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里人被他孝行美德所感動,建祠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