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運河防潮閘

薊運河防潮閘

薊運河防潮閘,海河流域薊運河河口控制樞紐。分為老閘和新閘。老閘位於天津市塘沽區茶淀車站南魚港,於1968年汛前建成,後堵閉廢用。新閘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北塘薊運河口,主要功能是汛期泄洪、排瀝和非汛期擋潮、蓄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薊運河防潮閘
  • 地址:天津市濱海新區北塘薊運河口
  • 控制河流:海河流域薊運河
  • 建設時間:1968年,1974年
工程背景,工程概況,設計標準,工程建設,工程運用,

工程背景

薊運河防潮閘
薊運河防潮閘的位置
薊運河防潮閘建在薊運河入海口。薊運河,上游經薊縣、寶坻區界九王莊、州河、泃河匯流後稱薊運河。經薊、寶、寧、漢在北塘入海。堤防長度,左堤7公里,右堤6公里。1973年建薊運河新閘時,將舊閘至新閘一段裁直。由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設計,天津市根治海河指揮部組織施工。河底高度負6米,上口寬300米,底寬120米,流量1200秒立方米。
上游泄洪經此入海。大暴雨集中在夏、秋,此間多發生海潮頂阻,因此無論有無降水,都有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上遊行洪排澇,尾閭宣洩不及;當地短時大暴雨積水;海潮頂阻倒灌是造成洪澇災害的3個主要因素,諸因素並發時招致重災。薊運河的河道及防潮閘嚴重淤積,泄洪能力大幅度下降;區內排水緩衝地帶日趨縮減,也是易致洪澇的因素。
薊運河防潮閘
薊運河防潮閘閘上河道
薊運河防潮閘
薊運河防潮閘閘下河道

工程概況

薊運河防潮閘有新、老閘之分,老閘於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丰南縣發生7.8級大地震全部震毀。老閘設計流量1100立方米/秒,閘上洪水位2.5米,閘下洪水位4.7米,-1.5米;校核流量1300立方米/秒,閘上洪水位3.0米,-2米,閘下洪水位4.7,-1.5米;共9孔,閘門為鋼雙扇閘門混凝土平板起直升鋼筋結構,中孔閘門8X10.2米,閘底板高程-5.5米,閘門頂高程4.7米。
薊運河防潮新閘,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北塘鎮北薊運河入渤海灣處。
薊運河防潮閘
薊運河防潮閘
薊運河防潮閘,系開敞型,井柱樁基礎,分離式底板,閘孔12孔,其中中孔8孔,兩端各有邊孔2孔,中孔閘門尺寸8×9.5米,底板原設計高程-6米;邊孔閘門尺寸8×7.5米,8×4.75米,底板原設計高程-4米,-1.25米。閘門為上、下扇直立鋼閘門,閘門頂部設計高程3.5米。
防潮閘的主要用途,泄洪排瀝、防潮蓄水。泄洪流量1200/秒,相應閘上設計水位2.14米(黃海高程,本閘同),閘下設計水位1.91米,擋潮蓄淡最高蓄水水位2米,正常蓄水位1米。
防潮閘左側建有船閘,設計標準按300噸級,能通過250立方米每小時絞吸式挖泥船,最高通航水位2米,最低通航水位-1米,閘門為橫拉式,閘室長130米,閘室寬10.6米,閘室底板設計高程-3.5米。
閘體兩側設有魚道,由於上游之淡水補充不足,引魚、過魚受到限制。
防潮閘上游一側設有公路橋,設計標準汽13-拖60,橋面高程4.5米,梁底高程3.9米,橋面寬6米,橋長130米。防潮閘下游一側設有工作橋,設計橋面高程4.5米,梁底高程3.9米,橋面寬4.5米,橋長130米。

設計標準

薊運河防潮閘的主要用途,泄洪排瀝、防潮蓄水。泄洪流量1200米3/秒,相應閘上設計水位2.14米(黃海高程,本閘同),閘下設計水位1.91米,擋潮蓄淡最高蓄水水位2米,正常蓄水位1米。
薊運河防潮閘
薊運河防潮閘工程技術指標表

工程建設

舊閘,於1968年汛前建成,1976年地震時被震毀,堵閉廢用。
新閘,設計與施工均為天津市根治海河指揮部承辦,建成日期1974年7月,完成土方39.5萬立方米,石方2.49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1.47萬立方米,投資900餘萬元。1976年唐山、丰南大地震,致使防潮閘受到嚴重震災,大閘兩端橋頭堡傾斜,閘底板脫落,機架橋、岸牆、工作橋、船閘及其附屬設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影響正常運行。1977年進行震毀修復並對閘底板進行過靜壓灌漿處理。1984年至1986年又對深孔閘底板進行靜壓灌漿,1987年再次進行高壓定噴灌漿。
由於年久失修,基本喪失了擋鹹蓄淡的功能,2000年6月,經水利部專家鑑定為“三類閘”,亟須進行除險加固。薊運河防潮閘除險加固工程2008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2010年5月完成竣工驗收。

工程運用

汛期閘上一般控制水位0.5米,超過時提閘放水。汛後閘上正常蓄水位1米。
防洪效益:年泄洪量6.33億立方米。1977年8月2日,閘上水位1.71米,閘下水位1.41米,過閘流量1590立方米/秒,為歷史最大泄流流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