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心:弗里達卡羅的秘密筆記

薄荷心:弗里達卡羅的秘密筆記

如果要和死神做一個交易,以一生的苦痛偷得餘生,你願意嗎?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薄荷心》中,墨西哥作家F.G.哈根貝克用墨西哥國寶級女畫家弗里達·卡羅和死亡教母的一場交易勾畫了弗里達在死亡獻祭過程中苦痛綻放的傳奇一生。

基本介紹

  • 書名:薄荷心:弗里達卡羅的秘密筆記
  • 作者:(墨西哥)F.G.哈根貝克
  • 譯者:莫婭妮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1月
書籍內容,書籍賞析,

書籍內容

弗里達·卡羅是享譽世界的墨西哥女畫家。她幼年曾患小兒麻痹症,青春時期經歷一場致命、影響終生的車禍。她一生做過31次手術,她信仰共產主義,她多情卻又深愛自己的丈夫迭戈,終生彼此傷害卻又無法分離。這樣一位傳奇的女性,要想真實再現她的精神世界實為艱難。本書作者卻為她構築了一個終生與死亡為伴的意象世界:弗里達在車禍瀕死昏迷時,與死神教母做了一場交易:用一幅自畫像代替自己在死者王國的位置,並在每年亡靈節向教母供奉,以美味的墨西哥美食換得在人間的偷生。弗里達把她用生命片段傾灑而成的美食記錄在《薄荷集》中,虔誠地兌現與死亡教母的諾言。在一道道墨西哥菜的誘人香氣中,在滿是桂皮、胡椒和大把薄荷氣味的紙頁中翻閱弗里達痴狂苦痛的一生,這些滋養靈魂的食糧仿佛也給她苦澀的生活添加了各種香料,以此摒除些生活的苦味。小說用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借用墨西哥傳統文學神話、鬼怪傳說元素,在誘人的墨西哥美食香氣中重新構築了弗里達的生活、藝術、苦痛和痴戀世界。
一切痛苦源於弗里達與迭戈·里維拉的感情。這段終其一生糾纏不清的情感既讓弗里達走進了璀璨的藝術世界,享譽天下,也為她帶來了一生的痛苦與不幸。疾病纏身、二度流產、感情出軌……每當她哀嘆人生,便想起與死神教母的交易,以痛苦換取生命,這樣的交易是否值得?死亡使者和教母幽靈般隨時駕臨弗里達的生活。當她還是六歲的小姑娘看格林童話時,吸引她的是死神教母。在革命的流彈之下,她生平第一次見到了從此一輩子跟隨她的奇異存在:死亡使者。每次使者的到來總是預示著某種禍事,像是弗里達的精神煉獄。戴面紗的死亡教母更隨時提醒著這場交易,可也告訴她“孕育著希望的大樹/懇請你呀永遠屹立”,讓她拚命地在祭台上開著花。
《薄荷心》構築了一個奇幻詭譎的意象世界。哈根貝克從墨西哥文學母題中汲取著豐厚的養分,也從墨西哥文化傳統、奇卡諾文化傳統中吸取了力量。死亡教母戴著面紗,儼然就是墨西哥民間傳說中的女性原型“哭泣的女人”。在墨西哥傳統中,“哭泣的女人”靈魂在水邊徘徊,為了尋找她失去的孩子。她的哭泣具有魔力般的誘惑力,會將流浪的孩子或者成年男子捕捉為獵物,她代表著死亡和誘惑。戴面紗的哭泣女人,是母親,更是痛苦的化身。而弗里達現實中大量的自畫像和畫作也為這種意象的營造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作者在描寫戴面紗的女人拔出心臟血管的那一幕,像極了她的畫作《兩個弗里達》(TheTwoFridas,1939)。弗里達在醫院流產的意象描寫,從腹部伸出的灌滿鮮血的管子、“地板上奄奄一息的藍色蘭花”、“矯形器械”,“浮游上方的胎兒”,就是《亨利福特醫院(飛翔的床)》(HenryFordHospitalorTheFlyingBed,1932)的文字重現,更不用說以“受傷的小鹿”(TheWoundedDeerorTheLittleDeerorIamaPoorLittleDeer,1946)對弗里達苦痛的隱喻。這些畫像在作品中有了獨一無二的存在意義,它們都是為死亡教母所供奉的祭品。她向教母交出了自己的生命、心靈和思想。畫像中那高傲的女孩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她自己的美好與缺陷。

書籍賞析

瀰漫在作品全篇中的死亡意象根源上來源於墨西哥人從古代印第安人哲學中繼承的對死亡獨特的價值觀念。墨西哥人對死亡是嬉笑相對的,他們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回照,更是生命的補充。一年一度的亡靈節,就是這樣一種觀念的體現。他們歡欣鼓舞地慶賀生命周期的完成,迎接生者與死者的團聚。人們祭奠亡靈,載歌載舞,卻無悲傷。“死亡是哀悼,也是歡喜;是悲劇,也是玩樂。”祭台上的亡靈麵包、糖骷髏、各種美食都是為了迎接這最後的時刻。哈根貝克說,他寫作這本書最初的本意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墨西哥這個國家,弗里達這個人物正好有實現這個願望的所有因素。“從弗里達這裡,我們看到了墨西哥的藝術、美食、文化。可以說,墨西哥就是弗里達,弗里達就是墨西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