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自造浙江蕭山南沙地區當代鄉土住宅的歷史、形式與模式

蕭山自造浙江蕭山南沙地區當代鄉土住宅的歷史、形式與模式

《蕭山自造浙江蕭山南沙地區當代鄉土住宅的歷史、形式與模式》是2015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段威。

基本介紹

  • 書名:蕭山自造 浙江蕭山南沙地區當代鄉土住宅的歷史、形式與模式
  • 作者:段威
  • ISBN:9787302394952
  • 定價:58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8.01
內容提要,前言,目錄,

內容提要

本書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的南沙地區為地理範圍,從單體到聚落層面的形式和組織秩序入手,在追溯歷史背景的基礎上,以新中國成立後至今現存的當代的鄉土住宅為對象,研究其歷史背景、形式規律和生成模式,並企圖挖掘在新城鎮化語境下未來城郊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益建議。相關研究的目的並非繪製一張蕭山南沙地區的演變歷史畫卷,也非對其現存鄉土住宅和聚落的純粹考記,而是以蕭山南沙地區的若干村鎮的鄉土住宅為一系列樣本,了解新中國成立後至今,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城郊農村的聚落和住宅的一些特徵和模式,以及促成其形式和組織秩序的外部條件。 本書適合對鄉土建築和聚落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者閱讀,也可作為對當代鄉土建造感興趣的建築師及高校師生的讀物。

前言

鄉土建築質樸而真實的建造方式一直吸引著我。讀博數年來,我跟隨導師翻山越嶺,走訪了中國各地的農村。田野鄉陌的一間間粗陋的民房總能讓我駐足良久,鄉土住宅里的歷史、生活、匠作、人倫、教化都吸引著我的心靈。多少次,我從四面八方回到鄉野,這些房屋總能激盪起我的萬千心緒,我享受著這種充滿魅力的風景帶來的愉悅,卻無法參透其底蘊。記錄和理解鄉土建築是我的願望,博士論文研究期間我走訪了浙江、湖北、雲南等地的農村。在田野調查中,我遊覽鄉野的風景,測繪鄉土的房屋,記錄鄉民的生活,這些經歷豐富了我的體驗,亦教化了我的心靈,並引發了我對當代中國農村鄉土住宅的關注,進而讓我明確了博士論文研究的方向。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著一種巨變,當代中國鄉村幾乎已經完成了一種自發的“現代化”的轉型,廣大城郊農村地區的鄉土自建活動逐步拋棄了古典時代的技藝、結構、符號,甚至審美品位。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鄉村經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從物質環境到心理環境,這些從傳統的“農為邦本”里走出的鄉民正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經歷著一種巨變,而這種巨變也正以鄉土住宅和聚落的物質形態呈現在我們眼前,值得建築學者記錄、分析和反思。
經過數年的田野調查和走訪,蕭山逐漸呈現在我的眼前。這個杭州城郊的農村地區存在著廣泛的鄉土自發性建造現象,擁有著蓬勃的高密度小規模工業化集群和田園化的鄉村人居景觀。巨量的自發建造的擁有自我進化能力的鄉土住宅和聚落在蕭山存續了數十年。值得注意的是,蕭山所擁有的特徵已經組合成了一個穩定的系統,相互支持,相互依存,極具活力。蕭山現存的當代鄉土住宅和聚落集中地反映了當代中國城郊較發達農村地區的鄉土建築的歷史、形式和模式,可以作為研究的基礎樣本。
通過實地田野調查和記錄,產生了立足於實地調查的137處樣本和詳細測繪訪談的20處樣本,我將蕭山當代鄉土住宅生成過程中涉及的諸多樣本、形式、組織、特徵和語境進行了一種較為邏輯的梳理,並完成了博士論文《浙江蕭山南沙地區當代鄉土住宅的歷史、形式和模式研究》,本書即在該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成。
本書取名“蕭山自造”出於兩方面的考慮。首先本研究關注的是蕭山南沙地區的鄉土住宅和聚落,試圖通過實地調研和訪談對其進行忠實的記錄。蕭山南沙地區的鄉土住宅樣本事實上也只是千千萬萬的中國當代鄉土建築和聚落大家庭中的小小一分子,對它們的梳理是對這個大家庭的一種有益的補充,即對“建造”的記錄。另一方面,本研究藉由它們的形式、特徵和模式對“當代”的中國鄉土住宅進行一次個案考察,管中窺豹,以期理解當代中國農村鄉土社會的生態、規則和文化,即理解其“自發”機制。綜上,本書關注的既是這些建造於蕭山南沙的房屋,亦是這些房屋背後的人為動因,故而取名“蕭山自造”。
博士論文研究工作繁重而辛苦,在這期間,我獲得了許多老師和親朋好友的幫助和支持,在此一併致謝。
衷心感謝導師王路教授。在五年多的學習中,我有幸多次在王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學術和設計研究項目。王老師敏銳而富於創造力的才思,深厚而廣博的學術素養,細膩而浪漫的鄉土情懷,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尤其是王老師對日常生活的熱愛和關注,對我影響頗大。五年多清華園的學習,讓我從建築世界逐步走向了世界建築,而王老師正是這條道路上的伯樂、導師、朋友和領路人。
感謝新南威爾斯大學的許亦農老師。在我博士學習過半時,有幸赴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留學,許老師嚴謹而務實的學術態度,讓我在躊躇之際獲得了細緻而嚴格的學術指導,在許老師的幫助下,我完善了對學術研究的理解,鍛鍊了獨立研究的能力,開拓了學術的視野。許老師的言傳身教,將使我終身受益。此外,還要感謝新南威爾斯大學的JamesWeirick教授專門為我的論文研究提供了文獻的參考書目,開拓了我的視野,感謝BruceJudd教授提供的有關澳洲鄉村聚落的諮詢,他們專業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感謝單軍老師、許懋彥老師、張悅老師、盧向東老師、周燕珉老師、張路峰老師、王麗方老師、王向榮老師對我的論文提出了中肯意見和寶貴建議。感謝浙江大學建築系的徐雷老師、賀勇老師為我的調研提供的建議和幫助。感謝浙江綠城集團的馮雨峰先生分享了他早年對蕭山的研究成果。感謝新街鎮江南村的馮小齊和金洪良、瓜瀝鎮城鎮建設科的何峰科長、黨灣鎮的曹衛漢、坎山鎮的楊志良、南陽鎮的王瑩、義蓬鎮的俞義峰等政府機構工作人員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和調研渠道。
感謝盧健松、鄭小東、鄭昕、張婷、王舒亦、趙海翔、李文虹、孫德龍、李睿卿、高菲等諸位同門師兄弟姐妹的幫助,感謝彭相國、蘭俊、厲基巍、高玉琛、周婷、王鑫、章宇賁等諸位博士,與他們的交流讓我收穫頗豐。感謝浙江大學的本科學友楊望川、李航、羅一南,為我的論文研究和調研提供了支持。
感謝蕭山新街鎮、瓜瀝鎮、南陽鎮、黨灣鎮、義蓬鎮和臨浦鎮每一位欣然為我打開家門的農民朋友,你們的熱情和支持,給了我最深的感動和收穫。
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在年邁之際仍然為我的學習而牽掛,感謝他們一直以來對我的學術研究的最溫暖的支持。
感謝我的妻子項曦對我研究工作的理解和生活上的幫助,她不僅是我心靈上最溫暖的依靠,也為我的學術論文提供了諸多建議和幫助。
謹以此書作為我未來學術道路的第一步。前輩老師們嚴謹的治學風範,學友們的同窗之情,親人朋友們的關心支持,都將激勵著我繼續努力。
本書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及北京林業大學科技創新計畫資助。
段威二〇一四年十月於清華園

目錄

第1章緒論——關注中國農村的當代鄉土住宅/1
1.1當代中國農村面臨的時代語境/2
1.1.1城市化語境下城郊鄉村的“重寫”/2
1.1.2全球化語境下鄉土住宅的自發性建造/3
1.1.3新城鎮化語境下蕭山農村的樣本作用/4
1.2什麼是鄉土建築研究/5
1.2.1從風雅建築到風土建築/5
1.2.2西方20世紀以來的鄉土建築研究/7
1.2.3中國學界的鄉土建築研究/9
1.2.4鄉土建築相關研究綜述/10
1.2.5本研究所處的位置/12
1.3為什麼研究當代鄉土住宅/14
1.3.1鄉土住宅,一種日常視角/14
1.3.2研究鄉土住宅和聚落的意義/15
1.3.3選擇蕭山南沙地區的原因/16
1.3.4概念辨析/18
1.4本書的論證結構與框架/20
1.4.1基本研究方法/20
1.4.2論證結構的建立/20
1.4.3本書研究的框架/22
第2章歷史和條件——蕭山南沙鄉土住宅的語境/27
2.1蕭山南沙地區的地理形成/29
2.1.1“三亹”的演變(宋嘉定年間至清乾隆年間)/29
2.1.2南沙的成陸(清嘉慶年間至20世紀60年代)/32
2.1.3南沙外圍新塗的形成和圍墾(1956—1980年)/35
2.1.4小結/36
2.2蕭山縣三個子地區的地方文化——塘里、南沙和南鄉/37
2.2.1塘里的地方文化/37
2.2.2南沙的地方文化/38
2.2.3南鄉的地方文化/40
2.2.4小結/41
2.3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及其對聚落格局的影響(1949—1984年)/41
2.3.1新中國成立前時期/42
2.3.2土地改革時期/42
2.3.3人民公社時期/42
2.3.4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43
2.3.5小結/43
2.4聚落和住宅的物質形態演化及政策干預(20世紀50年代—2005年)/46
2.4.1園田化規劃(20世紀50—80年代)/46
2.4.2政府頒布農村建房標準(20世紀80—90年代後期)/49
2.4.3“農民住宅區”試點(20世紀90年代後期—2005年)/49
2.4.4官方推薦農宅設計方案(2005年至今)/50
2.4.5小結/51
2.5城市化進程下的規劃和重寫(1990年至今)/52
2.5.1第一階段:安於一隅,衛星城鎮/54
2.5.2第二階段:杭州的侵蝕,大都市副城區/55
2.5.3第三階段:蕭山的分解,新城計畫/56
2.5.4小結/58
第3章取樣和閱讀——蕭山南沙鄉土住宅的樣本/61
3.1樣本取樣方式/62
3.1.1取樣的前提/62
3.1.2取樣的範圍/63
3.2取樣村鎮基本情況/65
3.2.1新街鎮/65
3.2.2瓜瀝鎮/66
3.2.3黨灣鎮/68
3.2.4南陽鎮/69
3.2.5義蓬鎮/70
3.2.6臨浦鎮/71
3.3樣本閱讀/72
3.3.1樣本001:老夫妻獨居之家/75
3.3.2樣本002:“歪”住宅/79
3.3.3樣本003:老於家的擴建計畫/83
3.3.4樣本004:獨居老人的出租屋/87
3.3.5樣本005:平台上的基督徒之家/90
3.3.6樣本006:鄉土基督教堂/94
3.3.7樣本007:以廠為家的工作坊/98
3.3.8樣本008:租戶集合住宅/103
3.3.9樣本009:老組長的田園之家/107
3.3.10樣本010:新家在“新農村”/111
3.3.11樣本011:工長的“去裝飾”住宅/114
3.3.12樣本012:“山寨”——新流行樣式的發生/119
3.3.13樣本013:建造中的婚房/122
3.3.14樣本014: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流行樣本之一/127
3.3.15樣本015: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流行樣本之二/131
3.3.16樣本016:設計和調整,村委會會計的家/135
3.3.17樣本017:第二居所,兄弟住宅的更新/138
3.3.18樣本018:“農民城市人”的第二居所/143
3.3.19樣本019: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流行樣本/147
3.3.20樣本020:新舊嫁接——老宅的生長/151
第4章形式和組織——蕭山南沙鄉土住宅的類型分析/157
4.1樣本分析方式/158
4.1.1多角度考察/158
4.1.2樣本的局限性/159
4.1.3類型分析方式/159
4.2樣本的時間斷代和分布/166
4.2.1年代組01:20世紀80年代之前/166
4.2.2年代組02:20世紀8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初/167
4.2.3年代組03: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0年/168
4.2.4年代組04:2000—2009年/169
4.2.5年代組05:2009年至今/170
4.2.6小結/171
4.3主體建築的空間類型分析/172
4.3.1原始型/174
4.3.2基本型和擴展型/175
4.3.3對稱型和組合型/178
4.3.4“基因圖譜”——主房空間的類型進化規律/187
4.4附屬建築的空間類型分析/189
4.4.1附著型/191
4.4.2共生型/193
4.4.3替換型/196
4.4.4擴張型/199
4.4.5占據型/202
4.4.6“新陳代謝”——附屬配房的演化邏輯/206
4.5聚落的地塊格局分析/207
4.5.1聚落肌理/207
4.5.2地塊格局/209
4.5.3圍合和阡陌——蕭山南沙聚落的地塊格局/209
4.5.4邊界和圈層——蕭山南沙聚落的入戶路徑/213
4.5.5格線和細分——悉尼奧斯特拉地區的比較研究/220
4.5.6地塊格局、規劃和生產的博弈/226
4.5.7未來規劃,重寫並非唯一解/228
4.6蕭山南沙鄉土住宅形式的組織機制總結/234
4.6.1基因——受控的廣譜性/237
4.6.2共享——短程通訊/241
4.6.3突變——特徵湧現/242
4.6.4蔓延——“序”的形成/246
4.6.5小結/246
第5章特徵和模式——蕭山南沙鄉土住宅的生成邏輯/251
5.1蕭山南沙地區鄉土住宅的模式/252
5.1.1映射:地域基因的“函式”/252
5.1.2模式:子系統的映射組合/252
5.2“之間”:蕭山鄉土住宅的外部條件特徵/256
5.2.1在鄉土建築語境下“之間”的內涵/256
5.2.2蕭山南沙鄉土住宅的“之間”狀態/257
5.3蕭山的社會規則:鄉土和都會之間/258
5.3.1“家”,通用的框架/258
5.3.2禮俗和迷信,鄉民的心態/263
5.3.3差序格局,親疏的隔離/265
5.4蕭山的經濟形態:農業和工業之間/269
5.4.1高密度小規模工業化,扁平化的城鄉/270
5.4.2“不離鄉不離土”,蕭山的工業化轉型/273
5.4.3“農民城市人”,蕭山的新農村人/274
5.5蕭山的文化價值:地方和全球之間/277
5.5.1“山寨”,缺乏自信的文化/277
5.5.2“媚俗”,核心價值觀的缺失/279
第6章結語——新城鎮化語境下蕭山南沙鄉土住宅的啟示/285
6.1鄉村,從城鎮化到村鎮化/288
6.2土地,從爭利到讓利/289
6.3品位,從媚俗到白賁/292
6.4傳統,從靜態到動態/295
6.5關注,從精英到民粹/296
6.6匠作,從業餘到規範/299
6.7設計,從封閉到開源/301
6.8結語與展望/304
參考文獻/30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