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蕪湖市圖書館建於1949年10月16日,今天,她已經整整地走過了六十年的路程。
六十年的路,是在市委、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重視支持下,經過圖書館幾代人的艱辛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今天,蕪湖市圖書館已發展成為一所中等規模的國家二級公共圖書館,是全市人民民眾開展讀書學習活動的中心,是進行文獻信息存貯、傳播、開發、檢索的中心,是組織本地區圖書館事業研究、業務輔導、協作協調的中心。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蕪湖市人民政府為了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對廣大人民民眾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於1949年10月16日成立了蕪湖市人民教育館,下設的人民圖書館、俱樂部、人民體育場同時成立。從此,在蕪湖歷史上建立了第一所對人民大眾開放的公共圖書館。
人民圖書館成立時館址在環壙路66號(現尺木亭附近)。1950年8月1日奉蕪湖市軍管會命令,將人民圖書館從人民教育館劃出,單列為蕪湖市人民圖書館。1951年9月人民圖書館遷至鏡湖南路的煙雨墩,1952年10月更名掛牌為蕪湖市圖書館。1974年12月市革委會批准在鏡湖南岸新建書庫和閱覽樓,書庫建成後,於1985年9月將書庫從煙雨墩搬至新書庫,在庫後圍牆開門進行臨時的圖書外借服務,同時采編組、資料室一併遷入書庫樓,其餘部門仍留煙雨墩工作。1985年12月新建閱覽樓竣工,1987年6月1日,新閱覽樓正式對外開放,圖書外借處由書庫後牆搬到閱覽室一樓,與書庫相連,報刊閱覽室、輔導組、辦公室同時搬到新樓、至此,圖書館分為煙雨墩和新館舍兩處工作,主體服務均在新閱覽樓進行。
場館管理
形成了以新館為中心,以“煙雨墩”安徽文化名人藏館(我館地方文獻部)、改造中的少兒圖書館(我館少兒部)以及南瑞社區文化中心基層服務點、大花園社區基層服務點、海軍干休所基層服務點、六郎鎮文化中心基層服務點、汀苑小區基層服務點,空軍駐蕪某部空三師分館為補充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
2008年12月30日開館的蕪湖市圖書館新館按照文化部《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設計改造,全方位實現了服務、管理的自動化和網路化,體現了高科技、人性化的理念,全面建成蕪湖市文化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蕪湖數字圖書館。
該館現有職工29人,其中正式編制19人,非占編人員10人,其中本科學歷10 人,大專以上學歷 5人,副研究館員3 人、館員8人,助理館員8人。
機構設定
文獻采編部
負責本館文獻資料的採集,主要職責與任務是:1、根據本館方針任務,制定藏書建設發展規劃,文獻採選原則。通過有效手段,確保文獻入藏質量,改善館藏結構,形成鮮明的館藏特色。2、遵守文獻採選原則,合理控制購書經費,認真採選中外圖書,港台澳報刊及電子出版物,聲像資料和古籍文獻。3、根據本館館藏文獻特徵,負責重點藏書的補配、交換,建立呈繳、捐贈文獻的收集方式。
負責本館文獻資料的標引、著錄及技術加工,主要職責與任務是:1 、依據《中圖法》、《中國分類主題詞表》、《中文圖書機讀目錄格式使用手冊》對文獻進行分類、主題標引、書目著錄,多途徑描述和揭示文獻的學科內容和形態特徵。2、參與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實現書目資源共享。負責本館公務目錄和檢索廳讀者目錄的組織,滿足讀者各種檢索需求。3、開展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協助相關部門進行業務輔導培訓。
讀者中心部
包括:外借處、少兒閱覽室、期刊閱覽室、盲人閱覽室、期刊研究室、工具書閱覽室。是我館讀者服務的重要部門,是圖書外借、圖書閱覽的服務部門。
古籍部
包括:歷史文獻室、地方文獻室、四庫全書室、贈書陳列室。承擔著本館地方資料、線裝古籍等特色資源收集、典藏、修復、整理、研究為主的各項工作、中文典藏圖書、過刊和外文及港台圖書等的管理。
自動化技術服務部
負責承擔總機房運行和管理工作;負責全館區域網路的建設和主機、網路、光碟網路伺服器的維護和數據更新工作;負責圖書館網站的建設及維護;負責本館計算機硬體設備的選型配置、維護和維修工作。
取得榮譽
該館所屬煙雨墩《安徽省文化名人藏館》, 位於江城明珠鏡湖上一個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湖心小島,島上綠柳垂絲、紅樓掩映、湖光島影、幽美寧靜,為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的讀書地。1987 年蕪湖市政府在此設立了“安徽第一名人藏館”。1995年9月被市委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12月由安徽省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動辦公室批准為“小公民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基地”,2006年11月更名為“安徽文化名人藏館”。 2008年被安徽省委宣傳部批准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國家 AA級旅遊景點,蕪湖重點風景名勝區,蕪湖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館先後榮獲“2006年全民閱讀活動優秀組織獎”、“國家一級圖書館”、“全國文明圖書館”等稱號。隨著三部“四庫全書”巨著的收藏,安徽文化名人藏館的建立,辦公自動化、服務網路化的開通,形成了蕪湖圖書館建設、服務上的特色。
地圖信息
地址:銀湖中路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