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蔭城鎮自戰國時期就開始了簡單的鐵業生產,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進入鼎盛時期。生產的鐵貨從各種兵器到生產生活用具多達197大類,共2000多個品種。當時以蔭城鎮為中心的周圍上百個村莊,幾乎村村有鐵爐,戶戶有打鐵,鐵爐作坊星羅棋布,風箱聲、錘擊聲晝夜不斷。鎮內常駐有九大客商,即:關東客、口外客、西府客、西南客、兩廣客、京客、山東客、河南客、上府客。各地客商在蔭城鎮開設的鐵器棧鋪60多家,蔭城人在全國開設的鐵貨店鋪也有30多家。蔭城街的留人店、旅館上百個,鎮中的一條街至今仍叫館街。當時口外鐵貨運輸主要靠駱駝馱運,故而“日夜鈴鐺響,駱駝排成行”、“駱駝送貨到口外,黃金白銀滾滾來”的歌謠至今流傳。鐵貨年交易額最高時達一千多萬兩白銀,因此有“日進斗金”的說法。
蔭城鐵貨不僅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而且品質優良,工藝精湛。如橫河村生產的鐵繩,每掛一百環,重量只有250克,是藏族同胞十分喜愛的裝飾品。而桑梓村生產的鐵匙、鐵勺表面鍛打一層薄銅,入水不生鏽,做飯不變味,則是最佳灶具。
隨著時代的發展,蔭城鐵貨中許多產品已被現代工業產品所取代,然而如菜刀、鐮刀、鋤頭、斧頭等,仍然是人們的搶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