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黑斑病

蔥黑斑病

蔥黑斑病是由匍柄霉等真菌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主要為害葉和花梗。葉片發病先出現的病斑初黃白色,褪綠,長圓斑,迅速向上下擴展,變為黑褐色,邊緣具黃色暈圈,病斑上略有輪紋。後期病斑上產生濃密的黑短絨層。病情嚴重時葉片變黃枯死。

蔥黑斑病分布範圍廣,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該病在溫暖、陰天多雨、露重條件下易發病。該病菌的寄生能力弱。植株缺肥、管理不善、生長衰弱及生長後期容易感病。

蔥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重病地實行與非蔥蒜類作物2~3年輪作;合理密植,定植後在發病早期及時摘除老葉、病葉或拔除病株;加強栽培管理,使用腐熟有機肥;在發病初期用要噴霧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蔥黑斑病
  • 外文名:scallion leaf blight
  • 病原:匍柄霉 等
  • 為害作物:蔥
  • 為害部位:葉、花梗、花莖和花序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分級標準,

病原特徵

蔥黑斑病病原為匍柄霉(學名:Stemphylium botryosum Wallroth.)。分生孢子梗常簇生,從半埋的子座上長出。分生孢子呈褐色至欖褐色,具橫隔膜3個,縱隔膜1~3個,中橫隔處縊縮明顯,具疣,大小(27~42)微米×(24~30)微米。
此外,還有資料顯示該病病原為蔥鏈格孢(學名:Alternaria porri),屬於無性菌類鏈格孢屬。

為害症狀

蔥黑斑病主要為害蔥的葉和花梗,發病初期出現黃白色長圓形病斑,而後迅速向上、下擴展,呈梭形,黑褐色,邊緣有黃色暈圈,病斑上略顯輪紋。病情擴展後,病斑連片,略顯同心輪紋,層次分明。後期病斑略凹陷,密生黑色絨毛狀霉層,被害部位軟化,容易折斷。發病嚴重時,使葉、花梗變黃枯死並折斷。花莖和花序受害變黃枯。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子囊座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孢子隨氣流和雨水傳播,孢子萌發後產生侵染菌絲,經氣孔、傷口或直接穿透葉表皮而侵入。

流行規律

蔥黑斑病發病適溫23~28℃,低於12℃或高於36℃不適於發病或發病緩慢。產孢需有85%以上的相對濕度,萌發和侵入都需有水膜存在。溫暖多濕的季節發病重。田間不潔,遺留病殘體多,施用未腐熟有機肥、連茬、土壤黏重、低溫積水等都有利於蔥黑斑病發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重病地實行與非蔥蒜類作物2~3年輪作,最好與穀類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
  • 合理密植,定植前將前茬枯株落葉清除乾淨。
  • 育苗期清除病、弱苗,定植後在發病早期及時摘除老葉、病葉或拔除病株,以減少菌源。
  • 加強栽培管理,培育無病壯苗,嚴防病苗入田。使用腐熟有機肥,配方施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高溫階段切勿大水漫灌。

化學防治

在發病初期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每10天噴1次,連噴2~3次。

分級標準

  • 蔥黑斑病病情指數調査分級標準:0級,全株無病;1級,全株1/4以下的蔥管有少數病斑;2級,全株1/4以上至1/2以下的蔥管有病斑;3級,全株1/2以上至3/4以下的蔥管發病或部分蔥管因病枯死;4級,全株3/4以上的蔥管發病至全株蔥管枯死。
  • 蔥黑斑病大田病情巡迴調查發生程度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株發病率≤25%;2級,株發病率25.1~50%;3級,株發病率50.1~75%;4級,株發病率>75.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