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細絲葡萄孢,屬於植物界,絲孢綱,叢梗孢目,叢梗孢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蔥細絲葡萄孢
- 學名:Botrytis byssoidea
- 界:植物界
- 綱:Hyphomycetes
- 目:Miniliales
- 科:Moniliaceae
- 種:Botrytis byssoidea
編號 | 10983 |
拉丁綱名 | Hyphomycetes |
中文綱名 | 絲孢綱 |
拉丁目名 | Miniliales |
中文目名 | 叢梗孢目 |
拉丁科名 | Moniliaceae |
中文科名 | 叢梗孢科 |
拉丁名 | Botrytis byssoidea |
中文名 | 蔥細絲葡萄孢 |
定名人 | Walker |
參考文獻 | |
採集地 | |
形態描述 | 菌絲無色,有分隔,通常在近基部處分樹;PDA上菌落白色到淺灰色,棉絮狀,生長較慢,後期培養皿內菌落呈網狀,在韭菜葉一瓊脂培養基上菌落擴展,中等氣生白色菌絲緻密;後期菌落呈污白色到黃白色,菌落上稀疏生長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長度變化較大頂端近無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梗基細胞球形膨大,分枝中等,分枝位置較低,和主軸呈較大銳角,多級再分枝;末級分枝的頂端形成產孢細胞,圓球形,有時產孢細胞有釋放下分生孢子後,分生孢子梗能再次延伸,形成新的產孢細胞,但多在釋放後,產孢細胞連同部分末級短分枝一同脫落,孢子梗和分枝的頂端平切,分生孢子梗上常有平整的疤痕和突起;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群體顏色淺,呈淡褐色;孢子梗500—1500×10—15μm。分生孢子側卵形寬橢圓形,基部稍尖,五色或近無色,7.5—16.5×7—10.5μm多數。L/B值1.2—1.57,分生孢子脫落後,小柄不殘留,孢子基部有一小裙褶,掃描電鏡下分生孢子表面有波紋狀,排列的疣突性孢子圓球形到倒卵形,3—4μm瓶梗1—2層;性孢子3—5個鏈生,向基性成熟,絲精座形成於無色,透明的菌絲上;菌核半埋生或埋生,薄形片狀,邊緣整齊,中心稍凸塌,表面常有白色氈狀菌絲覆蓋,下表內陷不明顯,邊緣稍內卷。形狀變化較大,通常集生或大型片狀。菌核通常以菌絲形式萌發,經低溫處理後方可產生稀疏的分生孢子梗,束生。 菌絲生長的最低、最適和最高溫度分別為4℃,20--22℃,30℃。 |
討論 | 本菌又名絮絲葡萄孢。為害洋蔥的鱗莖和葉片,通常在鱗莖頸部首先發病,圓形大斑,黑褐色,潮濕條件下和在冬貯中,有白色絮狀菌絲,稱為菌絲型頸腐。後期在外層鱗莖內形成廣腎形菌核。 Botrytis byssoidea也可以侵染韭菜,一般葉片上形成類似白點病(蔥鱗葡萄孢Botrytissquamosa)症狀,但多數浸染衰老,倒垂的葉片,病斑迅速向下發展,倒伏在地表時,常腐爛或長出白色菌絲層,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可侵染蔥、蒜、病部稍內陷和圓蔥上症狀相似。 B.byssoidea在氣候乾燥的條件下,發生較輕,通常和B.squamosa病害症狀相混,即使在分離時,因菌絲絮狀,生長緩慢,常被其他種所掩蓋,其菌絲又和B.squamosa的老化菌絲相似,因此國內一直沒有此菌的報導,我們使用韭菜葉-瓊脂培養基分離了這個真菌,在這種培養基上,B.byssoidea菌落白色,極少有網狀,易於區別於其他寄生在蔥屬上的Botrytis種,詳見B.squamosa後的討論。但本種有很多形態變異的菌株,鑑定時需多加比較。Walker(1925)和Ellis(1971)報導,寄生於洋蔥上,分生孢子8—19×5—11μm,多數10—14×6—9μm,我們的觀察與其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