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獻

蔣獻

蔣獻,主任醫師,皮膚病與性病學專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第十五屆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雷射美容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玫瑰痤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基層培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第四屆委員會-雷射亞專業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蔣獻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
  • 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 專業:皮膚病與性病學
  • 教學職稱:教授
  • 執業地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研究方向,擅長領域,社會任職,獲獎情況,著作譯作,發表論文,科普宣傳,

教育經歷

1987.9—1993.7 華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6年制醫學英語班 醫學學士
1997.9—2000.7 華西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皮膚病與性病學專業 醫學碩士
2002.9—2005.7 四川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皮膚病與性病學專業 醫學博士
2006.9—2007.9 美國波士頓大學 皮膚病與性病學專業 博士後

工作經歷

2018.3—至今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科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5.9—2018.3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支部書記兼科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3.9—2015.9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支部書記兼科室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5.9—2013.9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支部書記兼科室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3.9—2005.9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8.9—2003.9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講師、主治醫師
1993.7—1998.9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住院醫師、助教
2017.7 英國牛津大學埃德蒙學院 科研培訓
2016.9 美國梅奧醫學中心 管理培訓
2016.7 新加坡醫院管理學院 管理培訓

研究方向

脈管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
損容性皮膚病的基礎與臨床
皮膚老化與光老化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擅長領域

皮膚脈管性疾病(血管瘤、鮮紅斑痣、蜘蛛痣、毛細血管擴張等),色素性疾病(黃褐斑、雀斑、咖啡斑、太田痣、顴部褐青色痣、白癜風等),痤瘡、玫瑰痤瘡等損容性皮膚病,皮膚老化及光老化的診治。專注於光電美容、光動力治療、填充注射等美容治療。重點關注皮膚脈管疾病,損容性皮膚病的發病機制及臨床治療研究,光動力治療的機制研究及臨床套用,光老化、光損傷的臨床意義及抗衰老臨床轉化研究。

社會任職

國際光動力醫學協會理事
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第十五屆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雷射美容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玫瑰痤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基層培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第四屆委員會-雷射亞專業委員會委員
四川省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四川省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獲獎情況

2009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第四屆中國皮膚科“優秀中青年醫師獎”

著作譯作

《皮膚性病學住院醫師教材》教材 人民衛生出版社 副主編
《皮膚腫瘤全球展望》譯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參編
《循證皮膚病學》譯著 河南科學出版社 參編

發表論文

1. Hao D, Wen X, Jiang X, et al. Sanshool improves UVB-induced skin photodamage by targeting JAK2/STAT3-dependent autophagy. Cell Death Dis. 2019,10(1):19.
2. Chen Y, Yuan F, Jiang X, et al. Discovery of a self-assembling and self-adjuvant lipopeptide as a saccharide-free peptide vaccine targeting EGFRvIII positive cutaneous melanoma[J]. Biomater Sci. 2018, 6(5): 1120-1128.
3. Wang Y, Wen X, Hao D, Jiang X,et al. Insights into autophagy machinery in cells related to skin diseas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rapeutic modulation[J]. Biomed Pharmacother. 2019, 113: 108775.
4. Wang L, Zhang N, Li XX, Jiang X.Biphasic amyloidosis involved in the face: Effective treatment with 30% salicylic acid. Dermatol Ther. 2019,32(1):e12743.
5. Wang L, Jiang X, Zhang N, Liu L, Zhou H, Liu HJ.Case of amyloidosis cutis dyschromica with dermoscopy . J Dermatol. 2019,46(2):e77-e79.
6. Li X, Hao D,Li-ling J, Jiang X. Complete form of pachydermoperiistosis with cutus verticis gyrata resulting from the SLCO2A1 gene mutation. Indian J Dermatol Venerol Leprol.2019. (published online)
7. Wen X, Li Y, Hamblin M R, Jiang X,et al. Facial manifestations of pachydermoperiostosis trea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A: report of 3 cases[J]. Acta Derm Venereol. 2017, 97(6-7): 761-762.
8. Wen X, Li Y, Jiang X. A randomized, split-face clinical trial of Q-switched alexandrite laser versus Q-switched Nd:YAG laser in the treatment of bilateral nevus of Ota. J Cosmet Laser Ther. 2016,18(1):12-15.
9. Yang T, Jiang X. Three cases of symmetrical nevus of Ota and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J]. Int J Dermatol. 2016, 55(7): e404-e406.
10. Wu Y, Chen X, Ge X, Jiang X, et al. Isoliquiritigenin prevents the progression of psoriasis-like symptoms by inhibiting NF-κB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J Mol Med (Berl). 2016, 94(2): 195-206.
11. Jiang Q L, Zhang S, Tian M, Jiang X, et al. Plant lectins, from ancient sugar‐binding proteins to emerging anti‐cancer drugs in apoptosis and autophagy[J]. Cell Prolif. 2015, 48(1): 17-28.

科普宣傳

在多個平台發布科普知識及視頻,並舉辦了公益講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