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生經歷,研究領域,著作,技術交流,榮譽,
人生經歷
1983年至1985年擔任北京土壤學會理事長及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現為歐美同學會會員,1984年被北京市科協評為學會積極分子,1986年獲北京市科技領導小組頒發的首次科技普查榮譽證書。1993年被北京市科委聘為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1994年被北京市科委聘為高新技術產品認定評審委員。1991年他的主要業績被選入中國科協主編的“高技術新技術農業套用研究”一書,2003年入選“共和國專家成就博覽”一書(人民畫報社編輯出版)。1971年從中國農科院調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工作,1981年考取美國農業部提供的獎學金,1982年由我國農業部派往美國,在佛羅里達大學農學院當做問學者,1983年回國,繼續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先後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擔任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科研處處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植物細胞工程實驗室副主任等職,1997年退休。
研究領域
主要專長為植物細胞工程,研究方向是體細胞無性系變異及突變體篩選。
1978年在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主持了”非豆科作物根際聯合固氮體系研究”的課題,1980年從玉米根際分離出一株固氮菌株,專家鑑定認為這是國內最早從玉米根際分離出的聯合固氮細菌,而且該菌具有固氮和解磷雙重特性,國內外未見有過報導。1982年9月應邀在加拿大召開的第二屆國際非豆科固氮會議作報告,引起與會外國專家的興趣,該項成果1986年獲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1987年獲北京市學術成果獎。1986年在植物細胞工程實驗室工作,主持“番茄抗早疫病無性系變異株的篩選”課題,通過與植保所、蔬菜所有關專家的合作,篩選出7個抗病株系,為番茄抗病育種開闢了一條新途徑,於1990年通過北京市科委組織的專家鑑定認為在理論和套用方面均居國內領先地位,該項成果獲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併入選《中國“八五”科技成果選》及《中國實用科技成果大辭典》等書。主持“用玉米花葯及幼胚培養技術選育新自交系的研究”課題,通過與作物所有關專家的合作,選育出幾個玉米自交系,並配成單交種參加了北京市玉米區域試驗。
著作
從事農業科研工作三十多年來,曾著有《土壤學及農作學》(合著)及《套作玉米栽培管理歷程》(合著)等書。有譯著《共生固氮技術手冊》及《溫室管理》(合譯)等書。先後發表“玉米根際聯合固氮體系的研究”(1983年微生物學報23卷4期);“玉米花葯培養再生植株及倍性鑑定的研究”(1993年華北農學報8卷2期)等論文20餘篇。
技術交流
先後赴美國(1985年,1992年),英國(1987年),法國(1991年),泰國(1994年)考察農業生物技術,與國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並引進了有用的基因、試劑和資料,商討了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事宜,如1987年英國洛桑試驗站生物技術專家卡普博士和瓊斯博士先後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講學,舉辦了全國生物技術講習班,培養了一批省級農科院的科技人員,這些活動對國內人才培養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榮譽
1994年被評為當代科技之星,入選《當代科技之星》一書並獲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