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蔣昺
- 出生地:河北省邱縣
- 出生日期:1443
- 逝世日期:1515
人物介紹,後世紀念,
人物介紹
蔣昺,蔣鐵面,他就是大明朝邱縣第一個進士貴州道監察御史。在邱縣廣泛流傳著金頭墳的故事,說的是蔣昺回南辛店看望生病的老母,母親見兒病就好了一半。她別無所求,只求兒帶她到北京看一看金鑾殿。蔣昺十分為難,一是母親年事已高不能遠行:二足金鑾殿也不是隨便能進的。左思右想,他找來能工巧匠,在村西用葦席、竹桿和油漆染料搭了一個假金鑾殿,圓了母親的願。此事被宦官劉謹誣告造反,皇上聽信讒言,誤殺忠臣,後真相大白,皇上賜蔣昺一顆金頭。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正史記載蔣昺正色立朝,彈劾權奸,擢司風紀,為名御史。他斗的宦官是汪直等人,而不是劉謹,也根本沒有被皇上誤殺,而是正四品中順大夫致仕(退休),約公元1515年73歲時善終於家。要想聽一聽蔣昺的真實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話說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因燕王掃北戰爭,造成我們這一帶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燕王朱棣奪取政權後,把京都遷往北京。為了開墾荒廢的土地,邱縣一帶奉詔屯田。當時有軍屯,商屯,民屯之說。所謂軍屯,就是隨軍落戶邱縣,開墾土地,就像新疆建設兵團落戶新疆一樣;商屯就是商業性墾荒;民屯就是奉詔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民。蔣昺曾祖蔣大,族譜記載為仕軍官。戰爭結束後,隨軍落戶邱縣,為軍戶。安置好後,回老家接妻胡氏和兩個兒子蔣謙、蔣誠,由江蘇省宿遷縣城南十五里杏花村遷來落戶。落戶之後,耕讀傳世,勤儉持家,男耕女婦,開墾荒田,和睦鄰里,雖不屬大富,但生活殷實有餘。在邱縣一帶口碑極佳。到蔣昺之父蔣益,苦讀《四書五經》,博聞強記,學習刻苦,德才兼備,但命運多舛,兩試不第,退出杜門,號退隱居士。1442年,在百花盛開的春天,蔣昺來到了這個世上,這給落榜的父親帶來了希望。母親李氏更是高興得合不上嘴。受父親的薰陶,蔣昺自幼秀穎聰明,夜夢梓潼帝君(主宰天下文教之神)授講,故文事大進。凡老師所講,他都能舉一反三,過目不忘。天順六年(1462年)省試考中舉人。當時他剛20歲。時任知縣李端將蔣昺父子接到縣衙擺宴慶賀,縣境內鄉紳賢達也前來賀喜,希望蔣昺繼續努力深造,虛心進取,再中進士。蔣昺果然不負眾望,成化二年(1466)(大比會試)之年,一舉考中進士。這在邱縣明代是首科,也就是第一個進士。喜訊傳來,蔣家上下熱鬧非凡,街坊鄰里,親朋好友,前來賀喜的人們絡繹不絕。
時任邱縣知縣譚鋼非常高興,按規定劃撥專銀接待慶賀。農曆三月六日,邱縣城(今邱城)四門大開,鑼鼓喧天,遊人如織,城中父老都知道本縣出了個進士,譚知縣將宴請蔣昺。這時,譚知縣親臨東門迎接。只見遠處棗紅色大馬上一翩翩青年正滿面春風向東門奔來。蔣昺見知縣親臨迎接,飛身下馬,行禮道:“何勞譚知縣親迎,深感不安。”潭鋼說:“您是邱邑第一個進士,是全縣之榮耀,卑職禮應親迎。”說著將十字披紅系在蔣昺身上,同蔣昺一道湧向縣衙。前邊鑼鼓齊鳴,街道兩旁人流如潮,人們爭相目睹邱縣第一進士之尊容。蔣昺騎在馬上,雙手恭拜。感謝邱縣父老鄉親如此厚愛。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個好官。
下午回到家中,蔣昺仍沉浸在譚知縣及各位鄉紳盛宴上互相祝賀的幸福時光。父親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的說:“蔣家遷邱,至今已40餘載,吾半生奮鬥,兩試不第,未取功名,全部希望寄予吾兒。明天吾兒將奔京赴任,望吾兒正色立朝,忠君報國,心繫百姓,彈劾權奸,為政清廉,做個好官。”蔣昺聽後點點頭:“請父親人人放心,我一定牢記父訓,為民請命,剛直不阿,象包公一樣,鐵面無私,光宗耀祖,做個好官。”
第二天,蔣昺離開了家鄉去京城赴任。這天春光明媚,全村老少全都來到村頭送行。正當人們揮手告別的時候,遠處忽然一陣鑼鼓齊鳴,原來譚知縣又來送行。只見譚知縣下得轎來,蔣昺與譚知縣互禮之後道:“昨日年兄已擺賀宴,今日何勞又親來送行,小弟真是不敢當。”譚知縣說:“蔣兄榜中進士,乃全縣之驕傲,桑梓之幸事,卑職理應送上一程。蔣兄年輕有為,風華正茂,京城赴任,還仰仗蔣兄抬愛,為故鄉爭光。”蔣昺道:“愚弟牢記在心,上任之後一定堂堂正正做個好官,為邱縣父老爭光。”蔣昺之父蔣益也和譚知縣相互施禮,譚知縣夸蔣益:“教子有方,終成國家棟樑,可喜可賀,今蔣兄赴任,家有何難,盡可稟告,余當盡犬馬之勞。”蔣益謝過知縣。這時,車馬嘶鳴,蔣昺恭手向譚知縣及父母鄉親告別,沿古京大路北行而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了人們才散去。
蔣昺到京赴任,初授行人司行人。此官為掌管奉使之職,凡頒詔、冊封、撫諭、徵聘之事皆由此官任之。行人在京官中地位雖低(正八品),但因所用人選多是口才極佳,胸有甲兵者,故聲望極高。國中進士者往往以任此職為榮,因此蔣昺躊躇滿志,決心大幹一番事業以報效國家。一次奉命出使番邦,受到詰難,蔣昺面無懼色,慨然陳辭,舌辯群番,從容自若,隨行的官員對他的膽識和才華稱讚不已,回京後名聲大振,因此而提升為貴州道監察御史(正七品)。
蔣昺文采橫溢,但他的性格卻為人耿直,遇事敢於直言,不徇私情。遼東巡撫(明代中期以後為地方最高長官)陳鉞請求朝廷出兵討伐海西(今吉林等地),皇上準以撫寧侯朱永為總兵,陳鉞提挈督辦軍務,宦官汪直為監軍,汪直到遼東後,海西兀者派頭目郎秀等四十八人入京朝貢,在廣寧相遇。汪直誣稱郎秀等不是進貢,是藉機窺伺邊境情況,命全部殺死。出塞時,乘海西不備,放火燒毀海西人的廬帳。還朝後謊奏取勝,論功行賞,汪直增俸,陳鉞升為戶部尚書。不久,海西諸部為報仇,深入雲陽、青海等塞堡,殺掠肢解無辜百姓,才算報仇雪恨。可明廷邊將卻約束兵馬不敢出戰。陳鉞也把這事隱瞞起來,不肯上報朝廷。蔣昺倡議同事許進揭發,毫不留情。已經退休的侍郎倪謙在英宗時期曾任當時的太子、成化皇帝的老師,後因事被免職,閒居在家。太子做了皇帝後便想起用倪謙和侍讀錢溥二人。蔣昺不怕抗旨之罪又和另一御史羅明一起聯名抗疏彈劾,說二人有負公議,不宜起用。儘管由於皇帝的堅持,二人仍復了職,但蔣昺剛直不阿,鐵面無私,敢於和皇帝抗辯的舉動,震驚朝野內外,一時中外權貴,無不憚其鐵面。京城的官僚們隨即送給蔣昺一個“蔣鐵面”的稱號。蔣昺的直言,固然使當時的朝廷上下有了一股正氣,但他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使得蔣昺在宦海之中激流不進,在御史的位子上一乾就是十幾年。
公元1481年,北邊的亦思馬部落騷擾邊境,一度逼近宣府(今河北宣化,明代九邊之一),蔣昺因熟悉邊情,被派往山西雁門等地巡視。不久,成化皇帝寵用宦官汪直等人,派汪直監督邊關軍務,王越為平虜將軍,充總兵官。汪直是明成化年間有名的宦官,他任御馬監太監,率領特務機構西廠,專事仇殺誣陷,勢力頗大,氣焰囂張。看到邊關有事,汪直也乘機摻合,想立個功勞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千方百計從皇帝那兒討得監軍一差。成化帝派汪直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隨後把更大的權力交給汪、王二人,命其節制所有的北境鎮守總兵、巡撫。汪、王二人一時權傾天卜,威風凜凜,不可一世。一次汪直來到雁門,鎮邊守官紛紛行跪禮迎接,唯獨蔣昺堅持行長揖之禮。汪直非常不滿厲聲問道:“立者為誰?’,蔣昺不卑不亢的朗聲回答:“御史蔣昺,新來奉命巡視雁門等關者。”說完昂首挺胸大步走出會見大廳。汪直為此大怒,而蔣昺對此毫不在意,汪直早聽說有個耿直的“蔣鐵面”,今見其人,聞其言,心中有了幾分的不滿,但又不便發作,只好暗暗記恨在心,事後給皇帝的奏報中,免不了對蔣禺提上幾筆目無官長的話來。
蔣昺巡關一年多,頗能悉心了解邊情,尋找對策,他以塞防事務為重,先後向憲宗(即成化帝)進陳整治邊防、加強防務的建議十餘條。後來憲宗命他回朝復命,蔣昺又專門呈遞諫言,指出皇上寵用宦官、親昵女色、不理朝政十二事,汪直趁此語激皇上,陷害蔣昺,皇帝看後大怒,以犯上為由將他廷杖四十,貶謫四川建昌衛(今四川西昌)任知事(正八品)。當時,兵部尚書項忠為蔣昺冤案忿忿不平,向皇上直疏汪直罪過而受到牽連,皇上尋坐以他事將項革職。這兩件事,震驚朝野。
公元1483年夏六月,由於汪直等人的所作所為遭到越來越多人的反對,憲宗也無法再為其辯護,只好將汪直的邊關節制權免去,調往南京御馬監。秋天,御史徐鏞又上疏彈勃汪直與王越、陳鉞等人結為腹心,狼狽為奸,有欺君罔上之罪。憲宗只好將汪直免職。他的同黨王越等也先後被罷免。汪直雖然被免職了,但皇帝對蔣昺的懲罰卻沒有取消。這天,蔣昺收拾行李啟程赴四川,一位同僚忍不住說道:“當初你反對皇上重用汪直,如今汪直倒台了,而你仍要勞苦遠涉,前往四川,你難道沒有怨言嗎?”蔣昺正色回答道;“臣子事君,死且不避,況荷生全乎?”
憲宗晚年,朝中佞臣當道,蔣昺在四川建昌衛任上一乾又是六年。六年後,孝宗即位,大赦天下,廣錄諫臣,蔣昺的案子才翻過來。先被起用為江蘇長洲知縣,成為生平第一次有實權的地方父母官。長洲是蘇州府治,當時,由於政局變動,治安狀況十分混亂,號稱“難治縣”,蔣昺上任後,首選嚴懲營私舞弊,中飽私囊的貪官。貪官污吏無不聞風喪膽。長洲的治安狀況也由此大大好轉。其次蔣昺又改變徵徭中不合理的規定,使百姓徭役有所減輕。因此,深受百姓擁戴。蔣昺看到馬役對當地百姓騷擾不寧,使得他們沒有時間耕種土地,沒有畜力耕種莊稼。決心當面向朝廷派來的使者請求減免,這本是為民請命。不料因此而得罪了這位京官。於是一道調令將蔣昺改任洵陽縣知縣。離別長洲前,長洲百姓戀戀不捨,灑淚相送。長洲舉人茹昂揮筆寫了《送長洲令蔣公克明調任洵陽序》,高度評價了蔣昺在長洲的政績。洵陽縣地處陝西漢中,以在洵水之陽故名。蔣昺離開繁華的江南,風雨兼程來到漢中,這本來是再次被發落,但他忠心事君,心底坦蕩,無怨無悔。按照自己的處世之道大幹三年,把洵陽治理得井井有條。加之這幾年風調雨順,使他政績顯著,三年政成,有神龜芝草之應。隨升任湖廣辰州道按察司僉事(正五品)。母親逝世後,離職回鄉守孝三年。期滿,補山西河東道按察僉事。值天大旱,蔣昺求雨心誠,感動上蒼,大雨如注。晉人感其事,為他立碑霍山之顛。後因年歲較大,主動向皇上申請隱退,最後,皇上批准其進階中順大夫,正四品致仕。宦海沉浮,如履薄冰,蔣昺是一個舊時代知識分子的縮影。他滿懷抱負空化去,自命皎潔無知音。在艱難的為官生涯里,像他這樣直言鐵面之人,又怎能衝破封建社會的盤錯呢?他最多只不過做到潔身自好,清正律己罷了。
後世紀念
蔣昺為政清廉,孝敬父母,政績卓著,子貴父榮。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憲宗皇帝為褒榮蔣昺,為其父蔣益敕聖旨一道,封貴州道監察御史,母親李氏封為太孺人(今聖旨碑在蔣昺墓),並在邱縣城(今邱城)東街為蔣益立敕贈坊牌坊一座。為表彰蔣昺在邱城東街立:思榮坊、僉憲坊、千古直諫正色折檻坊三個牌坊。母親逝世後,他悲痛萬分,在墓旁築廬居住守孝,慈鳥萬餘只往來壠畔,人都說這是蔣昺孝感所致。知縣欒珍紀其異。在家鄉設義學義倉,教養族人。平生耿直,以忠義自負。殫忠盡職,忠貞不渝,為後代之楷模,約1515年逝世,死後葬南辛店,大學士毛公為他撰寫墓碑碑文(此碑“文革”已毀)。後人有詩讚曰:剛烈直臣孝且忠,明邱甲第居首名。巡關昂首蔑汪直,疏諫挨杖心不驚。報國焉能惜頭顱,宦海何懼幾沉浮。海內“兩壯”震朝野,煌煌政績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