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錦鎮

蔡錦鎮

皮影戲(陸豐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錦鎮
  • 外文名:CaiJinzhen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62
  • 傳承項目:皮影戲(陸豐皮影戲)
  • 學科領域:傳統戲劇
  • 非遺認證: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代表作品:《雞與蛇》、《龜與鶴》、《采磨菇》、《龜兔賽跑》
個人經歷,榮譽成就,

個人經歷

皮影戲,閩南語系地區辦稱皮猴戲(今民間也是流傳這名稱),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考諸史籍,影戲產生於南戲和無雜劇之前。它起源於西漢、宋、耐得翁《都城記勝》孟元考《東京夢華錄》明高承《事特記源》都有作說記載。皮影戲是南宋末期由閩南移民帶到現在海陸豐地區,到了明代末期,內湖、南塘、甲西等地也有了皮影戲的班社。皮影戲以獸皮雕鏤皮影人,借燈光顯影於螢幕表演於螢幕表演故事,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戲曲形式之一,它是集繪畫、雕刻、製作、表演、音樂、舞台技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中國皮影素有北路、南路之分,陸豐皮影戲是南路唯一僅存的一支,它的藝術傳統優秀古樸,音樂唱腔甜美豐富、影人、道具雕刻精緻,色彩鮮艷、表演細膩生動,形象逼真,大大提高了藝術欣賞性,可以說陸豐皮影戲是頗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藝術。清末,影戲藝人蔡娘盼(老祖父)蔡強(另稱皮猴強、“祖父”)等藝人活躍於各鄉村演出。自1937年後,尤其是1943年大饑荒,陸豐其他劇種戲曲班社大都停鼓散社,唯皮影戲班社仍活躍在周邊鄉村,還湧現出蔡娘仔(父親),等著名藝人。建國後,1957年陸豐成立皮影劇團,藝術骨幹來自農村藝人,蔡娘仔(父親)等藝人也被吸收入劇團繼承和發展皮影藝術。年幼時的蔡強(藝名皮猴強、祖父)就隨其父親蔡娘盼(老祖父)的民間皮影戲班奔走了陸豐鄉村演出,直至父親蔡娘仔從祖父手中學到了承傳皮影的表演,操作藝術及唱腔,也奔走於各鄉鎮演出。祖傳五代都是搞皮影藝術,而且名譽很高。祖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皮影老藝人,早在解放前說起蔡錦鎮祖父的姓名
每個人都知道祖父能配多種人物角色的唱腔,直到祖父去世,那時父親蔡娘仔已擔起家業,在各地鄉村已受到好評,1957年加入陸豐的皮影劇團,1966年文化大革命解散劇團,回家種田直到1975年加入縣正式成立的皮影劇團。老祖父(蔡娘盼)的傳承藝術,通過祖父(蔡強人稱皮猴強)和父親(蔡娘仔)的傳承藝術的發揚,使皮影藝術活躍於陸豐鄉村,所在民間藝術對戲班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可以連續70天不重複劇目,大部分都是白字戲、唱白字曲調。皮影藝術得到了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從小就受到蔡錦鎮祖父和父親的影響,對皮影表演及唱腔有著濃厚的興趣,當一名皮影表演演員感到很自豪。7歲就一邊讀書,一邊追隨父親學習皮影表演技藝操作,隨父親奔走於陸豐鄉村演出。父親要求很嚴格,從基本功學起,一步一個腳印。授藝時,手把手從簡到繁地教導表演技藝,深入淺出地闡述戲中的情景及角色的表情,理解戲中的每一個細節和角色的表情,在操作表演中能充分體現角色的神情,每個角色的表演都要在父親認為可以才能獨立操作表演。印象最深地就是要蔡錦鎮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豐富想像力。例如劇本《雞斗》、《雞與蛇》父親要求早上起來觀察雞早啼的神態、形狀,探索蒐集到了雞相鬥技巧。讓其形狀留在腦海中,使操作表演出來的形狀維妙維俏、活生生地呈現在螢幕上。基本上傳承了父親的皮影表演操作藝術及唱腔。於1980年被吸收入市皮影劇團做為專業演員,參與《龜鶴斗》、《飛天》、《烏鴉與狐狸》等20多部節目的主要操作。在父親精心的輔導下和蔡錦鎮多年來對皮影表演不斷大膽探索,體驗生活、刻苦學習,勤學苦練,20多年來成功承演了皮影二十多部節目,在舞台上,無論操作什麼角色,都能揮灑自如,演藝操作風格儒雅。
皮影戲的表演技藝主要是很多竹桿連著皮雕鏤來操作,通過靈活地十個手指來操作表演,使皮雕鏤皮影在螢幕上活龍生虎地體現它的行走與言語同步,使觀眾觀看時融入到戲裡邊去。從藝以來,勤學苦練,掌握了皮影戲表演操作的技巧,20多年來,排練前先領會劇本的內容,排練時,準確地領會作品的思想拓展作品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組集舞台藝術的經驗,用自己熟練地操作技巧,把劇中人與物的生活規律,動作習慣,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螢幕上。成功的演出皮影戲二十多部節目。在舞台上無論操作任何角色,都能揮灑自如,演藝操作風格儒雅莊重,氣派大方,善以表情塑造人物,對傳統操作表演技藝敢於探索和創新,使自己的皮影表演技藝達到了聲情並茂、人物角色、言語同步,隨心所欲地境界。在皮影戲中擔當表演操作的角色都是主要角色。81年,在赴北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調演的節目《雞與蛇》表演擔當的角色是劇中的主要角色“雞”的操作,《龜兔賽跑》操作的角色是“龜”。在《龜兔賽跑》、《龜與鶴》這戲中,操作時心情沉著、操作從容,以龜的內心意境展現在螢幕上,呈現出龜的穩重、機智、勇敢,以靜制動。此節目得到當時文化部長朱穆朱同志的表揚,同時得到了“文化部劇組三等獎”及獎金5000元。84年,隨團參加35周年獻演,表演操作的節目《雞斗》、《飛天》在京雅莊重,氣派大方、善以聲情塑造人物,對傳統操作表演技藝基礎上敢於不斷大膽創新。體驗生活刻苦學習,組集起來的舞台藝術經驗,得到了紮實的基本功,熟練的掌握了皮影操作技巧,使角色更加生活化。在表演的節目中,三次上北京和日本(兵庫縣、神戶、大板)進行友好訪問演出。同年,赴香港演出。
2005年中旬廣東電視台、廣州電視台、汕尾電視台和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康寶誠和宋俊華教授,曾多次來父親蔡娘仔家裡拍攝採訪,十多本古老的手抄劇本和一些古老皮影影身作為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研究資料被珍藏。

榮譽成就

承襲祖傳的皮影表演操作技藝以來,80年加入廣東省陸豐縣皮影劇團任主要演員。在父輩的悉心指導下,結合自己的舞台表演經驗不斷探索,在傳統的表演基礎上大膽創新,熟練地掌握了皮影表演操作技巧與角色配音同步。81年,在全國木偶、皮影調演中,表演操作的節日《雞與蛇》榮獲“文化部劇組三等獎”;84年參加北京首屆民間藝術節,受到文化部王蒙同志,葉鋒等專員的表場,特獎給劇組2000元人民幣;87年,作為廣東省的文藝代表隊到日本進行友好訪問演出,日本當地十大新聞報社,五家電台和電視台都給予很好的高度評價,受到了日本兵庫縣長、生活文化課新井年彥,藤本昌司和兵庫縣文化協會理事長本敏雄接見和高度評價,同年又赴香港聯藝演出。
於1989年被廣東省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機構評為四級演員。2004年年度考核被評為優秀。2006年,經中宣部批准,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評為首批“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殊榮,及被省文聯和民協評為首批“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殊榮,獎勵人民幣500元,佩帶及榮譽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