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曙山

蔡曙山

蔡曙山,男,1950年出生。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系教授委員會主任,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語言心理學、思維心理學、語言邏輯、語言哲學、心智哲學、認知科學。研究專長:言語行為理論和語用學、語用邏輯、自然語言的形式理論(理論語言學)、心理邏輯、高階認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曙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貴陽
  • 出生日期:1950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貴州大學
個人簡介,任教,求學,任職,研究,專著,國際學術大會,學術貢獻,著作,論文,獎勵,工作經歷,論,

個人簡介

蔡曙山,男,1950年12月26日出生,漢族,中共黨員。
新時期清華大學文科復建,作為第一任文科處處長,蔡曙山在2000年至2005年6年的時間裡,不但引導清華文科的建設,還設定了文科的3類評價標準,即成果的數量 (量化指標)、成果的質量(代表作制度)、學者和學科的國際化水平(國際化標 準)。這些評價標準得到教育部相關部門的認可,至今仍在全國高校內廣泛使用。
2005年以來,蔡曙山相繼到歐美多所知名大學訪問。回國後負責清華大學認知科學創新基地(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創新基地之一)和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的工作。
1982年7月畢業於貴州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貴州大學優秀三好學生獎學金獲得者;1982年9-1984年7月在貴州省黔南民族師專任教師,講師職稱;1984年9月-1987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得哲學碩士學位,優秀學生幹部; 1987年9月-1989年7月在貴州教育學院任教師,講師職稱;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研究生院優秀共產黨員。
1992年9月-2000年7月在中宣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工作,任規劃處處長,三次被評為中宣部先進工作者;2000年7月-現在在清華大學工作,歷任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西南大學等國內多所大學兼職教授,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教育部百家重點研究基地之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職教授。

任教

蔡曙山生於貴陽,後在獨山生活、學習和成長。他先後就讀於獨山城關一小、三小、四小和獨山中學(今獨山民中)。他從小好學上進,良好的親職教育促進他的健康成長,每學期都是三好生。1968年到上司公社(今上司鎮)黑石關寨當知青,幹了四年多的農活。深受農民民眾樸實勤勞的精神感染和艱苦生活環境的鍛鍊,更加勤奮與堅毅。1972年,他被安排擔任黑石關民辦國小教師,開始教學生涯。後又相繼在上司公社國小、上司區中學任教至考上大學。

求學

因父親在文革中被污衊為“走資派”等,全家人被牽連,蔡曙山也深受這場災難之苦,令人不堪回首;四年農村生活也很艱苦。但無論在怎樣的境況下,他都能堅持看書學習,不斷積累知識。1978年,他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貴州大學(也是貴大78級文科錄取第一名,據說還是當年貴州高考的文科狀元)。
進入大學後,他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學習機會,更加如饑似渴地拚命學習,成績一直優異,四年間都是優秀學生、學校獎學金獲得者。1982年7月本科畢業,獲哲學學士學位。 這年9月至1984年7月任黔南師專講師;1984年9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是優秀學生幹部,1987年7月畢業後獲得哲學碩士學位; 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在貴州教育學院擔任教講師;1989年9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研究生,曾被評為研究生院優秀共產黨員,1992年7月畢業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任職

博士研究生畢業以後,分配在中宣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先後擔任基金處副處長、規劃處處長。2000年6月調入清華大學,擔任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科建設處處長、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心理與認知中心主任、認知科學創新基地主任。
學術兼職如下:
1. 國際學術職務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歷史和科學哲學聯合會下屬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協會協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
(2) 國際符號學研究會執行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
(3)國際符號學研究會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協會助理;
(4) 國際符號交際學院會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
(5) 第13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組委會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 國內學術職務
(1) 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
(2)中國教育部、財政部985重大創新基地主任
(3) 中國邏輯學會語言邏輯專業委員會主任;
(4)中國高等學校科研管理研究會第五屆常務理事;
(5) 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理事;
(6)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7) 北京市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顧問。
(8)曾任或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蘇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商業大學等9所大學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3. 學術期刊編輯
(1) 《邏輯學研究》編委;
(2) 《學術界》學術委員;
(3) 《科學中國人》編委;
(4) 《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編委;
(5)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委。

研究

研究概況
2004年至2007年,他先後到世界著名的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漢堡大學訪問學習和研究,開拓認知科學研究的新領域。他曾與世界頂級的語言哲學家、認知科學的創始人喬姆斯基、塞爾一道工作。目前,在蔡曙山教授的研究團隊中,包括塞爾在內的多位世界一流學者與他一起在語言學、邏輯學、哲學和認知科學領域與國際知名學者開展合作研究。多位留學歸來的“洋博士”在他這裡做博士後研究,或者加入他的研究團隊。
2008年,開始有美國著名大學的留學生到蔡教授的研究中心做訪問研究。蔡教授和他的團隊將在認知科學這個新興交叉學科領域中為中國、為世界做出貢獻。
科研項目(2001年以後)
(1) 特殊人群的心理支持與認知決策系統,清華大學自主創新項目,任首席專家,2009-2012。
(2) 認知科學的重大理論和套用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課題研究項目,任首席專家,2007-2011。
(3) 清華大學心理學研究中心與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哲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合作項目(PNP Program),項目負責人,2006-2007。
(4) 自然與人工認知系統跨模型互動研究計畫 (Cross-modal Interac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Cognitive Systems, CINACS),中德博士生交流計畫,參加者,清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合作項目,2005年至今。
(5) 認知科學研究創新基地,教育部985重大創新基地項目,任基地主任,2004-2007。
(6) 數位化的邏輯基地理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項目負責人,2001-2005。
(7) 語言邏輯及其在人工智慧中的套用,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負責人,2001-2005。
(8) 語言邏輯及其在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中的套用,教育部重大項目,負責人,2001-2005。
開設課程(2000年以後在清華大學開設的課程)
心理學和認知科學
(1) 語言心理學
(2) 思維心理學
(3) 推理心理學
(4) 溯因推理導論
(5) 認知科學基礎
(6) 認知科學系列講座(合作開課)。
邏輯學
(7) 數學邏輯(一階邏輯)
(8) 模態邏輯
(9) 多值邏輯
(10) 現代邏輯和形式化方法。
邏輯學和語言學
(11) 語言邏輯
(12) 自然語言的形式理論
(13) 語用學和自然語言理解。
語言哲學和心智哲學
(14) 言語行為理論
(15) 語言哲學
(16) 心智哲學。
交叉學科
(17) 認知邏輯
(18) 心理邏輯。

專著

蔡教授已出版專著有《言語行為和語用邏輯》、《語言、邏輯與認知》和《自然語言的形式理論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發表論文百餘篇。
《言語行為和語用邏輯》建立了語用邏輯形式系統,並將其套用於計算機語言和行為的分析。這項研究受到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總統獎獲得者、著名語言哲學家塞爾的讚譽。本書被美國和加拿大一些大學圖書館列入“語言學和哲學”類推薦書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發表該書書評。《中國哲學年鑑》(1999)“新書選介”對該書作專門介紹,並連續多年對該書及相關成果作專門介紹和評論。《哲學動態》等多家雜誌發文評介這一方向的發展和作者的貢獻。該書被國家圖書館、國內各大學圖書館和港台地區各大學圖書館收藏,被國家數字圖書館選為瀏覽書目,併入選哲學·心理類常備書架,被清華大學等國內高等院校指定為邏輯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等專業研究生參考書。

國際學術大會

2007年8月9至15日,在蔡曙山教授的努力下,由清華大學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IUHPS)及邏輯學、方法論與科學哲學分會(DLMPS)聯合主辦、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教育部共同資助的第13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學者參加。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是由IUHPS/DLMPS和主辦國大學共同主辦的最高級別的國際學術大會,每四年舉辦一次。在2003年西班牙舉辦的第12屆大會上,清華大學憑藉自己的學科實力和認真負責的精神,贏得IUHPS/DLMPS執行委員會的信任,勝出法國里昂大學,獲得此次會議的主辦權。這是該大會自1960年在美國召開以來,近半個世紀首次在亞太地區國家舉辦。本屆大會在推動國際學術交流、促進中國學術發展、使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走向世界等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此次大會上,蔡曙山教授作為特邀演講者,作了題為“認知科學新框架下的邏輯學”的學術報告。本屆大會上,他當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歷史和科學哲學聯合會下屬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協會助理,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擔任該協會學術職務,蔡曙山教授也是唯一一位在此國際學術機構任職的中國學者。
專業特長
哲學、邏輯學、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
曾講授過《形式邏輯》、《現代邏輯基礎》、《數理邏輯》、《邏輯學概論》、《數理邏輯基礎》、《現代邏輯與形式化方法》、《語言邏輯及其套用》等課程等課程。

學術貢獻

著作、論文、成果

著作

專著
(1) 蔡曙山、鄒崇理 (2010) 《自然語言形式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蔡曙山 (2007) 《語言、邏輯與認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 蔡曙山 (1998) 《言語行為和語用邏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重印。作者改進了英、美著名語言哲學家奧斯汀(J. L. Austin)、塞爾(John R. Searle)等人的工作,建立了語用邏輯形式系統,並將其套用於計算機語言和行為的分析。這項研究受到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科學國家總統獎章獲得者、著名語言哲學家塞爾的讚譽。本書被美國和加拿大一些大學圖書館列入“語言學和哲學”(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類推薦書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發表該書書評。《中國哲學年鑑》(1999)“新書選介”對該書作專門介紹,並連續多年對該書及相關成果作專門介紹和評論。《哲學動態》等多家雜誌發文評介這一方向的發展和作者的貢獻。本書被國家圖書館、國內各大學圖書館和香港、台灣地區各大學圖書館收藏,被國家數字圖書館(Digital Library)選為瀏覽書目,併入選哲學·心理類常備書架(Standing Bookcase)。本書還被國內多所高等院校指定為邏輯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等專業研究生參考書。
編、譯著
(4) Cai, Shushan, editor in chief (2011) Proceeding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7,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11.
(5) 米黑爾·羅科、威廉·班布里奇編,蔡曙山等譯:《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

論文

1、“論數位化”,《中國社會科學》。2、“論人工智慧的邏輯基礎問題”,《哲學動態》。3、“塞爾‘中文房間爭論’的邏輯基礎問題”,載《清華大學哲學年鑑》,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4、“語言邏輯在21世紀的套用與發展”,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學者談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人民出版社,2001。5.“論哲學的語言轉向及其意義”,載《學術界》,2001年第1期。6、“邏輯學與現代科學的發展”,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7.“邏輯學對現代科學發展的作用”,載《光明日報》,2000年6月20日。8.“邏輯學、現代科學與現代人的發展”,載《點燃智慧之光》,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9、“語用邏輯及其在計算機語言和人工智慧中的套用”,載《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10、“對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現狀的分析”,載《學術界》2000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轉載。12.“從處理好幾個關係看社科規劃”,載《人民日報》,1999年3月18日。13、“語用邏輯研究”,載《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編委會編,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4、“套用於人工智慧的邏輯學”,載《哲學譯叢》,1997年第2期。“一個與盧卡西維茨不同的亞里士多德三段論形式系統”,載《哲學研究》,1988年第4期。

獎勵

(1) 1982年畢業於貴州大學哲學系,獲貴州大學優秀三好學生獎學金。
(2) 198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優秀學生幹部稱號及獎勵。
(3) 1989年獲“貴州省邏輯科學八十年代優秀成果獎”數理邏輯論文一等獎。
(4) 1991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及獎勵。
(5) 1993年被評為中宣部先進工作者,並獲獎勵。
(6) 1997年被評為中宣部先進工作者,並獲獎勵。
(7) 1999年被評為中宣部先進工作者,並獲獎勵。
(8) 2001年被評為教育部“九五”期間普通高等學校科研管理(人文社會科學類)先進個人,並獲獎勵。
(9) 2003年獲中國自然辯證法協會優秀成果二等獎。
(10)2007年被評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先進工作者,並獲獎勵。
(11) 2008年被評為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生導師。
(12)2010年被評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先進工作者,並獲獎勵。
(13) 2013年被評為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
(14) 2013年獲中國邏輯學會特別榮譽獎。

工作經歷

參加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八五”、“九五”、“十五”規劃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各項管理辦法的制定。主持研製開發“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管理信息系統”(1993年版、1994年版、2000年版)。
(2) 清華大學文科工作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首任處長,2000-2005。
參加制定《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綱要》。
(3) 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1996至今
任中心主任。
(4)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2008年至今
任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論文(已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被中國期刊網全文選用80多篇,此處選60篇)
(1) 蔡曙山. 科學發現的心理邏輯模型,北京:《科學通報》,2013年第58卷,2013, 58: 3530–3543, doi: 10.1360/ 972012–515。SCI。
(2) 蔡曙山. 心理與邏輯:人類認知的兩個重要通道,北京:《科學中國人》,2012年第22期。
(3) 衣新發,趙倩,蔡曙山. 中國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橫斷歷史研究:1990~2007,北京:《心理學報》,2012, Vol. 44, No.2, 226−236 6−236。CSSCI。
(4) 張玲, 蔡曙山, 白晨, 衣新發. 假言命題與選言命題關係的實驗研究——對邏輯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思考,太原:《晉陽學刊》,2012年第03期,83–87。CSSCI。
(5) Cai, S. The age of synthesi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to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and hereafter, Bei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英文版), 2011, 56: 465–475, doi: 10.1007/s11434–010– 4005–7. SCI.
(6) Bai, C.; Cai, S. & Shumacher, B. P. Reversibility in Chinese word formation influences target identification.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1, 499, 14–18. doi:10.1016/ j.neulet.2011.05.020. SCI.
(7) Cai, Shushan. The role of abduction in learning and cognition, in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July 19–26, 2011, Nancy, France.
(8) 衣新發, 蔡曙山. 認知科學、聚合技術與中國國家安全,石家莊:《河北學刊》,2011(5):179–182。CSSCI。
(9) 蔡曙山,白晨,衣新發,韓旭. 推理在學習與認知中的作用,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第8期,6–11。
(10) 蔡曙山,白晨,韓旭,易源俏. 繼續推進多學科認知科學研究,科學中國人,2011年第11期,28–31。
(11) 宋春艷,蔡曙山. 塞爾哲學的新進展:社會本體論,哲學動態,2011年第4期,46–53。CSSCI。
(12) 宋春艷,蔡曙山. 範式與制度性事實,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年第3期,7–11。CSSCS。
(13) 衣新發,林崇德,蔡曙山,黃四林,陳桄,羅良,唐敏. 留學經驗與藝術創造力,北京:《心理科學》,2011,34(1): 190–195。CSSCI。
(14) 衣新發,侯寧,蔡曙山,彭凱平. 鐵路機車司機的心理資本和心理健康.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1(4), 53–57。CSSCI。
(15) 衣新發,蔡曙山. 創新人才所需的六種心智.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4 期, 31–40。新華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轉。CSSCI。
(16) 衣新發,蔡曙山,劉鈺.文化因素影響創造力的實證研究. 社會科學論壇, 2010, 8, 4–12。CSSCI。
(17) Cai, S. CS, NBIC and unify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Science,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2010. ISTP.
(18) 蔡曙山. 綜合再綜合:從認知科學到聚合科技,合肥:《學術界》,2010(6):5–24。CSSCI。
(19) 蔡曙山. 人類心智探秘的哲學之路――試論從語言哲學到心智哲學的發展,太原:《晉陽學刊》,2010(3): 3–11。CSSCI。
(20) Cai, S. Conv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nd logic on the frame of cognitive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gust 2009(3): 93–107. Taylor & Francis Group Ltd. 2009. SSCI。
(21) 蔡曙山. 認知科學框架下心理學、邏輯學的交叉融合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9(2): 25–38。CSSCI。
(22) Cai, S. The twelve Chinese zodiac animal signs: their semiotic explanation and cognitive significance, Proceeding of 10th World Congress of Semiotics, 2009. ISSTP.
(23) Cai, S. The Language Preferred Models in Cognition, Proceeding of CINACS, Hamburg University, 2008. ISSTP。
(24) 蔡曙山. 從語言到心智和認知:20世紀語言哲學和心智哲學的發展,以塞爾為例,石家莊:《河北學刊》,2008(1): 43–52。CSSCI。
(25) Cai, S. Logics in a New Frame of Cognitive Science: On Cognitive Logic, its Objects, Methods and Systems,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ceeding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Vol.1.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09, 427–442. ISSTP.
(26) Cai, S. A Cognitive Model with Two Structures of Language and World, Mind and Cognition, Tsinghua-Springer, 2008.
(27) 蔡曙山. 論形式化,北京:《哲學研究》,2007(7): 97–105。CSSCI。
(28) 蔡曙山. 認知科學:世界的和中國的,合肥:《學術界》,2007(4): 7–19。北京:《新華文摘》轉載,2007(19): 27–31。CSSCI。
(29) 蔡曙山. 認知科學研究與相關學科的發展,南昌:《江西社會科學》,2007(4): 243–248,CSSCI。
(30) 蔡曙山. 關於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12個問題與塞爾教授的對話,合肥:《學術界》,2007(3): 7–17。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卷全文轉載2007(7): 2–9。CSSCI。
(31) 蔡曙山. 邏輯、心理與認知――論後弗雷格時代邏輯學的發展,杭州:《浙江大學學報》,2006(6): 5–12。CSSCI。
(32) 蔡曙山. 沒有喬姆斯基,世界將會怎樣,石家莊:《社會科學論壇》,2006(6): 5–18。
(33) 蔡曙山. 論虛擬化,杭州:《浙江社會科學》,2006(5): 111–121。CSSCI。
(34) 蔡曙山. 符號學三分法及其對語言哲學和語言邏輯的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學報》,2006(5): 50–58。CSSCI。
(35) 蔡曙山. 再論哲學的語言轉向及其意義,合肥:《學術界》,2006(4): 20–39。CSSCI。
(36) 蔡曙山.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邏輯學,南京:《江海學刊》,2004(5): 23–30。CSSCI。
(37) 蔡曙山. 論我國大學文科的發展階段及辦學理念,《學術界》,2004年第1期,7–25。被引29次。
(38) 蔡曙山. 代表性學術成果作為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評價指標的意義--兼論CSSCI的科學評價功能及其發展方向,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第208–220。被引26次。
(39) Cai, S. Logic, Speech and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 of 8th Congress of IASS/AI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Lyon, 2004.
(40) Cai, S. A Formal System for the Illocutionary For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I,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 Vol. XXIV No.3, 2003 (autumn): 142–148。CSSCI。
(41) 蔡曙山. 經驗在認知中的作用,北京:《科學中國人》,2003(12): 37–39。
(42) 蔡曙山. 學科交叉視野中的現代邏輯,北京:《科學中國人》,2003(11): 14-17。
(43) 蔡曙山. 心智科學的若干重要領域探析,北京:《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6): 75–80。CSSCI。
(44) 蔡曙山. 模態的語用邏輯,北京:《清華大學學報》,2002(3): 20–26。CSSCI。
(45) 蔡曙山. 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和社會科學評價,合肥:《學術界》,2002(3): 7–20。CSSCI。
(46) 蔡曙山. 科學與學科的關係及我國的學科制度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3): 79–80。CSSCI。
(47) 蔡曙山. 論技術行為、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2): 77–86。CSSCI。
(48) 蔡曙山. 哲學家如何理解人工智慧,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1): 18–22。CSSCI。
(49) 蔡曙山. 論數位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4): 33–42。CSSCI。
(50) 蔡曙山. 論哲學的語言轉向及其意義,合肥:《學術界》,2001(1): 16–27。CSSCI。
(51) 蔡曙山. 邏輯學與現代科學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4): 79–88。
(52) 蔡曙山. 語用邏輯及其在計算機語言和人工智慧中的套用,廣州:《中山大學學報》,2000(2): 35–41。
(53) 蔡曙山. 試論金岳霖的道路,廣州:《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0(2): 1–9。
(54) 蔡曙山. 對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現狀的分析,合肥:《學術界》2000(1): 5–16。
(55) 蔡曙山. 從處理好幾個關係看社科規劃,載1999年3月18日《人民日報》。
(56) 蔡曙山. 量化的語用邏輯,北京:《哲學研究》,1999(2): 65–73。CSSCI。
(57) 蔡曙山. 命題的語用邏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5): 46–55。CSSCI。
(58) 蔡曙山. 政策分析原理,北京:《中國行政管理》,1991(10): 36–37。CSSCI。
(59) 蔡曙山. 詞項邏輯與亞里士多德三段論,北京:《哲學研究》,1989(10): 66–74。CSSCI。
(60) 蔡曙山. 一個與盧卡西維茨不同的亞里士多德三段論形式系統,北京:《哲學研究》,1988(4): 33–41。CSSCI。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