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璋

蔡家璋

蔡家璋(1906~1965)又名蔡文培,原籍安徽省太湖縣,幼年隨父母遷至滁縣,住西鄉珠龍橋附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家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省太湖縣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65
蔡家璋(1906~1965),組建地方武裝,渡江戰役工作,

蔡家璋(1906~1965)

幼讀私塾7年。民國16年(1927年)由父母用100多塊錢替他捐了個保長職務。民國22年,被委任為珠龍橋紅廟子供銷合作社理事長,後又任滁五區區長。但他明為縣政府幹事,暗裡卻利用合作社和區長身份的有利條件,救濟窮人,掩護共產黨人。並通過各種途徑為新四軍籌糧籌款,秘密組織抗日武裝隊伍。民國28年4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由於頻繁地與新四軍接觸,引起敵人懷疑,滁縣政府撤去他的滁五區區長職位,並派武裝人員對他進行誘捕。在這種形勢下,經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鄧子恢指示,公開脫離滁縣政府,於7月在珠龍橋瓦湖一帶拉起一支160多人的抗日游擊隊,即第四支隊八團滁縣游擊大隊。談先知任大隊長,他任政治部主任。當年底,這支隊伍發展到五六百人,組成5個連。在消滅土匪、反“掃蕩”、反“摩擦”戰鬥中,起到重大作用。後來他領導的這支部隊大部編入新四軍。
民國29年3月,滁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蔡家璋被選為首任縣長。其間,大柳、廣衛一帶土匪猖獗,他帶領縣大隊剿匪安民,不到半年時間,土匪被肅清。第二年,他兼任淮南津浦路西第一獨立團團長和滁縣總隊總隊長。日軍投降後,他專任獨立團團長和縣參議會參議長。
由於蔡家璋是當地人,對滁縣西鄉的地情人事非常熟悉,加之在民眾中很有威信,儘管滁縣的地方武裝多次補充新四軍主力部隊,他很快又把本縣的武裝力量很快地重新擴充起來。他利用親戚朋友關係在附近偽軍中的內線,多次派人到滁城等地購買部隊急需的槍械子彈和醫藥器材。有時在日偽軍向根據地“掃蕩”以前,他能及時從偽軍內線獲得情報,並轉報地委和軍分區,使根據地黨政軍機關能及早做好反“掃蕩”準備。
民國35年主力部隊北撤,蔡家璋開始隨羅應生、方浩的機關大隊行動。由於體胖又患多種疾病,行動不便,為不拖累大家,他單獨帶一個警衛班撤退。後來警衛班被打散,他喬妝打扮,在鄉民的幫助下,艱難地返回到津浦鐵路路東。到達路東找到組織時,他光背赤腳,拄著棍子,渾身泥土,看到的人無不為之感動。地委書記黃岩稱讚說:“老蔡能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定不移地單身突圍找到黨,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後來,他隨蘇皖邊區參議會行動,北上南下,從沒掉過隊。民國37年,擔任懷遠縣縣長。10月,又迴路西,任定滁縣總隊長,直到民國38年6月定滁縣撤銷。
蔡家璋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新中國建立後,他轉業到地方,一直戰鬥在農業生產戰線上,歷任滁縣專區土產公司經理、安徽東流農業學校校長、淮南種豬場場長、水家湖農場黨委委員、種豬場場長等職。

組建地方武裝

區鄉政權建立後,除滁縣的城區、豐山區和定滁縣的關山區外,其他各區都建立了區隊。任命從部隊轉業的幹部為區隊長或區隊副,每區有一個班或排。1949年2月,滁縣成立總隊,開始由參謀長段漢卿,政治處主任胡斌具體負責。3月初,江淮第一軍分區命汪中夫從天高支隊帶支隊帶一個連來滁縣組建地方武裝,以這個 骨幹就地擴軍整編,組建成三個連。縣總隊由方浩兼總隊長,胡錫川兼政委,汪中夫任副總隊長兼副政委,總隊部駐北大街。
定滁縣皇甫、花山兩個區的區隊是1948年從游擊隊的基礎上組建的,其中皇甫區戰鬥力較強。新的定滁縣政府建立後,將皇甫區隊的大部分上升到縣大隊,區大隊長鄭剛升任縣大隊大隊長。並發動青年參軍整編成一個連,近200人槍。總隊長蔡家璋,政委由花錦城兼。

渡江戰役工作

從1949年1月底至5月間,滁縣和定滁縣各級黨政幹部,以主要精神組織人力、物力、財力支援人民解放軍進行渡江戰役。最緊急的任務是:(1) 籌集部隊軍糧和軍馬草料。主要是向農民預借公糧,其次是沒收逃亡頑偽人員的囤糧,三是動員糧商開業向糧商購糧。並在交通方便的集鎮收草站,隨時滿足過往部隊的調運。(2) 組織運糧隊、擔架隊、民工隊,隨軍支前。(3) 搶修橋樑、公路。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鼓舞下,滁縣和定滁縣的人民民眾無不熱烈回響。踴躍交送公糧,抬擔架、修公路、建橋樑,支前工作如火如荼。據江淮一分區滁縣統計,1月至3月,全縣共支援稻穀418.6萬多斤,食油295擔,支援草料662萬多斤。城區獻出工資米121.6石。修復公路160里,橋樑19座;發動募捐慰問傷員華中幣616萬元,各種物資折價115萬元;動員民力50535人次,並組織3400人的隨軍運輸隊、擔架隊,歷時兩個月,行程千餘里,直到杭州才返回,獲得華東野戰軍支前司令部“渡江支前模範”的錦旗嘉獎。定滁縣除運送糧、草外,組織了一個擔架團,計擔架216副,每副5人,隨軍支前到浦口一帶。蔡家璋指揮民工修復了滁定公路及其沿線的珠龍橋等橋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