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安妮 多媒體通信中心教授。1965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通信廣播專業,1980-1982年為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1985-1988年獲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電機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第九、十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專業領域為多媒體通信、圖像與視頻處理、圖像識別等。她先後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國防科工委、八五攻關和公安部等重大科研項目;在國內、外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6部,其中與國外同行共同出版英文專著1部;撰寫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多媒體通信技術基礎”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美國光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被國際光電工程師學會(SPIE)收入20世紀該領域的里程碑文獻集(Mile Stone Book)。目前正在進行的課題包括生物特徵身份鑑別、實時媒體流傳輸的 QoS 控制、轉碼和多媒體信息檢索等。
基本介紹
人物檔案,人物簡介,相關資料,人物事跡,赤子之情 心繫祖國,醉心科研,矢志不渝,言傳身教,德鑄師魂,甘守清貧,敬業樂群,
人物檔案
姓名: 蔡安妮 性別: 女
所屬專業: 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專業代碼:081001)
職稱: 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簡介
其父蔡長年,是中國開展資訊理論研究的先行者,國內第一本《資訊理論》的編著者。發起並組建了中國電子學會資訊理論專業分會。長期致力於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重視資訊理論在通信中的套用研究。組織研製了中國第一代數據傳輸設備,並在語聲信源理論、語聲信號處理與識別等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資料
蔡安妮教授領導的多媒體通信與圖像識別實驗室是信息產業部部級重點實驗室,先後完成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國防科工委、計委部級重點、八五和九五攻關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在多媒體通信、圖像與視頻處理、生物特徵識別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在多媒體通信方面,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國防科工委等多項大型科研的積累,該實驗室在視、音頻流在IP網和無線網上的傳輸及服務質量(QoS)控制、視頻碼流的格式轉換與碼率轉換、視頻伺服器上視音頻數據的實時提取和並發流控制、海量聲像數據的層次化存儲及數據遷移、HFC網和IP網的視頻點播、從已編碼流提取關鍵禎和場景切換,以及視頻序列的結構化組織與基於內容的檢索等關鍵技術上獲得了多項重要成果,研製成功了寬頻綜合多媒體信息系統和海量聲像資料存儲與查詢系統。
實驗室還在指紋、人臉等生物特徵身份識別與認證,以及彈痕識別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他們完成的有關指紋識別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被選入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選編(三);在2002年舉行的國際指紋識別算法競賽中,他們的算法是國內所有參賽單位中排名最靠前的。在“九五”國家計委重大部門專項中,他們所研製的系統是國內第一個在53萬人庫下實際運行的大型系統,通過了公安部科技司的正式鑑定,並獲得了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人物事跡
赤子之情 心繫祖國
1965年蔡安妮教授剛剛參加工作,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她沒有被狂熱的運動沖昏了頭腦,而是專注於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在那段時間裡,蔡安妮擔任過電工基礎、電視原理、電視傳輸、同軸電纜等課程,所用的教材幾乎都是自己編寫的。此外,她還參加了北京郵電大學儀表車間“數字電壓表”一型機的試製,在北京電視機設備廠參與了我國第一輛彩電轉播車的研製及編碼器的調測等工作。
蔡安妮的父親蔡長年,是我國著名的資訊理論及通信技術專家,北京郵電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蔡安妮從父親以及其他老一輩科學家身上看到,他們之所以能夠始終站在先進技術的前沿,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外語。七十年代,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在那個多數人都熱衷於自己動手製作家具的年代,夫妻倆經常領著孩子,一邊散步,一邊溫習英文單詞,扎紮實實地學起了英語,這就為數年後的出國深造打下了深厚的語言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封閉了幾十年的中國開始向外邁出第一步。1979年,教育部決定向西方派送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這對每一個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學者來說,是數十年未曾有過的機遇。教育部舉行公開選拔考試,機會對每個人是公平的。全國有幾萬人報名參加考試,第一批錄取了1700餘人,蔡安妮夫婦都在其中。
到了美國,已近不惑之年的夫婦二人突然變成了學生。他們在國內掌握的電晶體和模擬電路等技術,在美國則早已被淘汰。他們所熟悉的彩電技術,當時在我國尚屬高新技術,而在美國,彩電技術已完全成熟,並不屬於高校的授課內容。至於數位訊號處理,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等技術,在他們出國之前還只是剛剛聽到這些名詞而已。文化與技術的反差之大,令人生畏。在美國與他們同在一個研究組裡工作的,還有許多其它國家的學者,他們都能和導師討論一些學術問題,而蔡安妮夫婦當時卻只能在旁邊做聽眾。
縮小差距唯一的辦法就是正視現實,奮起直追。導師看到倆人學習很刻苦,建議他們正式註冊讀學位。他們也覺得這樣能使自己有壓力感,能夠系統地學到知識。於是向國內提出申請,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批准了他們的申請,但學費、生活費自籌。1982年,蔡安妮夫婦倆雙雙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電機及計算機工程系碩士學位,並按大使館的要求欣然回國。
他們倆回國後,受當時的廣播電視局的邀請,希望他們能以全國電視台、研究單位工作的技術人員和研究生為讀者對象,寫一本業務提高性的書。於是他們便寫了《電視攝像機視頻處理》一書,首先將空間頻率和富里葉光學的有關概念引入國內的電視書籍。同行認為,該書完全是以作者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凝結而成的,極具特色。
1985年,夫婦倆再次赴美深造,自費公派攻讀博士學位。他們的導師是國際著名的圖像技術專家,加利福尼亞大學的Glen Wade教授。Wade教授在國際學術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曾長期擔任世界著名雜誌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刊的主編。導師的威望和淵博的學識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蔡安妮在國外修習了近20門課程,打下了堅厚的基礎。在導師的指導下,蔡安妮參與了多項科研的攻關。蔡安妮關於“非線性聲參量衍射CT”方面的成果在IEEE Trans獲得刊印;關於“雷達目標模型化”的成果,則以加州大學電機系內部報告的形式送交美國海軍。蔡安妮夫婦還聯名在國外的雜誌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了10餘篇論文。
蔡安妮在國外就讀的是計算機通信專業,屬熱門專業,美國人才需求很大,很多大公司都到學校要人,導師也主動為蔡安妮夫婦推薦工作。他們倆留在美國將必定會拿到高薪,過著優裕的生活。當時在美國畢業的留學生幾乎都留在了國外。同學們勸他們:“機會難得,應該留在美國。”是去,還是留,蔡安妮夫婦陷入深思中:“留下,生活待遇國內自不能比,但終究還是為人家做事,總有一種不是在自己家裡的感覺,物質上的優裕必然會以精神上的、人際間的壓力為代價。況且,國內現在改革開放,正是缺人用人之際,許多外國公司都到中國尋求機會,而作為中國人,還有什麼猶豫呢?”當他們最終確定回國時,很多人都不相信,而蔡安妮教授的導師Wade教授卻理解蔡安妮的心情,不無敬佩地說:“你們是中國的好公民!”。
正是抱著“報效祖國”的迫切心愿,博士論文答辯後,他們等不及參加畢業典禮,等不及領取校方頒發的博士學位證書,就留下一人做收尾工作,另一人匆匆回國,籌劃實驗室的建設。 回國時,他們帶回的是數年來查閱的所有資料和心血成果,總共有幾十箱之多。1993年12月,蔡安妮到美國和一家公司進行項目合作,見到了她畢業後留在美國的同學們,他們均有一種人在屋檐下,低頭思鄉思國之情。蔡教授由此更堅信了自己在國內,工作同樣可以做的很好,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在國外苦讀的時候,蔡安妮夫婦倆堅持把一對幼兒留在國內。他們第一次去美國時,大兒子剛上國小,小兒子不滿周歲。為了求學,他們把大兒子託付給外婆照看,把小兒子寄養在一個工人家裡。第二次出國時,小兒子還在上幼稚園。難道他們就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嗎?當然不是!大兒子小時候體弱多病,孫老師經常是頭天晚上10點就去醫院為兒子排一夜隊掛號,對兒子的愛心由此可見。在國外前後歷時7年之久,牽掛之心可想而知。他們每3~4個星期給兒子寫上一封長信,從大洋彼岸寄回對孩子深深的愛。蔡安妮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律能力。他們在國外時,上國小的大兒子,每天放學第一件事是取牛奶,第二件事就是去幼稚園接弟弟;小兒子上國小後,大兒子又承擔起輔導弟弟學習的任務。需要家長簽字、幫助默寫等事,都由哥哥來做。
醉心科研,矢志不渝
回到國內,一切工作都要從頭開始。蔡安妮向學校建議,成立了圖像通信及現代成像技術研究室,開始了艱苦的創業歷程。研究室剛成立時,一無經費,二無設備,三無學生。蔡安妮四處聯繫,買材料,爭取研究經費,招收研究生,甚至連烙鐵都是自己上街買的。經過蔡安妮夫婦10年的苦心孤詣,到如今已結出了累累碩果。他們所領導的研究室,已成為北京郵電大學為數不多的幾個規模最大、經費最充足的研究室之一。
1989年,他們承接了一個總經費85萬元、關於單光子發射CT的研究項目。SPECT是一種大型醫用CT設備,技術複雜,難度極大。當時世界上只有國外幾家大公司能生產,我國每年都要花大量外匯進口。他們吸取了世界上幾種最高檔次產品的優點,於1994年完成了SPECT的主處理機的研製,對我國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作出了突出貢獻。
回國十多年以來,蔡安妮教授和孫景鰲教授先後承擔了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其中對非二進制編碼孔徑的γ射線成像技術的研究,被課題結題評審人一致認為,該項成果“難度極大”,在學術水平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或“國際領先”水平;關於自動指紋識別技術的研究,也獲得了自然科學基金結題評審“優”。
90年代初期,多媒體技術出現。他們立即投入到這一新興領域,並於1994年承擔了國家863高科技通信主題課題“遠程信息處理多媒體通信終端與系統”的項目。而後又開始對綜合業務多媒體通信系統進行研究。這是一項由國防科工委支持的國家“九五”大型研究課題,旨在為我軍研製一套以聲像信息為主的多媒體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包括數位化編輯、壓縮、處理、多級存儲,以及HFC和IP網上的實時傳輸和調用。這一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參加了2000年軍工配套科研成果展,受到前來視察的各級領導的好評。在上述科學研究和廣泛查閱國外文獻的基礎上,他們於1995年在北京郵電大學為研究生開設了“多媒體通信技術”的課程,經過5年的教學實踐,合著出版了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多媒體通信技術基礎”,獲得了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蔡安妮夫婦在科研領域敢於挑戰權威,勇於創新。國際著名光學專家R.Mittra教授的一篇關於菲涅爾環帶聚焦特性的論文,被作為經典性的文獻,廣泛引用了20多年。而他們二人卻發現,R.Mittra的結論有些地方是不精確的,有的則是錯誤的。在經過嚴密謹慎的論證後,他們將正確的理論分析和計算結果在美國光學雜誌予以發表,美、英、法、德等國家眾多教授、學者紛紛致函,對他們的論文給予高度評價。該論文於1997年被收入SPIE半個世紀內關於環帶方面的里程碑文獻集。
在蔡安妮教授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她時刻“把工作和生存本身當作一種娛樂”,忙碌不息。她把自己的本職工作看作是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情,即使是在最苦最累的情況下,她也總是保持著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這看似平常的生活態度中,飽含著的深刻的智慧、強烈的責任心與鑑定的意志力,充分體現了蔡安妮教授巨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在學術理論方面,蔡教授以基礎紮實、思考縝密、作風嚴謹而著稱。她和孫景鰲教授在國外讀書時,常常為討論一個專業問題忘記用餐。多年後,兩位教授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還捧腹不止。在他倆為美國光學雜誌SPIE Milestone Book撰寫論文時,孫教授半夜叫醒蔡教授討論問題,真可謂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境地。
在科研上,她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強烈的責任心,以及永不衰竭的熱情和精力。正是由於這種在科學面前激流勇進的精神,使蔡安妮教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多媒體通信領域,蔡教授在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國防科工委等多項科研項目中積累了豐厚的經驗,創建並領導了多媒體通信與生物特徵識別部級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研究工作,掌握了視、音頻流在IP網上的傳輸及服務質量控制,視頻碼流的格式轉換與碼率轉換,視頻伺服器上視、音頻數據的實時提取和並發流控制,海量聲像數據的層次化存儲及數據遷移以及HFC網和IP網的視頻點播等關鍵技術。
在圖像識別、自動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多模態身份識別,以及彈痕識別等方面,蔡安妮教授苦心孤詣,碩果纍纍。其中以自動指紋識別技術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 蔡安妮夫婦針對公安刑事偵察和民用身份認證的不同套用,分別提出了多種先進的自動指紋識別算法。這項算法在指紋圖像存在彈性形變、噪聲、模糊和斷紋等困難條件下,仍有很高的識別率。蔡教授所進行的有關指紋識別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被選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選編(三);在“九五”國家計委重大部門專項“自動指紋識別最佳化系列產品”中,他們所研製的系統是國內第一個能在53萬人庫下實際運行的大型系統,通過了公安部科技司的正式鑑定,並獲得了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蔡安妮夫婦所研製的系統設計先進,性能價格比高,是我國第一個在50萬人庫上實際運行的大型自動指紋識別系統,早已在重慶、唐山等地實際運用。僅重慶一地,在一年多時間裡就建庫23萬人,直接破案99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蔡教授時刻關注技術領域的最新發展,隨時了解圖象識別的最前沿技術,跟蹤各科研組的技術發展情況;在指導學生過程中,對某些新興技術,她能有針對性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客觀面對。蔡安妮教授真正做到了學術上的與時俱進,體現了學者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
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蔡安妮教授還筆耕不輟。她及其所領導的實驗室已在IEEE Transactions、美國光學學報、電子學報、通信學報等國內、外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7部。她與孫景鰲教授在1991年的美國光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 “Archaic Focusing Properties of Fresnel Zone Plates”,於1996年被選入國際光學工程協會的 Milestone Book Selected Papers on Zone Plates。而她與外國教授合作、由美國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專著《醫學成像系統技術與套用》一書,受到國際同行的好評;在緊跟國際技術發展動向、從事多媒體通信方面科學研究的同時,1995年她率先在北京郵電大學開設了“多媒體技術”研究生課程,並撰寫了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多媒體通信技術基礎”一書,榮獲了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追求真理,永不言棄的蔡教授正是用她滿腔的熱情,工作在科學研究的前沿,對黨和人民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使她時至今日仍然孜孜不倦。蔡安妮教授奉獻的不僅是個人的聰明才智,還有為人民利益而獻身的一片赤膽忠心。
言傳身教,德鑄師魂
作為一個知名教授,蔡安妮教授深知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她非常注重言傳身教,一直以來都以治學嚴謹、教學認真、工作勤奮、待人誠懇、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著周圍的師生。她既是學生學習上的良師,也是生活中的益友,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好評。沒有什麼崇高的口號,沒有什麼激昂的誓言,只有蔡教授質樸無華的話語:“教書育人,責任心是最重要的,把學生領入一個有前途的領域,讓他們結合項目,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使個人知識體系逐步完善,能力得到培養,這是導師的基本職責。”蔡安妮教授以她“人生奮進無終點,源水長流潤無聲”的信念,在教學崗位上實踐著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
蔡教授每年都要招收6-8名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在漫長的教育培養過程中,蔡教授始終堅守著“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的原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薰陶教育著學生。她要求學生“既然是來搞研究就得能坐得下來”。講評學生論文時,她要求學生寧可不發表,也不要抄襲別人的;在要求學生嚴格遵守學術道德的同時,她注重培養學生的開發創新精神,對學生的惰性給予及時的批評、指導和必要的督促。蔡安妮老師每周都要組織研究生開學習研討會,學生們要一個一個地上台講述自己一周的進展情況。學生們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情況各自匯報,遇有問題,大家共同討論,互相啟發幫助,同學之間沒有保留。蔡老師理論基礎紮實、涉及面廣,軟、硬體精通,思維敏銳,能夠迅速抓住重點,學生在匯報中出現的問題立即就能給指出來,而且意見切中肯綮,極具指導性。對博士生,蔡教授每周都要單獨見一次面,分別予以指導和協調。研究室繁忙的時候,往往同時有二、三個課題要做,總共有20名左右的學生,每個人都根據其基礎、能力專場等情況,分配以最適合於他的課題,同時又要注意課題的完整性、創新性,使學生能得到全面的鍛鍊。這樣,蔡安妮在總體上對整個研究室進行把握協調,最後從理論上在給予把關,挖掘了每個人的能量,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她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強,在社會上很受歡迎。1993年,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來華,和中國同行進行交流。他們參觀了中國各地許多高校關於圖像技術的科研成果,最後一行人來到北京郵電大學,蔡安妮研究室的學生用英語把他們的幾個項目作了介紹,外國專家高興地豎起大拇指,說他們來中國所訪問的幾個單位中:“The last is the best!”
“研究室發展到今天,我可以不用上街買烙鐵,晚上能坐在家裡寫寫書了。”蔡安妮說,“科學研究,一要看得遠,而要不遺餘力,這樣才能出成果,看到科研的成果,看到學生的成長,就體驗到一種勞動之後的喜悅,而這種喜悅,正是我不斷自我提高、永不枯竭的動力。”
每學期,蔡安妮教授都會給本科學生作前沿知識講座,並主講研究生的《多媒體通信》課程。她秉著“使同學們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掌握儘量多的知識”的宗旨認真備課,及時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和業界動態。她的課深入淺出、透徹明白,深受學生的熱烈歡迎。在授課中,她非常注意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最新技術發展的介紹結合起來,使課程內容不斷更新,與學科發展同步。學生在與蔡老師交流專業問題時驚訝地發現,對於當前最新的專業技術,蔡老師都早已經詳細閱讀過了有關資料。蔡老師學生眾多,方向也不盡相同。她的學生有從事硬體研究的,也有從事指紋研究的。但是,蔡教授在指導上條理分明,她悉心為不同方向的學生指出研究的最佳路徑,提點最新技術成果,指點迷津。蔡老師一年到頭,每天三個單元都在研究室工作,隨時解決學生的問題。她本來周六、日也是在研究室工作的,但後來她發現,這樣會對學生形成無形的壓力,學生周末也不好意思休息,她這才回家看書。
蔡教授以治學嚴謹而著稱。在批改學生論文時,她從單詞、語法、結構都逐字逐句地修改;她連一個實驗數據的增刪都指出來,甚至對導言部分都進行了修改。有時一篇文章要修改3次。論文返回時,文章的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經過這樣的反覆,學生們從導師那裡學到如何寫學術論文,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對此,學生動情地說:“蔡老師幾十年堅持不懈地做下來真不容易。老師對學生的重視是我們的驕傲,也是一種督促。她對我們可是說是嚴字當頭,愛在其中。” 蔡教授身教多於言傳,2004年7月她因病動手術,8月底她就索要了同學的E-mail地址,向學生推薦英文論文閱讀材料;9月份她就恢復參加了組會。學生大受感動:“蔡老師人特堅強,孫老師去世之後,她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雖然從不訓人,但她的威嚴使我們更加敬重她。”
蔡教授對學生的“愛”不僅體現在“藝精為范”上,還細緻的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的學生,因為課題要經常出差。蔡老師每天晚上都要打一個長途電話,詢問一下技術上是否遇上困難,更主要的是關心他們出門在外的生活。對於女生,蔡老師更是放心不下,千叮嚀萬囑咐得說“你們千萬要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學生參加指紋識別國際競賽,蔡老師象母親般的無微不至,天天給他們送去可口的水果和點心,使繁忙勞累的學生深受感動;有時晚上例會結束之後,同學們吃飯回來總是能發現蔡老師還在輔導學生。直到這個時候,她才恍悟發現:“啊,都七點多了?”接著又問一直和她談話的學生“你有地方吃飯嗎”。不僅如此,學生交朋友、談戀愛的事情也常常掛在蔡老師的心頭。她常常教育她的博士生“既然一生選擇了研究工作,就要不懼清貧,要耐得寂寞;在找女朋友時也要能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
多年來,蔡安妮教授按照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地與黨中央始終保持一致,以實際行動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熱忱忘我地投入到高校教學改革的洪流中。她牢記黨的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認真履行黨員的職責,身體力行地落實“三個代表”思想的要求,並堅持不懈地在工作生活中以共產黨員的言行影響和教育周圍的師生。
甘守清貧,敬業樂群
在老伴孫景鰲教授身患絕症期間,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創痛的蔡教授,卻總是考慮儘量減少對他人的影響,堅持不驚動、打擾領導、同事、學生。儘管蔡教授的身體也不好,但她卻始終以驚人的毅力、執著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兢兢業業地奮鬥在教學研究的第一線。直到為孫景鰲教授辦理喪事之時,許多學生方得知噩耗,無不為蔡安妮教授忘我無私的精神所感動,有的學生流著淚說:“這件事,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
在那段煎熬痛苦的日子裡,她始終堅守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認真完成教學工作,輔導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課題和撰寫學術論文。在孫老師住院長達半年多的時間內,蔡老師除特殊情況外,幾乎每天清晨6:00就趕往醫院,晚上21:00趕回學校,22:00--23:00工作在實驗室,從不耽誤組會。儘管如此,蔡教授還反覆三遍批改了三個碩士生和兩個博士生的畢業論文,逐字逐句,反覆推敲,細心地糾正論文中的標點符號、錯別字。為不使個人的感情影響到工作,蔡教授努力地控制情緒,隱藏內心痛苦。即使在她做完手術不久,就堅持每次例會都到場,雖因體虛不能說話卻還盡力指導學生,任何細小問題都不遺漏;出院後的蔡老師堅持工作,每天都到實驗室閱讀專業資料,細緻入微地指導學生;上完課後,她也經常把學生再帶回實驗室,進行相關問題的講解和答疑。
蔡安妮夫婦生活簡樸,為了節省出做飯時間,速食麵和速凍水餃是他們家多年來的主餐。逛商店之類的事情幾乎與他們無關。有一次課題鑑定,蔡老師的丈夫孫老師要接受中央電視台的採訪前才發現,身上穿的褲子已裂了條縫,家中又無第二條,只好由同事陪著,趕在附近的商店關門以前買回一條。
一心專注於學術科研的蔡老師把物質生活看得很淡,她衣著簡樸,飲食簡單。她熱愛自己的專業,工作投入。在實驗室,她一向早到晚走;腸胃不好的她,常常是工作忙了就以速凍餃子或泡麵充飢。幾年來學生都換了一批又一批的辦公桌和計算機,而她的計算機總是最老最舊的。學生感慨地說:“蔡老師做人的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完全捨棄了名、利,名利已不在她的考慮範圍之內。”
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蔡安妮教授積極參政、議政,多次獲得優秀提案獎。幾十年來,她把對祖國的愛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之中。儘管工作十分繁忙,但她時刻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黨員教師,總是把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合格人才放在首位。
先哲朱子在解釋“敬業”二字時說:“主一無適便是敬”,意思是凡是做一件事,便要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頭,一點也不旁騖,便是敬。孔子亦云:“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深究蔡教授敬業的根源,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唯一的秘訣就是忠誠,忠實從心裡發出來的就是敬。
常人說:“人過三十不學藝”,可是面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她真正做到了知難而上,義無返顧地去攻克多媒體傳輸系統這一新學科領域的難關,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和敬業精神。四十多年來,蔡安妮教授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真正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她自始至終體現了一名黨員科技工作者的優秀品質,是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典範。蔡安妮教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教書育人為已任,樂於奉獻,甘於清貧,遠離世俗之浮躁,做到“言”上引,“行”上導,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她真心關愛每一個學生,以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高尚的師德風範感召學生。
在過去的歲月里,蔡教授秉承著“厚德博學,敬業樂群”的精神,為北京郵電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在多媒體通信和模式識別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她正為把北京郵電大學早日建設成為世界高水平大學而繼續辛勤工作著。
在蔡安妮教授看來,一輩子做一些實事,做一些對國家、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就足夠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蔡教授都堅守著“能以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這樣一個信條。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蔡安妮教授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為師生樹立了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典範,以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書寫出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在蔡安妮教授身上所體現出的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從她身上體現出的共產黨人的崇高風範和堅忍不拔的堅強品格令北京郵電大學全校師生深受感動;她的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及對事業不懈追求的執著激勵和鞭策著北京郵電大學全體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