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皮影

蔚縣皮影

呂家莊皮影戲經過120多年的風雨洗禮,已經在蔚縣城鄉有了極為廣泛、深厚的民眾基礎,根植於普通百姓們的心中。人民民眾已經為皮影戲樹立了永不褪色的“口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呂家莊皮影戲
  • 地理標誌:河北蔚縣
呂家莊,位於蔚縣宋家莊鎮駐地西南。是宋家莊鎮域內人口最多、耕地面積最大的村堡。唐朝末年(公元904年)該村建起三莊,即北莊、東莊、南莊,因當時村里只有呂、張、何三姓,且呂姓人最多,故取村名為呂家莊。到了明朝,該村人丁日漸興旺,一些有錢人家又陸續建起北堡和南堡,使呂家莊村形成了三莊兩堡之勢。
平坦肥沃、廣袤無垠的黃土地是呂家莊世代村民安居樂業的根本。這裡的人們無論窮富,均以土地為生。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達官顯貴和富商巨賈,更沒有留下豪門大宅和長亭高閣。莊堡內,除了南北堡門、黃土堡牆和真武廟、龍王廟、戲樓外,再也見不到什麼宏偉的建築。三莊兩堡均為普通的民居小院,不起脊,不安獸,更不見雕樑畫棟。就是這樣極為質樸的農家村堡里的歷代先民,卻以其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樸實無華的表現形式,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鄉土文化和獨特的民間藝術。早在明、清時代,呂家莊的高蹺隊、秧歌班就十分紅火,特別是他們的皮影戲,備受全縣人民喜愛。民謠曰:
“過節聽不上皮影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
“開年看幾場皮影戲,一年和老婆不生氣。”
呂家莊的皮影戲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據老藝人師承相傳的回憶說,它是由陝西碗碗腔皮影和蔚縣秧歌、蔚縣大戲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相傳,清朝光緒年間,陝西大荔縣一帶,連年大早,寸草不收,一些“碗碗腔”皮影藝人,不得不背井離鄉,東渡黃河,流落到山西、河北兩省,分東西兩支沿途演出謀生。奔西的一支,受山西地方戲曲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山西“碗碗腔”:奔東的~支途經蔚縣,被呂家莊民間藝人所接納,繼承其表演形式,改驢皮皮影為牛皮皮影,將蔚縣剪紙的刀刻藝術運用於皮影人物造型之中,使其形態更為厚實生動。然後又將蔚縣秧歌和蔚縣大戲的演唱風格與其融為一體,逐漸形成了具有蔚縣地方特點的呂家莊”皮影戲”。因為皮影戲的表演是以紙窗為幕,借光投影,所以人們稱其為“皮影”。
皮影戲需要的演出場地不大,舞台為三張高桌,影幕是3米寬、1.5米高的紙窗(俗稱亮子),布幔一圍即可開演。晚上唱的是打台小戲,演的是牛皮影;白天唱的是蔚縣大戲,演的是木偶人。牛皮影通過油燈的光線將影子投到紙窗上,由藝人用小木棍上的鐵絲撥弄影人四肢,變換各種姿態。皮影人的頭是活的,可根據劇情的需要,通過換頭來變換不同的人物。木偶人則不需要燈光,用木製燈台(俗稱燈豎子)作為木偶人的軀幹,上面插上彩繪的泥塑頭像,肩膀和兩臂用六道木棍支撐,穿上特製的服裝即成木偶。藝人們躲在幕後,手持燈台底座操縱著木偶人的行動,演繹著各種故事。
皮影戲的藝人們都是多面手,身兼數職,既能操作皮影或木偶,又能演唱各種行當中的不同角色。樂隊也都是每人最少兼顧著兩種以上樂器。
據老年人回憶,呂家莊皮影戲一經形成,就受到當地百姓的普遍歡迎,十里八鄉的青年人紛紛到呂家莊拜師學藝。到了清朝光緒末期,以呂家莊為中心,蔚縣的皮影班子發展到20多個,皮影戲的演出範圍也越來越大。皮影戲之所以能在蔚縣很快興盛流行,原因有三:一是它組織形式小,六七個人即可演出,易於管理和流動:二是它投資少,演出費用低,一般村莊都支付得起;三是它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詼諧幽默,為百姓喜聞樂見。儘管當年蔚縣皮影戲班子不少,演出活動很多,但名氣最旺的當數呂家莊宋梅皮影戲班。因為其他班子都源於呂家莊,屬徒弟輩,自然比不得師傅藝高一籌。
宋梅是呂家莊皮影戲班的班主兼演員,藝名皮影黑,能演唱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醜)和老旦,並能操作皮影人,是蔚縣皮影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戲班子中演員有楊文照、能唱鬚生、小生、青衣、小旦,並能操作皮影人:楊波,藝名鐵嗓旦,能唱小旦、青衣,並能操作皮影人。樂隊有薛寶,司鼓兼打小鑼,薛福,負責鈸、鑼鐃:薛雲,拉板胡兼吹嗩吶,申情,拉四股子兼三弦:申國貴,拉二胡兼拍鉸子。木偶演員有宋登舉,唱二花臉:李素珍,藝名大屁股紅,唱鬚生、青衣。
皮影戲的音樂原屬一種說唱性質的民間音樂,其板式單調,唱腔貧乏,曲牌不多,表現形式平直,感染力不強。後經呂家莊宋梅皮影戲班引進木偶戲,借鑑和吸收蔚縣大戲、蔚縣秧歌的演唱藝術,才使皮影戲音樂逐步發展為較豐富的板腔體。板式分四種:平板,也叫慢板,屬混合節拍型,是皮影戲的主要板式。它的唱腔花樣雖多,但卻平穩莊重,舒展大方,擅長表現人物回憶和敘述。流水,屬有板無限型,分為大流水、小流水、緊流水、慢流水,節奏的快慢比平板變化大。介板,是節奏、速度都很自由的一種散板,旋律高亢、激昂、起伏急驟,常用來表達人物焦急的心情和憤怒的情緒。滾白,比介板更為自由的一種板式,唱腔節奏不強,宇數多少不限,行腔如泣如訴,是表現人物極度悲痛的一種專門板式。皮影戲的曲牌也是由呂家莊宋梅皮影戲班獨創的。一開始,皮影戲沒有開幕曲,也沒有間歇曲,更沒有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氣氛曲。後來老藝人宋梅和他的樂隊經過不斷揣摩,反覆醞釀,精心創作了表現喜氣洋洋的《慶豐收》《迎親人》,表現人物憂愁的《夜深沉》《燈下吟》,表現思戀親人的《甜心頭》《倚門望》等20多個曲牌,大大豐富了皮影戲的音樂表現力。
呂家莊的皮影戲經過幾代藝人們的舞台實踐,不但在音樂、唱腔和表演程式上得到充實、創新和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而且還改編並創作了近400多個劇目,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皮影戲劇目分打台小戲類、神魔故事類、蔚縣大戲類和蔚縣秧歌類。其中打台小戲類有《京東橋》《小妖子掛燈》等20多出。神魔故事類有《誅仙陣》《風沙陣》等120多出。蔚縣大戲類有《打金枝》《牧羊圈》等150多出。蔚縣秧歌類有《送妹》《嫖院》等80多出。這些劇目成為蔚縣皮影戲班多年來的保留劇目,唱遍四鄉,經久不衰。
呂家莊皮影戲經過120多年的風雨洗禮,已經在蔚縣城鄉有了極為廣泛、深厚的民眾基礎,根植於普通百姓們的心中。人民民眾已經為皮影戲樹立了永不褪色的“口碑”。而今,只要你走進呂家莊,說起皮影戲,人們仍然滔滔不絕地講述。該村70多歲高齡的老藝人王思武會把珍藏多年的皮影人和皮影戲道具拿出來,為你操作皮影人,演唱皮影腔。那執著的神態,動情的表演,讓人為之感慨萬千。
呂家莊,真不愧為蔚縣皮影戲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