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村(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下轄村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蔚村位於陝西省武功縣蘇坊鎮,迄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武功地名志有“蔚村曾稱衛(魏)公鎮,當地人謂之衛(魏)村,因是周武王之弟衛康叔的采邑而得名。

蔚村在解放後一段時間是魏公鄉政府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蔚村
  • 別名:衛公古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陝西關中
  • 電話區號:029
  • 人口:4006人
  • 方言:中原官話-關中方言
  • 著名景點:城隍廟、清涼寺
概要,歷史沿革,城隍廟,地圖信息,

概要

蔚村位於武功縣蘇坊鎮以北1.5公里處的周原大地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全村共12個村民小組,人口4006人,農戶876戶,可耕地5510畝,其中果樹面積550畝,奶牛存欄507頭。全村年總產值1310萬元,人均純收入1635.5元。
武功地名志有“蔚村過去稱衛(魏)公鎮,當地人稱之衛(魏)村,因是周武王之弟衛康叔的采邑而得名”的文字。殘缺的清代村碑則記述“魏公鎮,城東西長兩千四百米,南北寬三百六十八米,高六米餘一。四門樓對稱,東門外上方鑲嵌著刻有‘周原重鎮’的青石板,西門外上方且刻‘魏公鎮’三個大字。
宋稱魏公邑,明改魏公里,清設魏公鎮。
乾隆二十三年修繕城垣。城內、外共建有四大廟八小廟,以城內東北角的清涼寺、東街的城隍廟、東南的老爺廟和北門外的玉皇廟最大。其老什字的地藏菩薩廟、南巷子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廟、東門外的菩薩廟、北門外西的三官廟、西門外窯背上的太陽廟、西門外的馬王廟、西城池路北的無郎廟和娘娘廟均為小廟。”

歷史沿革

文獻記載,周武王為了消滅商朝,於公元前約1053年開創了“王者血統受封公侯控管軍事”的新格局。衛公和扶風的召公、歧山的周公均是在那時分封而建的。衛康叔受封武功周原,在此建立糧食生產和青銅器加工基地,以保證部隊和宮廷有充足的物資給養。他沒有辜負兄長周武王的期望,在“公城見方七里”的規定範圍內,率領部族建城邑,設宗廟,立太社,設官分職,奠定了衛公城郭的規模。在他管理衛公邑城期間,城裡城外秩序井然,繁榮太平,且糧食有餘,商品富足,對消滅商朝建立西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衛康叔後因臨危受封河南衛國,平息“管蔡叛亂”。堅守衛公城的部族,就以“衛”為姓氏世代相傳。
漢時民眾為了紀念衛公老爺,在城裡東南修建老爺廟,把封頂的農曆三月初五定為老爺廟會日,一直延續到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蔚村周邊出土的十多件國家級珍貴文物,就能反映出當時衛公城邑的人們,以漆水而居所創造的繁榮和鑄造業先進的史實。特別是“信安君衛鼎”的出土,更加證實了衛公鎮就是衛康叔早先的封地。
秦代由於西風馳道的打通和船運在漆水上的發達,這裡成為人們把所需貨物,運往京城或北方的理想交易地。漢時朝廷除了收取商貿管理費外,在此設立驛站,為傳遞情報,押運物資的人員提供方便。
北魏太武帝延和元年(432),城裡民眾自發重修被匈奴人損毀的衛公城。
隋朝初年,風調雨順,周原莊稼連年豐收,衛公人更感神恩浩蕩,便在城內的東北角建起了東祀廟。
唐代民眾在此迎送法門寺佛骨,改為清涼寺。元忽必烈至元二年重修。清涼寺坐北面南,它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和兩邊的禪房,組成了重重疊疊的廟宇景觀。如今,除了大雄寶殿和法堂是清末的建築外,其餘均在“文革”中遭到拆除,就連山門外敬德拴過馬的拴馬槐都被砍伐。
宋、明、清時期,魏公城已是武功縣的一個重鎮,儘管由邑改里,再由里變鎮,但是由於它位置的重要而一直經濟繁榮,商貿活躍。陝商、徽商、晉商在此都留有足跡。這裡的老人們迄今還傳頌著,明代村中的楊掌柜拾金不昧等失主,更感念渭南的賀老闆失而復得拒不要,相互推讓,高風亮節的故事。
蔚村前後經歷換代之苦,兵燹之痛,毀城之災。到了民國十八年,這裡已是十屋九空,人皆逃亡。而城牆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破損不堪。二里長街更是一片悽慘落敗的景象,城樓上也聽不到敲打更鼓的聲音了。
解放後,這裡的人們學習蔚然成風。取諧音“蔚”字,後置蔚公鄉。蔚公鄉和其他鄉一樣行使著它的行政職權,管轄北八社。街道上新華書店、郵電所、醫院、供銷社、綜合廠、鐵業社、農機站等配套機構一應俱全,方便人們的生產生活。蔚公鄉經歷了公社化時的蔚村管區後,結束了其歷史使命,恢復了它“蔚村”的稱謂。
大躍進年代,蔚村大隊把還沒有倒塌完的城牆,分成段讓各生產隊拆除,民眾把刨挖下來的牆土當作肥料,撒施在田地里以資增產。如今留下的只有滄桑斑駁的城隍廟,破損的“周原重鎮”的青石板,被砸成七塊的元代唐白石碑,還有三通清代石碑和一對石獅都矗立在荒野里。

城隍廟

貞觀642年,李世民回武功歡宴故老。對衛公城裡樂善好施的兒時學友大加讚賞,席間李世民封魏公為輔德王。唐憲宗在位期間,各地盛行建修城隍廟。能工巧匠們在東街為輔德王建起了獻殿、正殿、上殿、陪殿、鐘樓和鼓樓一組精美的城隍廟建築群,並以魏公鎮的城隍戴王冠而榮耀。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十城隍出遊日流傳了下來。這天城隍在善男信女的抬舉簇擁下,來到北門外的玉皇廟前,請玉皇大帝去老爺廟裡看戲。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明朝天啟年間修繕城隍廟時,康海後人出資為獻殿增建了戲樓。
民國初年,武功知事為保全縣平安,將魏公鎮城隍廟裡的輔德王,遷移供奉到了武功縣城的城隍廟裡。而在西安城隍廟的八仙庵里,武功魏公城隍的牌位到迄今還擺在西北角里。
城隍廟在滄桑的歲月里幾經拆除和改變用途,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風貌。只有帶戲樓的獻殿用它那幾近扭曲變形的一片片雕花格子門扇,疲憊不堪地支撐著城隍廟的形體。而原先的玉皇廟六重殿堂從南向北一字排開,宏偉壯觀的氣勢已經看不到了。如今這裡只殘餘唐太宗親植的皂槐帶著“喇嘛盜寶”留下的殘痕,避護著只有兩間大的玉皇廟殿堂。

地圖信息

地址:鹹陽市武功縣二二七縣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