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篾廠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
- 地理位置:馬關縣西南部
- 面積:169.03 km
- 下轄地區: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篾廠村粑粑廠街56號
- 電話區號:0876
- 郵政區碼:663711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雲H
- 人口:18131人(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商貿,金融,郵政電信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民族風情,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篾廠鄉境域為馬關縣屬地。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西區改名二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5月,從二區析出今大栗樹、浪橋兩個地區置三區,原二區改名四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9月,擴大鄉鎮時,從四區析出篾廠、古林等兩地和八寨區的馬主置馬吉鄉,鄉公所駐篾廠。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改馬吉鄉為南屏鄉。
1950年6月,改行政村,屬八寨區,稱第十村,駐大吉廠。
1953年7月,改鄉。
1958年10月,改管理區。
1960年11月,為大隊。
1963年5月,改小公社,公社駐地遷往篾廠南1千米處粑粑廠村,仍稱篾廠公社。
1969年7月,從八劃出篾廠、靛坡、岩頭、大吉廠、大丫口、桂皮山、老門寨、大新寨8個小公社合併為篾廠公社。
1984年6月,改管理區。
1988年9月,區改鄉。
行政區劃
2000年6月,下轄村公所改村民委員會。
截至2011年末,篾廠鄉轄篾廠、大新寨、老門寨、桂皮山、岩頭、大吉廠、靛坡、大丫口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18個村民小組。有105個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篾廠鄉轄8個行政村:篾廠村、岩頭村、大吉廠村、靛坡村、桂皮山村、大新寨村、老門寨村、大丫口村;鄉人民政府駐篾廠村粑粑廠街5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篾廠鄉
地形地貌
篾廠鄉地處馬關縣西南山區,地勢東高西低,境內從蘭家坡至筲箕灣,一條山脈貫穿全鄉中部,把全鄉分為東西兩部,東部為山地河谷相間地形,西部為高山、中山、低山河谷縱橫交織的地貌類型。境內最高點蘭家坡位於大吉廠村民委員會,海拔2126米;最低點夾溝位於靛坡村民委員會,海拔425米。
氣候
篾廠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7℃,1月平均氣溫9.7℃,極端最低氣溫-4℃(1975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氣溫23℃,極端最高氣溫32.3℃(1994年3月2日);最低月均氣溫5.3℃(1968年2月)。平均氣溫年較差10.7℃,最大日較差19.8℃(1968年2月),生長期年平均365天,無霜期年平均333天,最長達365天,最短為25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803.5小時,年總輻射122.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為365天。年平均降水量128.3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185.1天,最多達214天(1964年),最少為165天(1969年)。極端年最多降雨量1776.2毫米(1978年),極端年最少降雨量1027.3毫米(198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8月最多。
水文
篾廠鄉境內主要河道有金鴨塘河,從八寨流入,由北向南流經篾廠、大新寨、桂皮山、老門寨村後注入橋頭河。有主要支流2條,其中岔河從東至西注入那么果河,馬拉沖河從北至南注入金鴨塘河,河流總長27千米,河網密度0.2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5000萬立方米,流域面積9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篾廠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山體滑坡、洪澇、旱災、冰雹災等,洪澇災害兩年發生一次,主要發生在6—8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82年8月4日,農作物受災面積1900畝,成災1000畝,減產糧食8噸,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
自然資源
2011年,篾廠鄉有耕地面積3.14萬畝;可利用林地面積11萬畝,累計造林3.07萬畝,其中防護林0.07萬畝,經濟林3萬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篾廠鄉轄區總人口1796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70人,城鎮化率3%,另有流動人口60人,總人口中,男性9485人,占52.8%;女性8476人,占47.2%;14歲以下3513人,占19.56%;15—64歲12742人,占70.94%;65歲以上1706人,占9.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1394人,占63.44%;有彝、苗、瑤、傣、壯等10個少數民族,共6567人,占36.56%,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苗2個民族,其中族3013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45.9%;苗族1856人,占28.26%。
截至2019年末,篾廠鄉戶籍人口為1813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篾廠鄉財政總收入547萬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萬元,比上年下降43.75%。人均財政收入305元,比上年增長12.55%。農民人均純收入3331元。
農業
2011年,篾廠鄉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總產值6662萬元,比上年增長25.3%,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生產糧食30718.7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辣椒、草果、八角、香草等,甘蔗種植面積1410畝,產量5604噸;花生種植面積1644畝,產量159噸;辣椒種植面積1311畝,產量131.7噸;香草種植面積4500畝,產量6750噸,主要品種有草果、香草等,其中草果84.9噸,香草6750噸。
2011年,篾廠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4.58萬頭,年末存欄2.25萬頭;牛飼養量7594頭,年末存欄4827頭;家禽飼養量12.8萬羽,上市家禽5.55萬羽,生產肉類2104噸,其中豬肉1894.75噸,牛肉110噸,羊肉8.25噸;畜牧業總產值0.26億元。
2011年末,篾廠鄉農民住宅四旁樹木0.3萬株,林木覆蓋率47%,水果種植面積0.56萬畝,產量3.56萬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李子等,其中柑橘年產190噸。
商貿
2011年末,篾廠鄉有商業網點15個,職工56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580萬元,比上年增長13.5%;生產資料銷售總額580萬元,比上年增長7.1%;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350萬元,比上年增長5.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2950萬元,比上年增長12.5%。
金融
2011年末,篾廠鄉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4.2%;人均儲蓄2050元;各項貸款餘額1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7.6%。
郵政電信業
2011年,篾廠鄉郵政業務收入1.2萬元,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0.44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篾廠鄉有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85人,專任教師2人;國小10所,在校生1124人,專任教師8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538人,專任教師53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3%,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教育經費達99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800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事業費200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780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9%、10.8%、15.14%、-29.61%。
科技事業
2011年末,篾廠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個,各類技術人員12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5人,經營管理人才7人,技能人才30人,農村實用人才75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篾廠鄉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89.93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90平方米,藏書2000冊;農家書屋8個,藏書1.5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人,占全鄉社會從業人員的6%。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篾廠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9個,其中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8個;病床2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45張,固定資產總值1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5人、執業(助理)醫師0.2人、註冊護士0.3人,醫療機構完成診療0.6萬人次,住院手術480台次,出院病人480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6.7/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3萬人,參合率93.84%;孕產婦死亡率2/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3.7‰、2.22‰、1.48‰。
社會保障
2011年,篾廠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4戶,人數104人,支出25.37萬元,比上年增長17.3%;月人均203元,比上年增長16.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0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5.74萬元,比上年增長4.7%,社會福利費4.38萬元,比上年增長24.6%。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0227人,參保率84.59%。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篾廠鄉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5千米,投遞點8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0.03萬件,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1萬件,征訂報紙0.02萬份、期刊0.02萬冊,電信服務網點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00門,固定電話用戶500戶,比上年增加6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18%,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行動電話用戶2780戶,比上年增加51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5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15千米,網際網路連線埠總數92個,寬頻接入用戶50戶。
交通運輸
2011年末,篾廠鄉已形成由公路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客運總量2.62萬人次,貨運總量11.5萬噸。客運站1個,客運車30輛,年客運量5.1萬人次,貨運車20輛,貨運總量65萬噸,有縣鄉級公路6條,全長64千米;鄉村公路通達率95.4%。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篾廠鄉該地曾竹類較多,村民多以編制竹器為生,故名篾廠。
民族風情
- 苗族
篾廠鄉苗族婦女擅長刺繡、織布、蠟染等手工勞動。苗族婦女服飾花團錦簇、製作精細,是採用銀飾最多的民族服飾。苗族民間文學藝術豐富,歌謠、音樂、舞蹈、故事等廣為流傳,蘆笙舞是苗族傳統藝術的代表。苗族的節日以“花山節”最為隆重,每年春節都要歡慶3至5天。
- 壯族
篾廠鄉壯族擅長刺繡、雕刻等傳統手工工藝。其刺繡又稱壯錦,用五色絲線繡上花紋、鳥獸、人物、花卉等。壯族節日主要有“二月節”、“三月節”、“六月節”等。
- 彝族
篾廠鄉彝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唱歌跳舞是彝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歌有“情歌”、“習俗歌”等,舞蹈有“撒喇舞”、“弦子舞”、“半文鞭”等,至今仍廣為流傳,彝族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
- 傣族
篾廠鄉的傣族能歌善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了民族民間文化。歌謠有“牧歌”、“十二月歌”、“送行歌”等,舞蹈有“孔雀舞”等。傣族的節日主要有“三月節”、“六月節”、“潑水節”等。
- 瑤族
篾廠鄉的瑤族主在居住要大丫口村委會,有“以箐為家”的習俗,是篾廠鄉民族傳統習俗保留最完整的一種少數民族,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獨特的生活方式。服裝多為手工縫製,布料都是自織自染的粗布,多為青色和黑色。部分婦女喜好煙、酒。煮飯、煮菜多用吊鍋或鑼鍋,大部分人家不砌灶和用甑子。飯、菜均在鑼鍋或吊鍋里煮,很少炒菜。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草果。瑤族舞蹈以“跳缽”流傳最廣,節日以“盤王節”最為隆重。
地方特產
篾廠鄉名優特農產品有三七、草果、八角、靈香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