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簡介
蓼湄中學(現洞口三中)創辦於1905年。由當時的有識之士李鐘奇、袁朴、肖心華、曾夢吉等捐資籌建,校址在吳家院子,名為高沙民立學堂,人稱兩等學堂,即初等國小和高等國小,共七個班,300餘人。
1910年,曾任東三省總督衙門秘書長的李鐘起、水南橋賢達劉湘浦(留日)呈請省府譚延闓,批准籌辦蓼湄中學。經縣、省同意,拆武岡州高沙分處分州衙門建校,由校長曾夢吉主持修建工程。因學校處蓼水之濱,1911年4月呈教育部立案後,定名為蓼湄中學。
1913年,學校從吳家院子遷新校址。廩生曾紹裘題寫了蓼湄中學校名。1917年,舊制中學首屆學生畢業,90%以上的學生考上了大學,學校聲名大振,譽滿三湘。
1918年,校友曾以魯(留法)、李大連(留日)、劉百昭(留美,教育部專門教育司司長)等向學校建議:增加辦學基金,改變學制。1923年實行了3年制新學制。1925年春呈省府批准,改名為“湖南私立蓼湄中學”,撰《校歌》:“雲峰挺秀巴水清,泱乎我蓼湄,文化淵藪,濟濟英俊,中國之光榮……”。老校長袁朴也撰一首:“可愛的蓼湄,背巴塘,面柳林,塔矗橋橫風景新;可愛的蓼湄,高樓房,寬操坪,父老建築費經營,我們到此讀書學藝,發憤成材,將為母校爭光榮。”校長劉藎卿率師生辟籃球場兩個,排球場一個,開艱苦辦學之新風。1926年春,實行新學制後的首屆學生畢業,高中升學率達90%,為全省之冠,生源遍及大半個湖南省,贏得了各界人士的讚譽。學校的發展也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輝煌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國土淪陷。民族的災難,國家的存亡,激起了師生的愛國熱情,學額迭增。1941年呈教育部長陳立夫批准,將初級中學改為完全中學,同時停辦國小,正式招收高中兩個班。1945年4月,侵華日軍潰退時,火燒高沙,繁華的“小南京”化為灰燼,慘狀目不忍睹。日寇焚燒學校,把煤油澆在草堆上點燃,即倉惶逃去,幸被躲藏在學校倉底下、檐板下的工友、學生髮現,及時滅火,才使學校免去了一場大災難。
1948年,地下黨員楊訪蓀、進步青年王永康受聘來校任教,寫下了學校的革命篇章。
1949年冬,高沙解放。武岡縣人民政府派向實、謝重生接管學校,任正、副校長。1952年開始,學校在株木山建新校舍。1953年,學校更名為“洞口縣第三中學”。1954年春,夏大明任副校長、黨支部書記,先後發展了老師陳貽照、譚文棟、王建勛、楊英偉、袁光祥,學生葉發宗、任詩民、蔣興雅等為黨員。學校師資更加雄厚,出了如趙家善、李月潭、楊聯珍、劉襄灼等一大批堪為師表的教師。1958年,鄧鎮中任校長。從1952年開始,學校師生陸續遷往株木山新校址,1963年秋,全部遷完。原校舍移交高沙完小。學校最盛時,辦到二十四個班,學生1300多人,教工70餘人。學校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出現了一個新格局。1965年鄧集簡任班主任的高27班,高考上線達45人,升學率達90%,讚譽之聲廣播縣內外。但學校也走了一些彎路,1957年的反右運動,1959年的反右傾運動,傷害了一些好教師,數學老師劉文生被迫害致死,劉襄灼等十多位教師被錯劃為右派,蒙冤受屈。
1966年夏,“文革”爆發,學校兩派對立,文攻武鬥,陷於癱瘓。名老教師挨打挨批被抄家;校長鄧鎮中險些被活埋;門窗玻璃、桌凳床鋪,傷痕累累;上萬冊圖書,所剩無幾。1968年,學校下放到各公社辦。半個多世紀,十幾代人苦心經營的名老學校幾近瓦解。1969年9月,高中部更名為“高沙區中學”重新開學。十年動亂,學校遭到了巨大的創傷。
打倒“四人幫”後,恢復了高考制度。1976年春,復名為“洞口縣第三中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平反了冤、假、錯案,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學校迎來了教育的春天。1986年秋,張才雲任校長,艱苦創業,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除上級撥款外,籌資200多萬元,為師生辦了34件實事;新修教工宿舍、學生宿舍、教學樓、後勤綜合樓、地下過道、校園道路、校標等。科學管理學校,先後八次被評為縣、市先進單位。劉奇源、曾智清、袁沙雁、李慎濤等老師被評為國家、省、市先進工作者。教學教研蔚成風氣,教師在市、省、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01篇,參與編輯出版專著7部。21位學生在省、市、奧賽中獲獎。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91屆學生徐洪輝考上北京大學無線電專業;94屆學生徐建軍高考物理150分,為全省之冠。95年高考上線(公費)69人,其中重點大學、本科多達43人。1994年經上級批准,學校復名為“蓼湄中學”。
學校現狀
1995年,彭明劍任校長。從此,洞口三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1998年修建了科教館,建築面積有5111平方米;2000年修建了四層的餐飲大樓,建築面積有4385平方米;2001年修建了圖書館,建築面積為3743平方米;2003年征地70餘畝,修建了標準的田徑運動場;2004年修建了教學大樓,這棟樓總投資達800多萬元,可以容納54個教學班,建築面積為12433平方米 ,2005年又開始修建體藝館,2006年修建了有1500多個床位的男生公寓,2008年又修建一棟五層女生公寓, 配有320個床位。三中的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各成一體,隨著硬體建設的完善,洞口三中的教育質量一年一個台階:2002年被評為市重點中學,2005年晉升為省級示範高中,2008年省級示範中學評估又順利通過。
2011年8月,蘇竹林任校長。學校大力發展校園文化,注重軟實力的提升,大行教研之風。校行政集思廣益,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行政領導跟班主任同進同出,特別是蘇校長除開出差外出,每天都堅守在辦公室,從早到晚就在教學樓巡視督導師生。2012年的高考、學考,洞口三中大放異彩,高考本二上線突破三百大關,學考一次性合格率達92%。2012年11月2日,省教育廳又對洞口三中進行“省級安全文明學校”評估,評估組甚為滿意,給予充分肯定。
近幾年,學校獲得一系列榮譽,被評為省“現代教育技術學校”、“國家級教育資源建設研究項目實驗校”、“洞口縣教育先進單位”、“邵陽市花園式學校”、“邵陽市安全文明校園” “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綠色學校”“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法制學校”等稱號。
迄今為止,洞口三中基本上保持50個教學班的規模,在校學生有三千多人,教職工有185人。
著名校友
劉百昭(1893—?)字可亭,湖南武岡縣高沙市(今洞口縣高沙鎮)人,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生。曾留學英國。回國後,於1925年4月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專門教育司司長,1926年1月去職後,任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校長,東北大學文德學院院長等職。
劉壽祺(1901年-1990年),教育家。湖南省武岡縣高沙市(今
洞口縣高沙鎮)人。民國3年(1914)啟蒙於私塾。民國7年(1918)入族祠高等國小。民國8年(1919)以優異成績考入蓼湄中學。民國9年(1920)7月,劉毅然離家,出走長沙,考入湖南第一師範。
在第一師範學習期間,劉壽祺受毛澤東、李達、熊瑾玎、李維漢等大批進步青年的影響,如饑似渴地閱讀進步書刊,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3年,劉壽祺與幾名老師和同學發起成立“文學研究社”,創辦《文學周刊》,定期發行。長沙《大公報》社贊稱此刊是“湖南新文學的先鋒旗幟”。1925年,劉壽祺從第一師範畢業後立志獻身教育事業,以極高的熱情投入變革舊制度的鬥爭。
在長沙私立晨光大學任教時,劉壽祺教育學生深入社會,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在醴陵鄉村師範工作時,寫出長達一萬三千餘字的《教育與政治》一文,抨擊當時政治的腐敗,揭露舊教育的弊端。
1931年,劉壽祺在長沙私立民范女子職業中學任教導主任。竭力宣傳婦女解放,幫助畢業學生辦起5個縫紉社。1935年,劉壽祺任湖南省教育廳直轄鄉村短期義務教育實驗區主任,創建30多所短期學校。1938年春,劉壽祺任教育廳民眾訓練指導處幹事。1942年秋,劉壽祺離開省教育廳。1944年11月,劉壽祺調中央教育部,任專員督學,繼續保持和中央大學進步青年的聯繫。1946年1月25日,劉壽祺組織和指揮了以中大為主的重慶大專院校師生萬餘人舉行的歡迎政協、反對獨裁的大規模遊行集會。1946年5月6日,劉壽祺隨教育部遷回南京,兼任湖南省工委與南京中共中央辦事處和上海南方局的聯絡工作。
1949年7月,南京地下黨組織撤離,劉壽祺回到長沙,投入湖南和平解放的鬥爭。1949年5月,劉壽祺到邵陽進行“策反”工作,成立新民主主義研究會。新中國建立後,劉壽祺任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具體主持了全省教育事業的接管工作。1950年初,劉壽祺在《湖南教育》上,連續發表《要深刻認識教育是國家一切建設的重要條件》、《必須尊重與愛護人民的小掌教師》等文章;創辦“湖南教育社”與“科學通訊社”;出版《湖南教育》等多種雜誌。
1955年,劉壽祺擔任湖南師範學院的主要領導工作。1980年7月,劉壽祺擔任主編的全國第一部《教育學》正式面世。1985年,劉壽祺離休,定為副省級幹部。
1990年12月15日因病逝世。
謝璞(1932—),
湖南洞口高沙人,字發庭,號後錠,筆名春暉;
高中期間開始文學創作,畢業後任國小教員。1956年入北京
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學習,後回
洞口縣工作;1960年調
湖南省
文聯任專業作家,歷任省文聯主席團專職成員,省作協副主席、名譽主席,省
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
小溪流》雜誌主編,湖南省
文聯副主席、執行主席;中國作協會員,政協湖南省第七屆常委;著有
長篇小說《海哥和“
狐狸精”》,散文集《珍珠賦·謝璞散文選》,中
短篇小說集《姊妹情》、《二月蘭》、《無邊的眷戀》等,長篇
童話《小狗狗要當大市長》及《謝璞自選集》。
江單(1980—),男,漢族,湖南邵陽洞口人,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雙學士,武漢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新湘報》、《新今報》創始人,在湖南、廣西、福建、北京、廣東等報社擔任記者、編輯、深度調查記者、部門主任、執行總編等職。2004年3月創辦《新湘報》,2008年6月創辦《新今報》。現任《新湘報》總編輯、《新今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