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系譜秋海棠屬(Begonia),角果秋海棠×紅毛香花秋海棠(B.tetragona×B.handeliivar.pilosa)。 命名、性狀及繁殖栽培要點‘蓯莖’秋海棠是以角果秋海棠作為...
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cōng,是指寄生植物。... 草蓯蓉亦稱“列當”;肉蓯蓉莖和葉黃褐色,莖可入藥。 2.(蓯) 古籍解釋 編輯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
草蓯蓉(學名:Boschniakia rossica (Cham. et Schlecht.) Fedtsch.)是列當科草蓯蓉屬植物,植株高15-35厘米,全體近無毛。根狀莖橫走,圓柱狀,通常有2-3條直...
蓯蓉(Cistanche herba) 是列當科( Orobanchaceae) 肉蓯蓉屬( Cistanche) 植物肉蓯蓉乾燥帶鱗葉的肉質莖,又名大芸、肉蓯蓉、地精、金筍。是極其名貴的中藥材,...
肉質莖含肉蓯蓉甙(cistanoside)A、B、C、H,洋丁香酚甙(ac 肉蓯蓉(12張) teoside),2-乙醯基洋丁香酚甙(2-acetylacteoside),海膽甙(echinacoside)七種苯...
肉蓯蓉,中藥材名。本品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或蓯蓉、迷肉蓯蓉等的肉質莖。春、秋均可採收。但以3~5月間采者為好,過時則中空。春季采者,通常半埋於沙土中...
石河子肉蓯蓉種植基地屬典型的內陸大陸性氣候,其特徵是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冬夏溫差很大,冬夏兩季時間長,春秋兩季不明顯,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石河子肉蓯蓉條莖飽滿...
肉蓯蓉屬,列當科下的一屬,多年生寄生草本。莖肉質,穗狀花序頂生莖端,具多數花,葫果卵球形或近球形,2瓣裂,少有3瓣裂。20種,分布於地中海區、非洲和亞洲,...
肉蓯蓉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的帶鱗片的肉質莖,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新疆、甘肅和寧夏一帶,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也是歷代...
莖常自基部分2-3枝,長34厘米,徑1.2-2厘米,全部地下生。葉常為淡黃色,乾後變褐色,卵形,長0.5-1.5厘米,寬5-7毫米,生於莖下部的較短,頂端鈍,上部的漸變...
阿拉善肉蓯蓉屬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莖不分支或自基部分2-4枝,下部直徑可達5-15厘米,向上漸變細,直徑2-5厘米。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0...
蓯蓉羮 【藥物組成】肉蓯蓉(溫水洗去土,細切)1兩,牡羊腎1對(去脂膜,切),蔥白7莖(擘),羊肺2兩(切)。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方劑主...
▪ 莖道修一郎 (CV:井上和彥 ) ▪ 櫻滿春夏 (CV:藤村知可 ) ▪ 噓界 (CV:神奈延年 ) ▪ 櫻滿真名 (CV:茅野愛衣 ) ▪ 寒川潤 (CV:津...
蓯蓉獨活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五十一。具有補腎溫陽,祛風散寒之功效。主治腎臟虛冷,腰胯膀胱間忽冷如人吹,及手足膝蓋冷如水,或莖中痛,小便無...
莖不分枝,基部直徑3-4cm。葉乳白色,乾後變褐色,三角形,長2-3cm,寬約5mm,生於莖上部的漸狹為三角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穗狀花序,長12-18cm,直徑5-6cm;苞片長...
肉蓯有“沙漠人參”的美譽,是中國所發現的60多種補益中藥中品位最高的藥物,含有大量胺基酸、胱氨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珍稀營養滋補成份,對男性腎、睪丸、陰莖、海綿...
蓯蓉補腎丸是一種藥品,主要用於治療腎虛腰痛、陽萎遺精。是否處方藥 處方藥 劑型 丸劑(水丸) 藥品類型 中藥 規格 每10粒重0.5克 ...
根莖含甘露醇、生物鹼。草蓯蓉相關論述 1.《長白山藥用植物調查》:滋陰補陽,止血。治膀胱炎,膀胱出血及腎臟出血。 2.《吉林中草藥》:補腎壯陽,潤腸通便。治腎虛...
不老草,多寄生於海拔1450-1800米的陡溝式懸崖峭壁上的榿木屬植物的根上,多年生寄生草本,高達0.5米,徑達3厘米,直立,主軸較粗,莖肉質葉子鱗片狀,花冠暗紅紫色,...
【炮製】《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乾,以粗布拭上皮,並乾羊血了,細銼用也。
英文:Desertliving Cistanche。別名 大芸、寸芸、蓯蓉、查乾告亞(蒙語)。來源 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的帶鱗片的肉質莖。
益丈夫陰氣:白馬莖,陰乾者,末,和蓯蓉蜜丸,空心酒下四十丸,日再,百日見效。(孟詵)白馬陰莖注意事項 編輯 《本草經疏》:凡陰虛火盛者不得服。
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肉蓯蓉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或蓯蓉、迷肉蓯蓉等的肉質莖。有補腎,益精,潤燥,滑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