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開淨寺
- 地點:廣東省南雄市南部
- 距今歷史:三百多年
- 性質:宗教場所
歷史沿革,建築介紹,建築風貌獨特,總體布局,鎮山墨寶,寺院近況,僧團生活教育,修學宗旨,培養佛教年輕接班人,
歷史沿革
蓮開淨寺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原名蓮社庵,由念純祖師創建於明朝(祖師曾留真身供奉於蓮社庵內,文革期間被毀),殿宇雄偉,佛像莊嚴。據《直隸南雄州志》載:“蓮社庵,青蓮寺,興隆庵,渡山寺均在水南村,在這幾座寺庵中,以蓮社庵為最。該寺興於清道光年間,曾有住眾百餘,香火甚旺,時為郡內著名之佛教聖地,亦是嶺南之名庵。”隨著歷史的變遷,該寺院衰於民末,抗戰時期,社會動亂,僧人離散,至五十年代,殿堂只剩殘垣斷壁,伴隨幾株挺拔古樹,佛像蕩然無存,逐漸成為苗圃場用地。
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重視宗教工作,落實宗教政策,使該寺得以重放光彩。1994年由南雄市政府禮請當代禪宗大師、佛門泰斗本煥老和尚(上本下煥老和尚)發起重建,於1994年發起策劃籌備,並委派其徒印先、徒孫頓勇等人籌建,得到了政府及十方善信的大力支持,1996年11月8日在蓮社庵原址奠基重建,歷經五年多的籌建,至1999年12月全面落成。於2001年10月份舉行佛像開光大典,方丈升座。第二期工程規劃建祖師塔,安養院、彌陀寶塔、蓮花閣放生池、牌坊門樓,一座弘法教學樓、方丈室等,正在籌建當中。
建築介紹
建築風貌獨特
重建的蓮開淨寺建設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建築造價2500多萬元人民幣。其建築風貌獨特,色彩鮮艷奪目,以古建築和園林建築融為一體,繼承了仿宋古建築風格和佛教文化特徵,採用四進三院式的布局,外以圍牆環抱全寺,雕樑畫棟,飛檐斗拱,朱柱黃瓦,採光透氣,異常美麗而壯觀,譜寫了佛教建築史上以鋼代木建寺的光輝史冊。
總體布局
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按照虛實相生、多重對稱和方便活動有利修持的原則,在中軸線上,從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藏經樓,採用四進三院式的布局,兩側有流通處與圖書館、客堂與教務處、祖師殿與伽藍殿、鐘樓與鼓樓、觀音殿與地藏殿、功德堂與教學堂、齋堂與念佛堂、僧寮與僧寮相對稱。建築特徵以框架結構為主體,採用以鋼代木、水泥澆灌相結合、飛檐斗拱黃磚黃瓦,能通風散熱、採光透氣。殿內的佛像、供桌、佛龕裝飾圖案,雕刻有靈物瑞獸、龍象獅鹿、日月星辰、雲紋水波、旗羅傘蓋及珠玲瓶鏡等法寶聖物,充分展示出中國佛教文化氣息,為廣大信眾增添了朝拜觀光的好去處。
鎮山墨寶
修建期間,由經驗豐富的古建專家田軍德親臨施工。山門照壁的“佛光普照”和大門的寺名,均由上本下煥老和尚親自揮毫,山門兩側“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八個大字,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所題,成為鎮山墨寶,光照千秋。
寺院近況
僧團生活教育
學苑現有學僧五十餘人、常住尼眾八十餘人,且年輕有文化,部份是佛學院畢業生。在才僧管理方面,嚴格遵守叢林修學:上殿、過堂、誦經、上課、出坡勞動等,皆遵循古制,僧團生活教育均如法如律的進行,又結合現代的課堂教育。學苑特聘請了閩南佛學院本科畢業的四位法師擔任講師,開設了一系列的教內必修課。為提高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學苑還開設了美術、書法、古代作品選等課堂。從而提高學僧的古代漢語閱讀、書法書寫和鑑賞水平。使培養出來的學僧達到修學並重、使之成為新世紀的合格僧才。並已開設“蓮開學佛講座”,每周日對在家信眾傳授佛學知識。
修學宗旨
多年來該寺秉承祖德風範,夏季安居,冬季佛七。倡導以“持戒為本、淨土為歸”的修學宗旨。每日晨鐘暮鼓、朝晚課誦、誦經禮懺、聽經聞法、念佛坐香謹遵佛制,如法如儀、六和共住、住持正法、弘揚佛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培養佛教年輕接班人
為培養弘揚佛法的後繼僧才,由方丈上本下煥老和尚於2003年春創辦了“蓮花尼眾學佛苑”,學修一體化,學院叢林化,旨在培養愛國愛教、解行並重、正信具足、具有一定佛學知識與實踐能力,立志從事佛教弘法事業的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年輕尼眾接班人。同時,為了滿足廣大信眾求學佛法的需要,更好的了解佛法、認識佛教,方丈上本下煥老和尚倡導創辦“菩提樹”佛學夏令營活動,於每年夏季舉辦“菩提樹”夏令營,已成功的舉辦了數屆。此項弘法活動的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日全寺尼眾在監院頓勇法師,知客頓光法師的帶領下,寺院管理建設更加完善、法務活動進行得更加順利。同時,在南雄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也將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在不久的將來,使之成為省內規模較大,布局完整的尼眾叢剎。
蓮開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