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答居士書匯要

蓮池大師答居士書匯要

蓮池大師答居士書匯要

1、來問出世真諦,夫世即出世,則不須求出;真非妄外,則何用覓真?此意未會,則莫若一心念佛,念極而悟。悟則無論,縱不大悟,而離此娑婆,生彼淨土,即是出世;消滅雜念,純一正念,即是真諦。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當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池大師答居士書匯要
  • 人物:蓮池大師
  • 內容:答居士書匯要
  • 真諦:來問出世真諦
2、見做舉業,如何怪得功夫不成片?舉業之暇,即攝正念;舉業歇時,方可純一用心。不須兩念交馳。且做舉業,而置得失於度外,視之如夢幻泡影可也。
3、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後,對境自如,作厭離想,即是解脫法門。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應時也。
4、非必宿業為障,亦是宿習使然。宿習久在多生,道念始於今日,孤軍未勝勁敵,理自然也。久遠不退,事必辦矣。直論,則無問在家出家,悟心則已。就世間論,則在家者一切事奉天理行去,而榮枯得失盡付前緣,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勿以動念,是名真行。
5、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所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針,煉鐵成鋼,定不誣也。入道多門,惟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6、念佛喻醫藥,看教喻醫書。念佛要矣,教亦須明。今當二六時中,八九分念佛,一二分看教可也。
7、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經云:“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萬億劫生死重罪。”何疑乎業深?又古聖云:“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何憂乎根鈍?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8、七十古希,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9、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也。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生,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10、聞病,今開三法:
一曰“對治”。病既生於勞郁,當以逸治勞,以舒治郁。“逸”非懶惰不簡之謂也。萬緣盡廢,如初生孩子,六識不行,是之謂“逸”。“舒”非散放無忌之謂也。知身世如幻夢,隨緣順受,不被境瞞,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併放下,是之謂“舒”。
二曰“調攝”。調攝在節飲食慎藥餌。飲食不待論矣,藥餌不宜多服。知柏芩連等苦寒之劑,使金寒水冷,陰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氣先敗,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宜與高明議之。
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從身生”、“身從業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轉相因亦復如是。應孜孜密密日夕體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參念佛話頭,回光自看,識得此念下落,則惑自破。惑破則展轉消滅,亦復如是。
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11、須信萬事是宿緣,不但順逆窮通,乃到生死,都拋卻大海,莫起憂怖。收拾身心,近觀內照本參話頭,切記切記。
12、念佛非止明心,亦無病不治。倘有勸進道術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見。特預陳之。
13、貴恙宜將身外事,並此身四肢百骸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權且歇下,待後處之。妄想熾不能制,當念佛數聲壓伏之。世間榮華富貴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倏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盡情放下,一心念佛,到囑至囑!
14、法門無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門,無如念佛。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空境寂,妙當何如?願無易而忽之。
15、所云“開幽暗解業縛”,若會,則幽暗即是光明,業縛無非解脫;如不會,但時時攝心念佛,久久靜定,自能發慧。
16、修行亦不必煩勞,要緊在得自本心耳;然不可見恁么說,便擬拱手現成,所謂“攝念體究”者不可忽也。攝念體究亦非二法。攝之不已,心將自明;正體究時,即是收攝。但肯信行,俱獲大益。
17、“貪”、“瞋”、“痴”號三毒,而瞋之為毒尤甚。“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故曰忍辱波羅蜜。
18、讀書、當家、求子,皆人世間正事,但要不為所累。然三事非能累人,人自累耳。何也?讀書雖做舉業,至於得失,委之前緣,不生喜戚,則何累?當家雖營生計,而隨緣隨分,過得即休,無求富心,無好勝心,則何累?求子雖無後為大,而不娶者乃為不孝,帝王亦有無子而藩枝入承大統者,豈無娶妾之資乎?有無不以動心,則何累?又復當知此三事者,雖曰“正事”,亦實虛幻如水中月,如夢中境。即於是中忙裡偷閒,時時省覺,回顧正念,一朝惑破,方始帖然矣。
19、“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懷善願,天必從之,必崇其福,必永其壽,必遂其名,必昌其後。但自勤修善功,不必問乎休咎。
20、入道多門,直捷簡要無如念佛。念佛一門,上度最勝利根,下至極愚極鈍,蓋是徹上徹下之道,勿以俗見搖惑。古來尊宿教人看話頭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無”字或看“萬法”等,不一而足。今試比例,假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與“念佛是誰”極相似,若於“是誰”處倒斷,“一歸何處”,不著問人自豁然矣。古人謂念佛人慾參禪,不須別舉話頭,正此意也。
念佛數聲,回光自看這念佛的是誰,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當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念極心空,感應道交,現前見佛,理必然矣。
21、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病安從生?願空其心,即大忤意事,亦付之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怡然坦然,不以介意,但回光內照,不惟卻病,而道從此入矣。
22、貴宅世修盛德,何為尊體構斯劇疾?得無宿業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陳,良以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雲“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功懸殊也。
23、老人三事:一、佛言“人命存於呼吸”,為一切人言也,況八十者乎?家事當處置皆悉處置,當囑付皆悉囑付,常令心無一事;二、除大事外,其餘瑣細諸事亦悉屏卻;三、除大小諸事外,又有過現未來浮游亂想,滅之則復生,驅之則愈至,即當猛提正念與之鬥戰,暫時不勝,不可退心,久久行持,自然群魔殄盡,天下太平矣。
以上雖分三項,總之,皆屬妄想,如夢中事,如鏡中影,如水中月,盡空無實,迷惑世人,須以正智破惑。
24、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身空則病空。萬緣放下,一心正念,一心正念者,但置一聲佛於清淨心中也。
25、尊翁雖逝,人子之身即父母遺體也。以此遺體一心念佛,是報親恩大方便,亦即是自己超生死最上大方便也。
26、光陰迅速,至親骨肉中至誠忠厚者,東湖一人而已。宜省此意,悟人生夢幻,萬事虛假,窮通得失,付之宿緣,開懷解憂,徜徉自得。付家諸子,忙裡偷閒,慍中作樂,念佛消遣,以終天年,斯名智人。毋徒自苦,終何益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