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斯奈德(蓋瑞·施耐德)

加里·斯奈德

蓋瑞·施耐德一般指本詞條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是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禪宗信徒、環保主義者、BG代表人物之一,2003年他當選為美國詩人學院院士,先後出版有十六卷詩文集,《龜島》獲得了1975年度普利茲詩歌獎。斯奈德是是“垮掉派”目前少數僅存的碩果之一,也是這個流派中詩歌成就較大的詩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里·斯奈德
  • 外文名:Gary Snyder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舊金山
  • 出生日期:1930
  • 職業:翻譯家、作家
  • 畢業院校:里德學院
  • 信仰:佛教禪宗
  • 主要成就:1975年度普利茲詩歌獎
    伯利根詩歌獎
  • 代表作品:《砌石與寒山詩》,《龜島》《神話與文本》
  • 性別:男
個人簡介,個人文集,所獲獎項,所屬流派,創作風格,

個人簡介

加里·斯奈德(1930 -)
加里·斯奈德
加里·斯奈德,生於舊金山,早年移居到美國西北部,在他父母的農場工作,1951畢業於里德學院,獲得文學和人類學學位,後來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大學攻讀東方語言文學,並在此間參加垮掉派詩歌運動,此時他翻譯的寒山詩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致使他東渡日本(1956—1968),出家為僧三年,醉心於研習禪宗,1969年回到美國後,與他的日本妻子定居於加利福尼亞北部山區,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1984年,加里·?斯奈德與美國著名詩人艾倫·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作為美國作家代表團的成員一起來中國訪問,終於一圓他30年來的親臨“中央王國”之夢。加里·斯奈德曾說,中國文化、文學對他的影響,在五六十年代是百分之八十。1985年他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同時繼續廣泛地遊歷、閱讀和講學,並致力於環境保護。

個人文集

2003年他當選為美國詩人學院院士。他先後出版了十六卷詩文集,主要有
《砌石與寒山詩》?(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1965)、
《山水無盡頭》(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1965)、
《龜島》(Turtle lsland)(1974)、
《留在雨中:1947年至1985年未發表的詩》(Left Out in the Rain:New Poems 1947-1985)(1986)等多卷、
《神話與文本》(1960)、《僻野》(1968)、《觀浪》(1970)、《斧柄》(1983)
《沒有自然:新詩選》(1993)、《無終的山水》(1997)、《加里·斯奈德讀本》(1999)等多卷。
散文包括:
《大地家族:對即將到來的佛教革命的扣問與記錄》
(Earth House Hold:Technical Notes & Queries for Fellow Dharma Revolutionaries)(1999)、
《真正的工作:1964年至1979年間的訪談》(The Real Work:Interviews & Talks1964-1979)(1980)等

所獲獎項

《龜島》獲得了1975年度普利茲詩歌獎
1997年,獲得伯利根詩歌獎(Bollingen Poetry Prize)和約翰·黑自然書寫獎(John Hay Award for NatureWriting)。

所屬流派

斯奈德是是“垮掉派”目前少數僅存的碩果之一,也是這個流派中詩歌成就較大的詩人。但是,跟“垮掉派”其他詩人的張狂相比,他顯得比較內斂,其作品的風格也有所不同。他是清晰的沉思的大師,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翻譯過寒山的詩,所以喜歡沉浸於自然,在大自然中,他既是勞動者也是思考者,因此他的詩“更加接近於事物的本色以對抗我們時代的失衡、紊亂及愚昧無知”。
加里·斯奈德的很多詩歌創作,從立意到取材,從文法到修辭,無不透露出濃濃的“中國風味”,可以說是具有中國文學“文心”的一代文學巨匠。首先,加里·斯奈德的詩歌創作立意多涉及人與自然的親密無間的關係,且風格沖淡,極具中國古典詩歌之神韻。如收入《龜島》中的《松樹冠》(Pine Tree Tops)一詩:
in the blue night 在藍色的夜裡
frost haze,the sky glows 微霜,天空散著微光
with the moon 月兒明
Pine tree tops bend snow-blue低垂的松冠雪藍,
fade into sky,frost,starlight. 融入天空,霜,星光
the creak of boots,靴響嘎然
rabbit tracks,deer tracks, 兔的足跡,鹿的蹤影
what do we know.②? 我們怎能知道?
該詩前六行為寫景,敘述者隱而不見,景物完全按照自己的氣韻律動自然呈現。藍色的夜空籠罩著淡淡的霧氣,月光瀉下,星光滿天,平添一層朦朧。松冠上蓋著一層薄霜,在藍天的映襯下,月輝呈現出一抹淡藍色的弧線,融入背景之中。和諧靜謐、朦朧虛幻的畫面渲染了中國古典詩歌中虛、靜的意境。第七行引入人的活動,但空山不見人,只聞“靴響嘎然”,表現了自我在自然中的虛化,而這寂中之音更烘托出幽幽的虛靜。且“靴響嘎然”與“兔的足跡,鹿的蹤影”並置呼應,暗示著人與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之和諧共存,體現了與物齊的觀念。在這種空靈玄靜 ……

創作風格

斯奈德身體力行地實現了“返回自然”的主張。“作為一個詩人,”他這樣說過,“我依然把握著那最古老的價值觀,它們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土地的肥沃,動物的魅力,與世隔絕的孤寂中的想像力,令人恐怖的開端與再生,愛情以及對舞蹈藝術的心醉神迷,部落里最普通的勞動。我力圖將歷史與那大片荒蕪的土地容納到心裡,這樣,我的詩或許更可接近於事物的本色以對抗我們時代的失衡、紊亂及愚昧無知。”這使斯奈德在美國當代詩壇中獨樹一幟,引人矚目。他的詩質樸簡練而富有智慧和洞察力。1975年他以詩集《龜島》獲得普利茲獎。有不少人認為他是五十年代垮掉派詩人中至今創作成就最大的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